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帕運遊泳健兒在倫敦帕運會上頻頻摘金奪銀,讓殘疾人遊泳運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帕運遊泳健兒是如何選撥出來的?什麼樣的殘障人士適合參加遊泳運動?社會應該給予他們什麼樣的幫助?新華社記者4日請多位帕運會冠軍選手及國家殘疾人遊泳隊的教練員進行解讀。
殘疾人遊泳運動員從康復開始
雲南籍選手潘世雲,已經在倫敦帕運會上奪得兩枚金牌。他說,自己從省隊到國家隊,是通過層層選拔的,「好像也沒有特別的要求或限制」。他說,如果硬要講哪些孩子適合遊泳,「可能就是講究一點在水中的水感吧。怎麼看得出來水感好?我也很難說,比如划水,別人劃一下,他會劃兩下,說明他可能水感比較好」。
國家殘疾人遊泳隊教練張鴻鵠介紹說,帕運會的遊泳選手,主要是根據國際殘疾人遊泳比賽的分級要求來進行選拔。「一般大家都有一個選材的模式,什麼級別的運動員、參加什麼項目的比賽,然後相應地去挑選苗子。當然,剛選拔時,這些孩子基本都是沒有經過殘疾人遊泳訓練的。」
他特別告訴記者,殘疾人遊泳體育人才的選拔和康復是同時進行的,「一般先從康復開始,一邊康復一邊訓練。康復有效果了,活動能力增強了,再進行專業的指導和訓練」。
中國隊教練韓玉華舉例說,比如腦癱的孩子參加遊泳訓練,一般都從康復訓練開始,並不是一開始就奔著競賽的目標去。「很多孩子都是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有遊泳的才華,就開始進行一些專業的指導和訓練。」她表示,如果有些孩子在水裡一點都不能動,或者不能適應水中的狀態,那就沒辦法,可以去嘗試其他的運動康復項目。
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快樂的魚」
什麼樣的殘疾人士可以參加遊泳鍛鍊?殘疾人參加遊泳鍛鍊又要注意哪些問題?
張鴻鵠說,水有浮力,在水中遊泳是一種非常全面的鍛鍊方式,身體每一個部位的肌肉都可以鍛鍊到,即使肢體活動能力差,水也能起到一個舒緩、按摩的作用,「所以,理論上說,除了病理性的原因,比如肌無力、心肺功能不完善、骨骼脆弱等情形外,幾乎所有殘疾孩子都可以在有效的指導和監護下、通過遊泳和體育運動進行康復鍛鍊」。
韓玉華提醒說,如果普通家長希望自己的殘疾孩子參加遊泳鍛鍊,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注意安全,不能輕易讓孩子泡在水裡,得注意他適不適應,能不能簡單活動;二是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勉強,一開始就讓他做大動作,得像嬰兒一樣開始抱著、託著,讓他先在水裡漂一漂,漸漸找到感覺了,逐步放手讓他自己遊。」
潘世雲說,現在各省、各市,都有殘疾人遊泳訓練和比賽,如果家長、孩子自己喜歡也願意,就可以找到機會參與遊泳鍛鍊。
張鴻鵠特別強調,培養殘疾人遊泳選手還要格外注意從心理上把孩子培養成健康、陽光的人,「你看我們通過遊泳運動走出來的孩子,精神面貌非常不一樣,他們將來面對生活、面對婚姻、面對工作,都會非常開朗、自信」。
用榜樣示範和有效投入「激勵一代人」
在本屆帕運會上已經摘得兩金兩銀的天津「小飛魚」楊博尊說:「今年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口號很讓我感動,『激勵一代人』。殘疾人比賽就是這樣,運動員通過努力獲得獎牌,會讓更多的殘疾人關心體育、體育運動帶動他們的生活,在生活中保持信心、努力堅持,每個人都可以成功。」
楊博尊認為,社會關心和幫助殘疾人,不僅僅是簡單的愛心捐助,「而是要建立更多的平臺,讓殘疾人朋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融入社會。」
韓玉華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社會中,依靠家庭、個人的力量來幫助殘疾孩子通過遊泳運動實現身體康復,力量還不夠強,「尤其是腦癱的孩子,家庭負擔特別大。所以,希望社會的力量能夠聯合起來,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殘疾孩子有機會去開展康復鍛鍊」。
張鴻鵠認為,當前我國社會的愛心行動、慈善行為已經越來越普遍,非常令人振奮,「我們現在就是需要把工作做實了,需要切實有效的組織,把這些力量聯合起來,多建設一些切實有效的殘疾人康復鍛鍊的場所,現有的公共體育設施多改進一些無障礙設施,多配備一些體育健身指導員,等等」。
張鴻鵠表示,相應的社會工作還應該加快跟進。「我們自己也一直在呼籲,不單單是要關注和發展殘疾人(競技)體育,這畢竟是一個集中的、小群體的事業,還要考慮到更多的殘疾人。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的:帕運健兒多舀獎牌,能影響到社會中更多的人,讓大家都來關心殘疾人群體,了解體育康復鍛鍊對殘疾人的重要作用,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平臺,更好地融入社會。」(完)2012/09/04 22:06
此稿為新華社體育專線稿件,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