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預報減災司赴興城調查海冰 今年海冰密度大

2020-11-27 中國網

    中國網17日訊(記者 陳勵 鄭程)17日凌晨,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王鋒率領記者抵達遼寧興城,開始對菊花島、葫蘆島一帶海冰冰情進行考察。在考察中,王鋒司長強調,遼東灣海域冬季海冰密度較大,加之今年寒冷天氣的影響,初冰期早於往年。

    今年,葫蘆島一帶冰情以冰皮為主,沒有大的浮冰塊,同時,葫蘆島地區也有著豐富的應對海冰的經驗, 其負責人表示,面對海冰災情決不掉以輕心,嚴密關注沿海區域的各種冰情變化,積極做好海冰預報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儘快建設菊花島海冰監測站。

相關焦點

  • 海洋局啟動冬季海冰災害現場調查
    根據1月24日衛星遙感影像,遼東灣最大浮冰外緣線55海裡,距發布海冰藍色預警級別60海裡還差5海裡。渤海灣最大浮冰外緣線7海裡,萊州灣3海裡,黃海北部17海裡,可監測海域發現海冰總面積約23482平方公裡。未來3天,渤海及黃海北部的冰情將明顯發展,總體冰情接近常年同期,較去年同期偏強。
  • 2013海冰觀測預報部署會在京召開
    中國網12月31日訊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消息,12月28日下午,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在預報中心組織召開了2013年海冰觀測預報部署會,本次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局領導對做好今年海冰預警報工作的指示,並協調各相關單位做好今年海冰觀測預報工作。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響應標準
    2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組織體系和職責國家海洋局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應急管理領導機構的組成和職責依據國家海洋局應急管理相關制度確定。2.2 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司負責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修訂和完善;建立海洋災害觀測預警報體系;監督、指導應急狀態下的海洋災害觀測、預警報業務;組織開展特別重大海洋災害調查評估。
  • 「今年海冰情況比常年同期偏輕」--國家海洋局海冰觀測隨船記
    新華社瀋陽1月18日電 題:「今年海冰情況比常年同期偏輕」——國家海洋局海冰觀測隨船記  新華社記者 白湧泉  北緯40度18分31秒,東經122度4分53秒。  出海實地監測是獲取海冰資料最重要的手段。  「海冰監測資料不僅可作為海上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可根據這些資料,對可能發生的冰情作出預測。海冰的生消及數量多寡,既直接影響海況和海平面的變化,又影響大氣環流和氣候。」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黎舸對記者說。  渤海是北半球緯度最低的結冰海域,而遼東灣通常是渤海結冰最早的海域,也是終冰最晚的海域。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全文)
    2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組織體系和職責  國家海洋局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應急管理領導機構的組成和職責依據國家海洋局應急管理相關制度確定。  2.2 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司  負責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修訂和完善;建立海洋災害觀測預警報體系;監督、指導應急狀態下的海洋災害觀測、預警報業務;組織開展特別重大海洋災害調查評估。  2.3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港澳臺辦公室)  負責組織協調與周邊國家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海嘯應急響應聯絡和信息溝通。
  • 黃海北部海域海冰調查現場採錄
    為給海冰預報提供翔實有效的觀測數據,確保海冰預報的及時發送,向地方政府提供海冰應急決策依據,國家海洋局1月下旬至2據現場海冰調查隊員介紹,從今年冰情來看,明顯要重於去年同期。3名隊員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領隊鄭培寧及兩名海冰觀測員梁榮貴、劉碩。
  • 國家海洋局逐個排查海冰涉及海域的252個海島
    新華網青島1月21日電(記者徐冰、張旭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紹,根據國家海洋局緊急部署,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1日開始對被海冰圍困的遼寧省菊花島實行現場監測分析和重點預報服務,並開始對海冰涉及海域的252個有居民的海島進行逐個排查。
  • 專家解析海冰形成原因 建議加強預警體系建設
    >  海冰1月27日,海冰721船接到被困冰上的文峰6號船求助,隨即迅速前往救援,這是海冰721號本次航行中首次執行破冰救援行動。新華軍事記者鄭文浩攝  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司司長林山青27日在《200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上介紹,目前渤海海冰佔渤海總面積比例由前幾日超過51%下降到35%。他提醒,在海冰消融時安全風險可能更大,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 市規劃資源局開展冬季海冰調查工作
    為切實做好冬季海冰防範應對工作,針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市規劃資源局組織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濱海新區海洋局開展我市沿海重要海域和岸段冬季海冰調查工作,以每周1-3次的觀測頻率,採取岸基觀測、無人機巡查等方式,重點對漢沽大神堂漁碼頭、濱海旅遊區東部、臨港經濟區南區、南港工業區東部附近海域,進行海冰情況調查與監測
  • 省海洋預報減災中心組織開展2020/2021年度海冰情況調查
    為掌握2020/2021年度山東省海冰發展基本情況,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日,省海洋預報減災中心會同東營市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相關海域的調查。調查組實地觀測了灘涂、港口、採油區的海冰生成與發展情況。
  • 海冰凍結山東沿海 國家海洋局提醒做好防冰防災工作
    中廣網海南1月1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0時12分報導,國家海洋預報臺昨天下午發布冰情警報:未來一周渤海遼東灣浮冰範圍將達到80~90海裡,最大冰厚40釐米;對港口設施、海上運輸和生產作業有嚴重影響。國家海洋局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冰防災工作。詳細情況連線記者汪群均了解。
  • 今冬明春海冰趨勢預報 冰情將比常年略重
    這是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獲知的消息。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鹹水冰。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在每年冬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海冰,2009年度渤海灣甚至遭遇了30年一遇的海冰災害,嚴重影響了海上船隻航行和漁業生產。海冰預測和預警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獲知,2011年度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冰情趨勢預測出爐。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1.2.2加強監測,及時預警,減輕災害    以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業務運行系統為主體,對海洋災害實行高頻率、高密度的監視監測,及時掌握海洋災害發生、發展動態,快速做出預測預警,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持。
  • 葫蘆島市啟動冬季海域海冰現場監測
    中國網海洋1月24日訊 據葫蘆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消息 1月20日,葫蘆島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開始到海冰現場進行監測,掀開了冬季海域海冰現場監測工作的序幕。  受天氣影響,今年冬季葫蘆島市海域海冰結冰期較往年有所推遲。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每日會商發布海冰實況及發展趨勢
    自今年11月20日發布海冰年展望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一直密切關注今冬海冰情況,從11月底開始按國家標準發布海冰月預報、海冰周預報。受最新強冷空氣影響,12月23日最新海冰遙感實況圖顯示,遼東灣海冰範圍增大到22海裡左右。  12月10日左右,受寒潮天氣影響,12月11日遼東灣出現大面積海冰。
  • 遼東灣超過70%海域被海冰覆蓋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今年首個海冰...
    國家海洋預報臺1日下午將海冰預警級別升級為黃色。這是我國今年發布的首個海冰黃色預警。  國家海洋預報臺監測分析指出,由於上一次寒潮過程使我國北部海區水溫大幅下降,加之本次冷空氣過程中的風向有利於海冰的漂移擴散,連日來渤海黃海海冰範圍持續增長,自1月30日起,國家海洋預報臺再次發布了遼東灣海冰藍色警報。
  • 丹東:海冰監測預報正式啟動
    丹東:海冰監測預報正式啟動 作者:邢漫 2017-12-27 09:11   來源:丹東新聞網     12月26日,記者從丹東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站了解到,入冬以來,黃海北部淺灘發現少量海冰,並在持續較強冷空氣的作用下,冰情有一定的發展。
  • 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明顯增長
    新華社青島1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海冰監測數據顯示,25日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和浮冰外緣線明顯增長,兩個海灣的海冰面積比前一日增長了1400多平方公裡。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根據衛星遙感監測和陸岸監測等資料綜合分析,25日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冰情與24日相比,遼東灣冰情繼續維持,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有所增長,渤海灣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和海冰分布面積均有明顯增長。  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渤海和黃海北部部分上空被雲覆蓋,可監測海域發現海冰總面積約為35898平方公裡。
  • 海冰不期而至
    「今年提前一個月封海,結冰面積很大,厚度很厚,大船根本無法作業。近10年都沒發生這樣的情況了。」當地一位漁民介紹道。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 渤海海冰快速大面積形成-資訊-中國天氣網
    近幾天來,渤黃海海域的海冰開始快速大面積形成,遼東灣海域海冰已增加到約29海裡,冰層厚度增加至4~8釐米。相對於去年較嚴重的海冰情況,今年是否正常,今冬海冰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本網就此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冰組首席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