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旅順口區北海街道李家溝村的海邊,放眼望去,波瀾起伏的冰海縱向延伸數公裡,白茫茫的一片,上面又蓋上了一層層白雪,看起來十分平靜,有一種大海被凝固了的感覺。近岸,許多漁船沒來得及上岸就被凍結在海上。
「今年提前一個月封海,結冰面積很大,厚度很厚,大船根本無法作業。近10年都沒發生這樣的情況了。」當地一位漁民介紹道。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截至1月17日,渤海海域海冰範圍達到3萬平方公裡,佔渤海海面的40%。目前,渤海灣海冰外緣線已達30海裡,而遼東灣海冰外緣線已達到70海裡左右,結冰厚度最厚達50釐米。
是什麼導致這次海冰發生早於往年,發展又如此迅速呢?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張啟文研究員說: 「由於受近期寒潮影響,渤、黃海海區氣溫迅速下降,造成海上冰情發展迅速,為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形成海冰重要的自然條件就是溫度,一般來說,海冰的形成受海水鹽度、內陸河流徑流、洋流、浪、潮等因素影響。自2009年11月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幾次寒潮天氣,近海溫度較低,特別是去冬以來的幾場大雪,沿海海域的海水被稀釋,鹽分降低,導致海冰冰點提高。 2010年1月以來,氣溫下降劇烈,幾乎是每天下降1℃,連續寒潮降溫天氣導致環黃、渤海地區大面積的海冰形成和發展。」
隨著渤、黃海區冰情的進一步加重,對環黃、渤海地區的海上航運、油氣開採和養殖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海冰帶來的次生性災害更要引起注意。」張啟文說,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塊和冰山,受風力和洋流作用而產生的運動,其推力與冰塊的大小和流速有關。海冰對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壞力,除推壓力外,還有海冰脹壓力造成的破壞。
海冰對我國近海海域漁業、運輸業、養殖業及石油開採等行業,帶來很大影響。那麼海冰帶來的僅僅是災害嗎?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認為,海冰從整個氣候環境上講是有益的。 「我記得小時候黃河冬天封凍,人都能從冰上走的。現在由於工業化、交通等因素,溫室氣體排放較多,氣候變暖,造成氣候的四季不分明,帶來很多問題,包括我們在冬天都能見到蚊子,很多疾病傳播速度較快,還有農業病蟲害等問題。大面積海冰現象確實會對當地交通和石油造成一定影響,但對大環境來說是一件好事——說明正常的南北冷暖氣流在流通交替。這無論是對自然界還是人類來講都是好事。」
「海冰帶來的不僅僅是災害。從氣候大環境來說,海冰將更有利於全球溫度的降低。我們倡導節能減排的目的就是減緩氣候變暖,而自然界通過今年北半球寒潮天氣來調節氣候變暖,是更符合規律的,也是更見成效的。」張啟文特別強調, 「地球的極地、洋流、大氣環流等對調節整個大氣層溫度有著重要影響。冰雪覆蓋是氣候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海冰、大陸冰原、高山冰川和季節性積雪等,由於它們的輻射性質和其他熱力性質與海洋和無冰雪覆蓋的陸地迥然不同,形成一種特殊性質的下墊面,它們不僅影響其所在地的氣候,而且還能對另一洲、另一半球的大氣環流、氣溫和降水等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在氣候形成中冰雪覆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子。海冰有一個重要作用是減少熱耗。海冰也是 『底下淡水』的重要來源。海冰中的鹽通常會被析出在冰層表面,導緻密集的 『底下淡水』大量產生,譬如南極底下水。所以,海冰的形成和發展,相比它造成的危害,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更高。」 (來源於2010年1月19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