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連日降溫影響,丹東海域陸續出現大片海冰。1月10日,記者隨同市海域管理處海洋環境預報科工作人員出海巡航,看到大面積的流冰堆積在海岸線上,形成形態各異、縱橫交錯的海岸冰,猶如極地世界;海面上,連葉冰堆疊,形成「極地奇觀」。
「有一年,冰情嚴重的時候,船都凍住了,根本沒法走。」在丹東港西南航道附近海域,有著35年出海經驗的老船長趙一平對記者說。在現場,丹東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站業務科科長張成瑤在對沿海冰情進行實地勘測後說,目前海冰的盛冰期已到來,此時是欣賞海冰的最佳季節。由於今冬整體氣溫偏暖,丹東海域冰情較往年偏輕,冰凍並不徹底。
巡航中,記者發現今年海冰雖然範圍不小,但凍得並不「結實」,冰面坑窪不平,表面的冰碴較為鬆軟,越往深處冰面「斷層」越多,一塊塊漂浮著,連不成片。在東港海防路附近,發現大範圍沿岸冰,近岸海域浮冰範圍4海裡,一般冰厚5釐米,最大冰厚10釐米,冰情較往年偏輕。在丹東港西南航道附近,近海數百米遠的海面冰封一片,白茫茫一望無際,現「冰海」奇觀。
隨後,記者在東港大平漁港看到,百餘艘漁船依次停泊在岸邊,受天氣等原因影響,漁船早已回港靠岸。這些漁港內當日未發現海冰,港口功能正常運行。
張成瑤介紹,海冰主要是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情嚴重時可造成港口、航道封鎖,船舶無法進出港;較大冰塊還有可能使拋錨船舶走錨,發生船舶碰撞的危險。
據海洋站觀測及衛星遙感監測,當日黃海北部浮冰範圍8海裡。預計未來一周,黃海北部丹東近岸海域冰情將繼續發展,最大浮冰範圍5-15海裡,一般冰厚5-10釐米,最大冰厚15釐米。「隨著氣溫的下降,海冰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相關部門應積極準備,做好防冰抗冰工作。」現場的工作人員說。
「從目前情況看,海冰對本市的漁港碼頭和自然停泊點以及漁業生產暫無影響。」10日下午,丹東漁港監督處相關負責人受訪時說,目前全市的漁船基本都回港冬休了。儘管東港近海淺灘出現浮冰,但並未影響船舶正常進出港,同時海洋與漁業部門也已做好應急預案,確保進港船隻停泊安全。
海蜇養殖戶衣有福說,對他們而言暫時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今年海冰出現得較晚,而眼下海蜇、小人仙、對蝦的養殖期已經結束,所以不會受到影響,但對於部分越冬海參養殖戶來說,如果冰情加重的話,會增加風險。」
對於今冬海冰出現晚的原因,市氣象局副局長孫連強介紹,當氣溫連續三天低於零下18℃時,海水就會出現結冰現象。今年冬天的幾場降雪之後,本市連續出現低溫天氣,進入低溫時段,從而導致海水結冰。「目前看,今年的海冰現象並不嚴重。本市最嚴重的海冰現象出現在1951年,當時距離海岸線幾公裡的地方都結了一層厚厚的冰,行人可以在上面走。」
據悉,海冰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初冰期、封凍期、終冰期。目前本市正處於初冰期,預計1月中下旬為冰情最為嚴重時期,提醒海水養殖、漁業捕撈、海上交通運輸、石油開採、港口碼頭等有關部門,密切關注當地的冰情變化和海冰預報信息,做好防冰抗冰工作。同時提醒海島居民提前做好生產和生活的物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