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不期而至

2020-11-27 中國氣象局

  連市旅順口區北海街道李家溝村的海邊,放眼望去,波瀾起伏的冰海縱向延伸數公裡,白茫茫的一片,上面又蓋上了一層層白雪,看起來十分平靜,有一種大海被凝固了的感覺。近岸,許多漁船沒來得及上岸就被凍結在海上。

  「今年提前一個月封海,結冰面積很大,厚度很厚,大船根本無法作業。近10年都沒發生這樣的情況了。」當地一位漁民介紹道。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截至1月17日,渤海海域海冰範圍達到3萬平方公裡,佔渤海海面的40%。目前,渤海灣海冰外緣線已達30海裡,而遼東灣海冰外緣線已達到70海裡左右,結冰厚度最厚達50釐米。

  是什麼導致這次海冰發生早於往年,發展又如此迅速呢?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張啟文研究員說: 「由於受近期寒潮影響,渤、黃海海區氣溫迅速下降,造成海上冰情發展迅速,為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形成海冰重要的自然條件就是溫度,一般來說,海冰的形成受海水鹽度、內陸河流徑流、洋流、浪、潮等因素影響。自2009年11月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幾次寒潮天氣,近海溫度較低,特別是去冬以來的幾場大雪,沿海海域的海水被稀釋,鹽分降低,導致海冰冰點提高。 2010年1月以來,氣溫下降劇烈,幾乎是每天下降1℃,連續寒潮降溫天氣導致環黃、渤海地區大面積的海冰形成和發展。」

  隨著渤、黃海區冰情的進一步加重,對環黃、渤海地區的海上航運、油氣開採和養殖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海冰帶來的次生性災害更要引起注意。」張啟文說,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塊和冰山,受風力和洋流作用而產生的運動,其推力與冰塊的大小和流速有關。海冰對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壞力,除推壓力外,還有海冰脹壓力造成的破壞。

  海冰對我國近海海域漁業、運輸業、養殖業及石油開採等行業,帶來很大影響。那麼海冰帶來的僅僅是災害嗎?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認為,海冰從整個氣候環境上講是有益的。 「我記得小時候黃河冬天封凍,人都能從冰上走的。現在由於工業化、交通等因素,溫室氣體排放較多,氣候變暖,造成氣候的四季不分明,帶來很多問題,包括我們在冬天都能見到蚊子,很多疾病傳播速度較快,還有農業病蟲害等問題。大面積海冰現象確實會對當地交通和石油造成一定影響,但對大環境來說是一件好事——說明正常的南北冷暖氣流在流通交替。這無論是對自然界還是人類來講都是好事。」

  「海冰帶來的不僅僅是災害。從氣候大環境來說,海冰將更有利於全球溫度的降低。我們倡導節能減排的目的就是減緩氣候變暖,而自然界通過今年北半球寒潮天氣來調節氣候變暖,是更符合規律的,也是更見成效的。」張啟文特別強調, 「地球的極地、洋流、大氣環流等對調節整個大氣層溫度有著重要影響。冰雪覆蓋是氣候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海冰、大陸冰原、高山冰川和季節性積雪等,由於它們的輻射性質和其他熱力性質與海洋和無冰雪覆蓋的陸地迥然不同,形成一種特殊性質的下墊面,它們不僅影響其所在地的氣候,而且還能對另一洲、另一半球的大氣環流、氣溫和降水等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在氣候形成中冰雪覆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子。海冰有一個重要作用是減少熱耗。海冰也是 『底下淡水』的重要來源。海冰中的鹽通常會被析出在冰層表面,導緻密集的 『底下淡水』大量產生,譬如南極底下水。所以,海冰的形成和發展,相比它造成的危害,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更高。」 (來源於2010年1月19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周潔)

相關焦點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極海冰:斷言增多證據不足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在南大洋海冰區有大小不等的冰山和冰間湖,巨大的冰山對考察船的航行影響很大。海冰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都有顯著影響。因此,一直以來,海冰的變化都頗受科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 認識海冰
    海冰(sea ice)是淡水冰晶、「滷水」和含有鹽分的氣泡混合體,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鹹水冰,一般多指後者。廣義的海冰還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初生冰、尼羅冰、餅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類;按運動狀態可分為固定冰和流冰兩大類。
  • 北極海冰持續融化 最古老海冰發生崩裂
    通常情況下,北極貫穿流會將海冰從西伯利亞帶往北冰洋沿岸地區,進而促使海冰在此聚集和凍結。受此影響,格陵蘭島北部海域的海冰往往會異常堅固和厚實。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高級研究員沃爾特·邁耶介紹,格陵蘭島北部海冰由于洋流影響發生堆積,平均厚度達4米,最厚的部分甚至可以達到20米並形成冰山。如此之厚的海冰,一旦聚集起來就往往難以移動。
  • 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 北極海冰日益捉襟見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南北極海冰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
  •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該試驗場自2016年成立以來,開展了多次針對海冰的觀測和試驗工作,已在The Cryosphere,Annals of Glaciology、中國科學和力學學報等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15餘篇。目前,多家研究機構擬計劃在試驗場開展破冰船冰荷載原位測量、極地氣墊破冰船適航測試和冰下水化學性質測量等工作。
  •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該中心」)了解到,近日,隨著聲學都卜勒波浪流速剖面和冰厚測量儀的成功布放,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已完成今冬海冰監測、觀測和力學試驗的儀器布放和準備工作。目前,試驗場已經集成了測冰雷達、測繪級無人機、地面氣象站、高清圖像監控、溫度鏈、水下滑翔機和水下聲學冰厚測量儀等綜合海冰要素觀測手段,可以獲取完備的冰速、冰厚、冰溫、水溫、波浪、冰面輻射、冰底形態、碎冰尺寸和冰力學等數據。完備的海冰和水文要素數據可為研究海冰熱動力學過程、海冰與結構物相互作用提供數據支持,並可以為防冰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
  • 研究稱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而北極海冰日益變少
    ——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隨後,研究又發現,在北極海冰不斷融化的同時,南極海冰量卻居高不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有衛星觀測紀錄以來,2014年南極周圍海域的海冰覆蓋面積再刷紀錄。
  • 海洋局預報減災司赴興城調查海冰 今年海冰密度大
    在考察中,王鋒司長強調,遼東灣海域冬季海冰密度較大,加之今年寒冷天氣的影響,初冰期早於往年。    今年,葫蘆島一帶冰情以冰皮為主,沒有大的浮冰塊,同時,葫蘆島地區也有著豐富的應對海冰的經驗, 其負責人表示,面對海冰災情決不掉以輕心,嚴密關注沿海區域的各種冰情變化,積極做好海冰預報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儘快建設菊花島海冰監測站。
  • 渤海海冰發展迅速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海冰藍色預警
    國家海洋預報臺10日發布海冰藍色預警。最新監測顯示,目前遼東灣浮冰範圍60海裡,一般冰厚5至15釐米,最大冰厚30釐米,海冰面積11409平方公裡,佔到遼東灣海域總面積的37.28%。黃海北部浮冰範圍9海裡,一般冰厚5至10釐米,最大冰厚20釐米,海冰面積2004平方公裡。預計未來3天,渤海和黃海北部冰情將基本維持並略有增長。
  • 海冰崩裂,凍土融化;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他們所謂的「最後一個冰區」,格陵蘭島西北2000公裡的一片海洋,北極夏季海冰可能會在這裡存活幾十年。 如中所述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如上所述,北冰洋的海冰覆蓋面積已經下降從1984年到2018年,平均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如果這一預測結果成真今年9月的海冰面積將會成為北極海冰觀測歷史上的第二小值也許,你很好奇……問題一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再破紀錄北極海冰覆蓋範圍變化情況,藍色線表示2020年,虛線表示歷史極值的2012年,黑色線表示歷史平均,淺色陰影區表示海冰覆蓋範圍的十分位變化範圍,圖片來自美國冰雪數據中心。
  • 「今年海冰情況比常年同期偏輕」--國家海洋局海冰觀測隨船記
    新華社瀋陽1月18日電 題:「今年海冰情況比常年同期偏輕」——國家海洋局海冰觀測隨船記  新華社記者 白湧泉  北緯40度18分31秒,東經122度4分53秒。  18日9時,「中國海警1411」船在寒冷的大風中從這裡駛出,15分鐘後駛離港池,進入遼東灣,繼續開展為期10天的海冰船舶觀測。  「中國海警1411」船,這艘原海軍「海冰723」破冰船最大航速可達16節,1983年服役,2013年轉為海警船後一直在南海與東海執行巡航任務。「今天的海冰監測是『1411』更名以來第一次在中國北部海域海冰監測任務。」船長李濤告訴記者。
  • 無人的海冰面上,他們在破冰逆行——親歷海軍海冰723船執行黃渤海...
    春節前夕,記者隨海軍某部冰情調查隊乘坐海冰723船,執行第83次渤海及黃海北部的海冰調查任務。迎著刺骨的海風,723船緩緩駛出冰封的渤海灣某軍港,艦艇就像一把巨大而鋒利的鏵犁,伴隨著一陣陣嘎嘎聲,在遼闊的海面犁出一道「沸騰」的冰花。
  • 氣象衛星監測渤海海冰面積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5日監測渤海海冰覆蓋範圍與24日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見圖1)。  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4日渤海海冰信息和近27年1月下旬渤海最大海冰範圍(2011年1月下旬)對比可見(圖2),總體上今年1月下旬渤海海冰範圍與近27年的最大年份相比略偏小,其中遼東灣海冰範圍與2011年同期相近,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範圍不同程度小於2011年同期(見圖2)。
  •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海冰面積急劇下降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海冰面積急劇下降 2020-09-24 18:01:42  來源:央視網
  • 海冰:海洋世界的超級殺手
    對於北極海冰未來的演變趨勢,人們目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消極的觀點認為,到2030年夏季將出現無冰的北冰洋,北極海冰減少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積極的觀點認為,北極海冰是可以恢復的,消融是階段性的。持積極觀點是,短期的海冰減少,是氣候系統自身年代際的變化造成的。
  • 關於海冰的一些小知識
    海冰在冬季生長,在夏季融化,但在某些地區,有些海冰全年都不會融化。世界上大約15%的海洋在一年中的部分時間被海冰覆蓋。平均來說,海冰覆蓋了地球上大約250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大約是我國陸地面積的2.6倍。北極和南極都有海冰。在北半球,它目前可以存在於我國的渤海灣(大約北緯38度),實際上離赤道要更近一些,比離北極近700公裡。在南半球,海冰只在南極洲周圍形成。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6月份發布的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預測,綠色實線為預測的北極海冰範圍,白色區域為海冰區域。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預估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逐年持續減少,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事實上,不管今年9月的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創造新紀錄,海冰面積偏少已無爭議。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