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1401船開展海冰調查
三九四九冰上走。1月以來,受連續冷空氣影響,我國渤海、萊州灣、遼東灣、黃海北部海域海冰冰情持續發展,整個北海區遼寧、河北、山東、天津沿岸大部分海域冰封萬裡,上演著現實版「冰河時代」。
為給海冰預報提供翔實有效的觀測數據,確保海冰預報的及時發送,向地方政府提供海冰應急決策依據,國家海洋局1月下旬至2月上旬組織人員通過海路和陸路,對黃渤海沿岸海冰進行集中調查。《中國海洋報》記者跟隨海冰調查隊,一路在山東、河北、天津、遼寧沿岸部分海域採訪,記錄了一線人員爬冰臥雪觀測海冰的歷程,以及海冰預警報信息背後的奉獻與堅守。
1月24日10時,一聲鳴笛,「中國海警1401」船緩緩駛離青島團島碼頭,我國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域海冰船舶走航調查全面展開。
自1月24日~2月上旬,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派出「中國海警1401」船執行此次任務,計劃完成全部33個站點的海冰觀測。
1月27日,船舶航行至黃海北部海域,海面上,布滿了浮冰。據現場海冰調查隊員介紹,從今年冰情來看,明顯要重於去年同期。
零下20℃,甲板上一站1小時
此次參與海冰船舶調查的3名隊員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領隊鄭培寧及兩名海冰觀測員梁榮貴、劉碩。他們曾先後6次執行海冰調查任務,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每到達一個觀測點,調查隊員首先通過船舶氣象儀觀測氣溫、氣壓、溼度、風向、風速,同時目測雲量、雲狀,以及用儀器測量該區域的海水溫度和海冰表面溫度。接下來,再利用船舶電子海圖計算海冰最大外緣線。最後,通過目測觀測冰形,進而推斷出冰厚、冰量和密集度。
冬季大氣溫度比海水溫度低,海水中大量熱量散失,表面海水溫度下降。當表層海水穩定降至冰點,海水開始結冰,從而形成海冰。由於海水鹽度較高,冰點更低(約為零下1.33攝氏度),且隨著表層海水溫度越來越低,海冰也會不斷增厚。
船艙外,海面上的溫度最低達零下20多攝氏度,寒風凌冽。記者看到,極寒天氣中,調查隊員在甲板上一站就要1個多小時。即便如此,他們仍專注地監測著海上氣象要素。為準確測量觀測海域的海水錶層水溫,隊員們還要將身體半探出船身,用水桶打海水。海面風力達4級~5級,被繩子拴著的水桶來回晃動,隊員們也要隨之來回移動。
截至1月31日,觀測員完成了15個站點的海冰調查。
浮標入海發信號,衛星天上接數據
為全面掌握調查海域的海冰數據資料,調查隊員要將海洋浮球記錄儀浮標拋到海裡。該浮標由兩部分組成,其中主體部分是用藍色塑料殼包裹,形似養殖海帶用的浮球,其裝置有海流、氣象和水溫傳感器3套設備。海流傳感器可測流向、流速;氣象傳感器可測該海域的溫度、溼度和氣壓;水溫傳感器可對3米以下的表層海水、3米~10米的中層海水,以及10米深的底層海水進行溫度測量。
除了主體部分,海洋浮球記錄儀還有一條長約2米的橘紅色風帆。鄭培寧介紹,這條風帆一方面可以提醒過往的漁船和漁民,浮標為國家公益設施,不允許打撈破壞。另一方面,它還能減緩浮球隨海浪靠近岸邊的速度,延長其工作壽命。
鄭培寧說,本航次將在開闊水域陸續拋設4個海洋浮球記錄儀浮標,以觀測、記錄和收集各項海洋數據。浮球入水後,其電源會自動接通,此時各個傳感器會開始工作並發射信號,衛星再將浮球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實時傳輸回北海預報中心數值模擬室,提供了解該海域海洋環境的第一手寶貴數據資料。
總體冰情較去年同期偏重
據了解,渤海和黃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會出現海冰。一般每年11月下旬開始結冰,翌年3月中旬終冰,冰期約110天。從初冰日至終冰日,分為初冰期、嚴重冰期和終冰期三個階段。
根據北海預報中心最新預報顯示,2月上旬,渤海及黃海北部的海冰冰情基本維持,總體冰情接近常年同期,較去年同期偏重。鄭培寧說,從今年黃海北部的海冰冰情看,明顯重於去年。僅浮冰外緣線,就比去年增加了3海裡~5海裡,如果1月下旬~2月上旬冷空氣持續,該地區海冰直到3月才會解凍。
船舶「拱不動」厚積冰
「中國海警1401」船完成黃海北部海冰調查後,穿越渤海海峽進入遼東灣。1月30日,船從遼東半島海域進入長興島海域一路北上,由此展開今冬遼東灣海冰船舶調查。
在經過長興島和溫坨子兩個觀測點時,進入第三個觀測站點長咀子附近海域時,海面出現大量浮冰。這些浮冰隨海浪從近岸漂浮至航道附近,在過往船舶的衝擊下已經破碎。
本次船舶走航海冰調查,主要是緊貼海冰外緣線航行,因為漂浮在海面上的海冰已經有了一定的厚度,一旦堵住船舶的海底門,就會損傷船舶機械設備,因此在海冰區域航行,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海警1401」船船長黃殿臣介紹說,如果積冰厚度達到20釐米左右,靠船自身的動力衝破海冰比較困難。此外,在這種厚冰區裡航行,對船體本身也是一種損傷,特別是浮冰達到30釐米厚的時候,非破冰船航行十分艱難。單靠船的主機馬力「拱不動它」。如果延誤久了,持續低溫,船很有可能會被封在冰裡。
對於負責本次海冰調查的「中國海警1401」船,此次任務不僅是為了海冰調查、探明海冰的範圍和嚴重程度,還要為在海冰嚴重海區航行過往的船舶提供最佳的航路和航線,以防有船舶陷入冰區,出現機械損壞、船體受損等情況。
當船舶航行至遼東灣中部時,遇到了海冰冰情最為嚴重、覆蓋面積最大的海冰冰區。記者在現場看到,海冰整塊並排重疊地凍在一起。船舶航行需要衝破海冰才能繼續前行,十分危險。
據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研究員袁本坤介紹,北海預報中心衛星遙感數據顯示,1月29日、30日,遼東灣海冰面積累計縮小4000多公裡,遼東灣浮冰最大外緣線一度達到67海裡,這幾天主要是外緣浮冰在風浪作用下湧入了灣內。因此,外緣線雖變短了,警報也根據外緣線變化解除了,但遼東灣冰情並未緩解。
本次遼東灣船舶走航海冰調查,利用1天時間對11個觀測點海冰進行了近距離觀測和海水取樣,獲得了大量一手數據資料。根據現場觀測,除長咀子、仙人島、遼東灣中部和覺華島等5處觀測點海冰冰情較為嚴重,另外6處觀測點近岸海冰面積和嚴重度均有所降低,其中4處近岸海域甚至沒有明顯結冰現象。(來源:中國海洋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