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蹊不搬運題目,而是解讀題目中的知識含義。答案與解題思路已改在題組說明裡給出。您也可以直接在留言欄內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歡迎關注」地理蹊「公眾號,並用微信手機或PC版瀏覽。
2015年高考全國乙卷
海冰含鹽量接近淡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為淡水資源。圖3示意渤海及附近區域年平均氣溫≤-4℃日數的分布。據此完成7-9題。
7.圖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是( )
A、葫蘆島 B、秦皇島
C、大連 D、煙臺
9、推測目前沒有大規模開採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資源量不足 B、破壞環境
C、成本過高 D、市場需求不足
本題組以渤海海冰為背景材料,以海冰厚度最大區域分布、海冰資源最豐富的地域、沒有大規模開採深淵海冰的原因為切入點,分別考查氣候、海陸熱力性質對溫度的影響、區域特徵、影響人類活動的區位條件等相關知識及獲取與解讀信息等能力。題組難度中等,解題時需要注意的是認真讀圖,調用所學知識進行比對。對於此題,當時有很多人選擇了資源量不足,考慮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資源量不足,其實我們從圖中的平均氣溫日數圖中可以看出,既然當前是全球氣候變暖,但該區域存在年平均氣溫≤-4℃的日區還是超過一半以上的,所以還是有海冰的資源量還是挺足的。
BAC 7、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海冰厚度最大的區域應該是溫度應在 0℃以下,且保持天數較多的區域,因為海水的鹽度大,所以其結冰的溫度應遠低於 0℃,具體溫度不清楚,但題圖中給了一個均溫值≤-4℃。選項中所給年平均氣溫≤-4℃日數中,丙丁兩地分別介於0——20天之間,又兼丙丁兩地緯度位置偏南,氣溫稍高,能結冰的氣溫天數又少,故這兩地直接排除,CD不符合;對於甲乙兩地中,雖甲地緯度偏高一些,但兩者年平均氣溫≤-4℃日數都在20——40之間,這樣判斷起來就難了一些,可能會誤選甲。再進一步分析甲、乙兩地的差異,乙更靠近陸地,甲位於海洋之中,這樣在氣溫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冬季靠近陸地的氣溫會更低,所以本題應該是乙地的海冰厚度更大一些。故本題應選B。
8、本題難度較易。單位面積海冰資源豐富,說明海冰數量多,厚度廣,而根據上一小題的推測可知氣溫低、凍結天數時間長則海冰數量多厚度廣。根據等值線分布規律,葫蘆島年平均氣溫≤-4℃日數大於60天,在選項所給的四地中日數最長,故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應該是葫蘆島附近的海域。
9、推測沒有大規模開採渤海海冰的原因之前,先應推測出開採渤海海冰的目的,根據材料信息可以推測出開採的目的應作為淡水資源使用。海冰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在溫度合適的情況下可以再生使用,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渤海海域可結冰的區域較多,所以資源量不足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A不符合;海冰的開採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不會因為海冰的開採而導致海水鹽度上升,因為渤海區域還有其它淡水河河流補給,再者渤海也不是一個封閉的海域,B不符合;環渤海區域聚集著京津冀、遼中南等工業區,再加上人口眾多,需水量大,且此區域水資源短缺,所以淡水資源的需水量大,D不符合;由於海冰開採後還需要進一步淨化(材料中給出了海冰接近淡水,也就是說並不是淡水)、該區域臨華北平原,農作物春季需水量大,海冰應在冬季開採,這樣可能會導致開採與使用的時間不同步,再加上海冰的運輸成本也較高(需要保持不融化),開採時需要大量人工,這些都會導致海冰的開採成本較高,故將其它選項排除後,開採成本高最符合當前渤海海冰沒有大規模開採的原因,本題正確選C。
渤海是中國唯一的內海、中國最北的近海,亦為中國最淺的半封閉性內海,三面環陸,被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陸地環抱,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渤海具體位置為37°07』一41°00』N,117°35』一121°10』E。
渤海是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和中央海盆組成,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黃河、遼河、灤河和海河。渤海海底平坦,多為泥沙和軟泥質,地勢呈由三灣向渤海海峽傾斜態勢。海岸分為粉沙淤泥質岸、沙質岸和基巖岸三種類型。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和遼東灣北岸等沿岸為粉沙淤泥質海岸,灤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屬沙礫質岸,山東半島北岸和遼東半島西岸主要為基巖海岸。
渤海與黃海分界,常見的是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西角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頭間的連線為分界。冬季,渤海由於強寒潮頻繁侵襲而出現結冰現象。自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沿岸從北往南開始結冰;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由南往北海冰漸次消失,冰期約為3個多月。
圖片來自網絡
資料參考自網絡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