全球的化石燃料何時耗盡?

2020-12-04 科技領航人

只要我們一打開電視或者瀏覽手機網頁新聞,就能看到有關氣候變化或危險使用化石燃料的新聞報導。隨著全球溫度升高,水位上升,更多極端天氣事件以及北極和南極的歷史性融化,氣候危機的證據每天都在增加。氣候變化也已成為國內外政治上的熱點問題之一,在這些辯論中,最常見的爭論點涉及使用化石燃料來滿足我們的能源需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有害碳排放。

圖註:世界各地的環保主義者為大幅度減少化石燃料燃燒而大聲疾呼隨著世界各地的環保主義者為大幅度減少化石燃料燃燒而大聲疾呼,世界各地的許多公司為能源生產開發了綠色解決方案,化石燃料的政治和經濟再次成為全球討論的焦點。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雖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星球上的化石燃料何時耗盡?

什麼是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在億萬年前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生物碳氫化合物。當死去的有機物掉落到海底或江河和沼澤中,並最終被泥土和淤泥掩埋時,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以及微生物的厭氧消化,從而形成了富含碳的沉積物。這種化石燃料礦床可以在世界各地以各種形式發現,它們主要由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組成。

煤是大約三億六千萬年前形成的深棕色或黑色沉積巖。當有機物沉澱在煤層聚水窪和沼澤的底部,然後被泥漿覆蓋時,最終變成了煤,根據其碳含量對其進行分類。有證據表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原始形式被使用了數千年,煤炭已開採了三千年。工業革命初期,它在發電和蒸汽運動中的使用,以及其全球可用性使其成為地球上最受歡迎的化石燃料之一。

圖註:有證據表明,煤、石油和天然氣已經以原始的形式使用了數千年原油

原油是浮遊生物和藻類沉入海底時形成的氫和碳的混合物,並被淤泥和沉積物掩埋了數百萬年。它既可以在陸上(古代海洋和湖泊)中提取,也可以在海上(海洋鑽探)中提取,然後加工成多種不同形式,包括石油,汽油,柴油和其他石化產品,其中許多用於生產不容易分解的塑料。石油一直是礦物燃料的批評者經常針對的目標,因為石油會造成空氣汙染(汽車和卡車的尾氣氣),運輸過程中的災難性事故,如洩漏,以及在陸上和海上開採石油時造成的生態破壞。

天然氣

這些地下氣藏主要由甲烷組成,其形成過程與煤炭相似,但在不同條件下,常常被困在沉積巖或冷凍水中。近年來,由於有爭議的水力壓裂技術的發展,天然氣的開採量有所增加,儘管它對環境的危害不如煤或石油,但它仍在改變大氣成分和氣候危機。據信,還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天然氣(海底甲烷水合物),其開採在經濟上尚不可行。

圖註:據信,還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天然氣儲備儘管這些化石燃料形成花費了數億年的時間,但始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卻導致了對這些資源的快速開採和消耗,以滿足我們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這使許多人擔心地球最終將無法提供這些能源。考慮到全球政治和經濟與能源部門之間的內在糾纏,本質上,「耗盡」是每個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專家怎麼說?

從1950年代開始,地質學家M.金·哈伯特(M. King Hubbert)開始,該領域的專家反覆、不準確地預測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哈伯特提出了「石油峰值」的概念,因為石油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石油產量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並最終停止。1956年,他估計美國將在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當時確實是這樣!)

要了解這些歷史估計,我們必須從化石燃料的R / P比率(探明石油儲量與生產率的比率)開始。儘管在全球範圍內,隨著採掘技術的進步和新近發現或新發現的儲量的增加,通常還是基於當時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進行估算。

休伯特(Hubbert)於1979年預測,全球「石油峰值」將在2000年出現,而在1980年,另一項估計將「石油峰值」置於2012年左右。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2016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據估計,在我們「用盡」之前,我們還有大約115年的煤炭生產,53年的石油生產和54年的天然氣生產。

這些估算中最複雜的因素是氣候變化否認者通常會指出的不一致之處,是地球的能源格局正在不斷發展。數十億美元投入到改變R / P比率變量的各種行業中,包括開發更有效的開採/提煉方法,以及不斷發現新的儲量。信不信由你,過去50年來,儘管我們大量使用了這些資源,但得益於這些燃料的新獲得和發現,世界各地的石油儲量實際上在增加。

顯然,專家對化石燃料壽命的準確評估已經有60年了,但是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但是知道化石燃料何時會用完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專家和國際政府應該問自己,我們手中的化石燃料到底能燃燒多少?

氣候變化考量

如上所述,我們所依賴的化石燃料富含碳,這些碳已從大氣中捕獲並存儲在這些自然礦床中。 當我們燃燒化石燃料時,我們會將一定量的碳釋放回大氣中,這與預期的溫室氣體一樣。它會將熱量捕集到大氣中,從而導致全球溫度逐漸升高。由於海洋開始酸化,空氣變得難以忍受,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和預期壽命縮短,因此使用這種基於碳的燃料源,同樣會加劇空氣汙染和海洋汙染。

建立《聯合國巴黎協定》是遏制全球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的最積極,最廣泛和得到廣泛支持的倡議,旨在防止自工業革命前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不超過2度。我們已經計算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的碳「預算」,大約是2500億噸碳,而目前的儲量估計為7500億碳到1萬億噸。這意味著,為了防止不可逆轉的氣候災難,人類必須將所有已知的化石燃料儲量中的65-80%留在地下。這種多餘的燃料被稱為「不可燃碳」。

隨著化石燃料行業已深深植根於全球的電力結構中,關於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監管仍存在許多政治辯論。但是,全球氣候專家對於繼續不計後果地使用這些資源的後果達成了壓倒性共識。這就是為什麼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例如太陽能和風能。因此,問題不應該是「化石燃料何時會用完?」而是「我們何時才能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相關焦點

  • 如果地球的化石燃料耗盡會發生什麼?
    那麼,如果我們繼續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直到最終耗盡,地球氣候和人類社會將會發生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一些研究工程學、物理學、氣候模型和古氣候的專家提出了各自的見解。這並不是石油短缺造成的,而是因為地下化石燃料的減少導致了石油價格的上漲。當然,最近價格有所下降,但即使以目前的價格,仍有一些國家的醫院在為獲得這些燃料而苦苦掙扎。  化石燃料耗盡也將嚴重影響交通。我們之所以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堅持到現在,唯一的原因是我們還可以運輸各種物資。
  • 如果地球的化石燃料耗盡會發生什麼?
    當然,最近價格有所下降,但即使以目前的價格,仍有一些國家的醫院在為獲得這些燃料而苦苦掙扎。化石燃料耗盡也將嚴重影響交通。愛德華·S·魯賓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公共政策和機械工程教授對這一假設問題的快速(也有些討巧)回答是,我們永遠不會完全耗盡化石燃料,因為最後一桶石油、最後1立方米天然氣,或最後1噸煤炭都將會過於昂貴,最終留在地下!
  • 全球化石燃料排放的碳氫化合物被低估
    2018年2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發表題為《模擬和觀察到的乙烷和丙烷的差異可由被低估的化石燃料排放解釋
  • 化石燃料或許還能用兩三百年,所有燃料用完後,人類該怎麼辦呢?
    人類每天都要從地球上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而這些化石燃料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因此可以說,現代文明離不開它們。但是問題是,人類使用的這些化石燃料實際上是地球過去數十億年的積累,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重新形成,而且按照人類的消耗速度,遲早有一天會全部耗盡。
  •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石燃料的利用
    1.你家中做飯、洗浴用什麼燃料?2.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使用什麼燃料?3.煉鋼廠、熱電廠等使用什麼燃料?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遺骸經一系列複雜變化而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氣稱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能源。
  • 燃燒現有化石燃料將讓全球氣溫上升8攝氏度
    新華社倫敦5月23日電(記者張家偉)加拿大研究人員23日報告說,如果全部燃燒地球已知化石燃料,相當於向大氣排放5萬億噸二氧化碳,將導致到23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8攝氏度;如果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也考慮進去,氣溫升幅可能達到近10攝氏度。
  • 天風證券:化石能源需求峰值何時到來?
    要聞 天風證券:化石能源需求峰值何時到來? 2019年11月5日 08:26:37 天風證券本文源自「樨樨和她的油氣小夥伴」微信公眾號,作者:張樨樨、彭鑫等。核心觀點本文分析了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地位的變化,未來需求增速展望,油、氣、煤相互替代關係及與新能源替代關係,以及對資本開支的需求。基本結論:1)需求峰值何時到來?
  • 如不控制化石燃料使用
    科技日報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提出,有增無減的化石燃料使用,可能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本世紀末達到5000萬年以來未見的水平。照此發展下去,數百年後,地球氣候可能會出現至少4億多年來未見的狀態。
  • 科學家:化石燃料用盡 上海等世界特大城市恐遭海水淹沒
    中國日報網9月13日電(信蓮)據外媒9月12日報導,科學家近日警告稱,如果人類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到燃料用盡的那天,目前世界上許多人口過百萬的特大城市都將被海水淹沒。科學家還表示,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所產生的碳排放將導致南極冰蓋進一步融化,海平面大幅上升。
  • 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由於化石燃料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部分,其開採、燃燒耗用等方面的數量都很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  開採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最典型的是煤炭開採,包括開採對土地的損害、對村莊的損害和對水資源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平均每開採萬噸煤炭塌陷農田0.2公頃,平均每年塌陷2萬公頃。
  • 化石燃料燃燒常識
    在燃燒過程中,化石燃料中的碳轉變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大。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加重了溫室效應。
  • 每天全球有1萬人死於化石燃料的空氣汙染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有1萬人死於化石燃料的空氣汙染,氣候變化不僅是化石燃料燃燒的唯一重大後果,也是空氣汙染。這項研究發表在《心血管研究雜誌》上。目前,社會是由化石燃料運行的。然而,現在已經存在替代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特別是在汽車和動力方面。
  • 到2019年底,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排放量將高達368億噸
    一項新研究表明,儘管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但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4日報導,到2019年底,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排放量將高達368億噸,高於2018年的365.7億噸。
  • 重磅報告:要實現1.5度溫控目標,全球化石燃料產量每年需減少6%
    12月3日,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機構共同發布的《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研究表明,要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全球每年必須將化石燃料產量削減6%。儘管如此,各國仍計劃在未來10年增加化石燃料產量。
  • 解決化石燃料問題的計劃是氣候雄心峰會的關鍵
    最新的聯合國報告顯示,化石燃料生產計劃可能使巴黎協定的目標無法實現。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察員在巴黎協定周年峰會上呼籲各國政府直面化石燃料生產問題。   肯亞奈洛比2020年12月10日 /美通社/ -- 隨著《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的臨近,世界各國領導人呼籲重啟國際合作以制定一項計劃,遵循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既定目標減少化石燃料的生產,並提出實現這一目標的路線圖。
  • 克卜勒望遠鏡:燃料即將耗盡,時候準備說再見了
    因此,儘管我們預期克卜勒的飛行任務很快就會終結,但只要燃料還允許,我們就會繼續執行觀測任務。克卜勒團隊計劃在它的餘生裡儘可能多地採集科學數據,並在燃料耗盡之前將數據傳回地球——因為一旦耗盡燃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讓望遠鏡的天線對準地球來傳輸數據了。我們還計劃用最後一點燃料來採集最終的校準數據,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
  • 研究機構稱2019年或已是化石燃料需求峰值
    > 作者:王磊   來源:中化新網    2020年07月0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據油氣新聞網站6月28日消息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在一份最新報告中稱,如果全球經濟不能從疫情中迅速復甦
  • 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兇--中國數字科技館
    自工業革命以來,儘管因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但隨之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也逐漸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化石燃料又叫做礦物燃料、礦石燃料。指埋藏地層中的不同地質年代的動植物遺體經歷漫長地質條件的變化,以及溫度、壓力和微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一類可燃性礦物。
  • NASA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耗盡燃料並正式退役
    美國宇航局剛剛宣布了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過去九年一直勤勤懇懇、為我們狩獵系外行星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在耗盡最後一滴燃料後正式退役。 儘管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但科學家們還是竭盡所能地延長它的使用壽命,並於去年夏天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它的低燃料狀態。
  • 氫燃料和氨燃料將取代化石燃料 用於船舶發動機
    慧聰化工網訊:氨氣和氫氣是未來脫碳航運業中最是有希望的燃料,為了實現國際海事組織(IMO)關於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初戰略所設定的目標,航運業必須改用替代的零碳燃料。     國際海事組織的EdmundHughes表示,2018年通過的最初的溫室氣體戰略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航運需要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