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仔
環保主義者總是一再警告我們,我們的資源正在耗盡、枯竭,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我們將會在資源耗盡之時,墮入黑暗。
他們總是那麼危言聳聽,所有的預言總是那麼荒謬可笑,就如瑪雅預言一樣。
他們的擔心,就如原始野人擔心當野果耗盡之時,現代人野果不夠吃一樣可笑。
環保主義者的思維,是一種典型靜態思維,是一種刻舟求劍式的思維,是用今天的科技水平和認知看待未來。
他們認為財富、科技是一層不變的,就像野人擔心人口越來越多,野果不夠摘一樣。
典型的馬爾薩斯陰魂不散。
他們不明白,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發現和拓展的。
石器時代石頭是資源,銅不是資源;青銅時代,銅是資源,鐵不是資源;鐵器時代,鐵是資源,石油不是資源;現代,石油是資源,××不是資源。
我們的終極資源就是我們人自身,是人類的發明創造,是人類的勤奮努力。
世界上始終存在未知有待被發現的技術和資源,在我們現有資源被耗盡之前,新技術和新資源就會出現。
就如比約恩·隆伯格說的,石器時代的終結並不是因為我們把石頭用光了;鐵器時代的終結並不是我們因為鐵用盡了,青銅時代的終結也不是因為銅耗盡了。
那麼是什麼促進了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呢?
答案是自由、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
只有行動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人力資源」這個終極資源,才可能產生新的想法、新的技術並轉化成生產。
任何資源不可能孤立而存在,資源不是一個靜態概念,資源是由人在相應的技術下創造的,並在市場經濟中伴隨著價格而存在。
價格就是市場中那無形的手,體現了商品和資源的稀缺程度,通過價格機制,讓市場有效的運行。
當某種資源稀缺時,市場會強有力糾正這種狀態。
例如,如果木頭供不應求,其價格會自動攀升。
然後,消費者就會購買較少的木製品,製造商傾向於用其他材料來代替木頭。
新的人工合成材料也會被發明出來,人們會加倍小心回收突然更值錢的用過的木頭。
例如,舊報紙會被人們努力地加以化學處理並再次利用。
木材的價格上漲將激勵企業家種植更多樹木。
總之,一個正常運轉的價格體系,是人類社會進步、健康發展的前提。
而實際上,在過去兩百年中,幾乎所有今天所使用的商品的長期價格都是趨於下降的。
1980年,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與環保主義者保羅·埃利希打了個賭,在未來十年當中自然資源會變得更加稀缺還是更加充盈。
他們兩人同意以五種金屬為代表,分別是銅、鉻、鎳、錫、鎢,並選擇十年為期限。
艾利希預言金屬價格走高,而西蒙預測它們將會下跌。
結果是,西蒙毫無爭議的贏了。
不僅五種金屬的加權總價格下降了,而且每一種價格都下跌了。
資源價格的不斷下跌證明了資源的稀缺性並沒有增加,資源即將耗竭的預測也成為了一個笑柄。
當然,也許終有一天,這些資源會枯竭,但無論何時到來,終究不過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歷史瞬間而已,正如今天的鯨脂不復存在一樣。
再極端一點。我們知道,現在我們所使用的資源都直接或間接的來源於太陽。
太陽不僅是當前使用的所有類型資源的來源,還將是未來人類科技可能製造出所有資源的來源。
但是太陽不是永恆的,幾十億年之後,它會消亡時,到時人類文明也將滅亡。
除非人類科技取得驚人的進步,可以給太陽注入新的活力,或將人類搬遷至其他類於地球的星球上去。
人類是否能夠具備這種先進技術,將取決於我們是否正在為此努力。
我們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為它們尋找替代品,並且從此類行為中學習經驗,我們的科技就會持續進步。
如果我們不那麼做,陷入恐懼,失去了靠我們能力迎接挑戰的信心,我們只會囤積現有的資源,而不會有任何的發展。
人類也就猶如鴕鳥一樣,世世代代等待太陽的毀滅和人類的滅亡。
相關文章:
環保主義本質是計劃經濟思維
歡迎掃碼關注
請把我「設置星標」,以便第一時間收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