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部分河口淺灘現海冰 專家:不會出現大面積冰情

2020-11-27 半島網官網

12月10日,一些島城市民的朋友圈被幾張美麗的海冰圖片刷屏。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膠州灣沿岸部分地區出現結冰現象,比如西海岸新區膠州灣跨海大橋入海口處海冰層層疊疊、晶瑩剔透,儼然一幅冰上世界。那麼,我國現在的海冰分布情況如何?這種美麗的海冰景象背後是否預示著氣候變化異常?大海為什麼會結冰呢?針對這些疑問,記者聯繫了北海預報中心的專家,聽聽他是怎麼解讀的。

膠州灣部分淺灘出現海冰 不會對航運等行業造成大影響

今冬我國的海冰發展情況如何?據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黎舸介紹,根據北海預報中心衛星遙感監測和海洋站觀測,受12月3日至8日兩股冷空氣的持續降溫影響,上周五起,遼東灣灣底和黃海北部出現了海冰分布,上周日起,渤海南部的渤海灣和萊州灣的部分河口淺灘也出現了少量海冰。根據最新的監測信息,遼東灣浮冰外緣線已發展至18海裡,海冰面積1316平方公裡。

那麼,與往年冬季相比,今年海冰是不是來的更早一些呢?初冬是不是更冷一些呢?今年冬天海冰會不會更嚴重一些呢?黎舸表示,從近三十年冬季的初冰日情況來分析,我國結冰海域中最北部的遼東灣灣底和黃海北部在12月上旬出現初冰,屬於常年狀況,但渤海灣和萊州灣這樣位置偏南的結冰海域通常是在12月中下旬才會初冰,也就是說,北部初冰的時間並不偏早,但是南部初冰的時間提前了。青島的冰期一般是從12月底或1月初開始。

「初冬確實偏冷了一些,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之前的這次冷空氣勢力較強,降溫影響範圍深入華北、華東。渤黃海沿岸地區的氣溫11月下旬時還較常年同期偏高2~4度,12月上旬就斷崖式下降至較常年同期偏低1度左右。很多海洋站,12月8日,海水錶層溫度在24小時內下降了2℃,這樣的降溫幅度,一般在初冬需要1周半左右的時間。」黎舸分析,根據近期氣象預測,近期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仍較為頻繁,但勢力較前期有所減弱,渤海黃海氣溫仍較常年同期偏低,冰情預計還會一定的發展,12月份的海冰預計還不會對航運、油氣開採等行業造成大的影響。從氣候預測信息來分析,渤黃海要在1月中旬前後才會進入今冬真正的嚴重冰期。

膠州灣大面積海冰情況不會發生 海冰形成原理其實很簡單

黎舸告訴記者,有關膠州灣出現海冰的圖片他們也已通過媒體看到,但10日上午9時至12時他們對幾個站點的現場監測過程中未發現冰情,可能是中午溫度升高後海冰消失。

「受近日冷空氣影響,膠州灣部分淺灘在凌晨和傍晚的低溫時段可能存在結冰情況。從網上流傳的圖片看,出現海冰情況的地點一般是河口淺灘地區,在冷空氣影響下,這些鹽度較低、水深較淺的海水處於結冰的臨界狀態,容易形成短時的結冰,但中午溫度升高後海冰消失,所以這次大家看到海冰圖片應該是短時情況。」 黎舸解釋到。他提醒,本月11日和16日青島還將迎來兩股冷空氣,但冷空氣強度此前幾日要低,大面積海冰的情況應該不會發生。

那麼為什麼膠州灣會出現短時的結冰現象呢?黎舸表示,其實原理很簡單,關鍵在溫度、鹽度和深度。他解釋到,膠州灣沿岸有大量的河流入海口和灘涂,這裡海水的鹽度比深海大洋要低,水深也淺,這兩個特徵都是造成膠州灣易結冰的原因。首先,海水有一個特性,鹽度越低,冰點越高,因此同樣的降溫幅度下,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水溫度更易降至冰點。其次,是海水溫度和密度之間的變化特徵。淡水在4℃左右時密度最大,在0℃附近結冰,也就是說海水的降溫結冰過程是一個密度不斷升高的過程,當海水快要結冰時,密度會增大從而下降至深水層,而下層溫暖的海水會上升到空氣界面受冷,因此海水結冰前有複雜的混合對流運動,因此高鹽度的海水比淡水更不宜結冰。同理,水深較淺的淺灘海域由於可以混合對流的海水總量較少,因此比深水區域更易結冰。

黎舸進一步介紹海冰的奇特成長過程,海冰生長首先向水平方向發展,一點點變寬,再沿厚度方向延伸,一點點變厚。最初生成的海冰,是針狀或薄片狀的冰晶。大量冰晶的聚集和凝結,或降雪落至海面而不融化,就形成糊狀或海綿狀的初生冰。在平靜或有風浪的海面,糊狀或海綿狀的冰會進一步凍結,分別形成冰皮、尼羅冰或蓮葉冰。這類冰再繼續增厚,就形成灰冰、灰白冰或白冰。有時,受風、浪、流、潮的作用,冰層相互重疊堆積,便形成重疊冰和堆積冰等。

原來,海冰的形成是如此神秘又平常,請大家科學看待這一自然現象。同時,10日16時起本市發布城市冰雪災害黃色預警,並啟動城市冰雪災害Ⅲ級應急響應。提醒市民降雪期間合理安排出行計劃,如遇路面積雪、結冰等情況,請謹慎慢行。(半島記者)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膠州灣部分海域結冰 為您揭開海冰背後的秘密
    「三九四九冰上走」,青島不僅河流、水庫開始大面積結冰,膠州灣的部分海域也出現結冰現象。青島海域的海冰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點,又會對海上設施以及群眾生產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據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衛星遙感監測,三九以來,天氣溫持續走低,膠州灣沿岸河口灘涂出現固定冰,目前尚未對海洋漁業帶來影響。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在海面上凍結而成的鹹水冰。
  • 丹東海域出現海冰現象(圖)
    1月10日,記者隨同市海域管理處海洋環境預報科工作人員出海巡航,看到大面積的流冰堆積在海岸線上,形成形態各異、縱橫交錯的海岸冰,猶如極地世界;海面上,連葉冰堆疊,形成「極地奇觀」。  「有一年,冰情嚴重的時候,船都凍住了,根本沒法走。」在丹東港西南航道附近海域,有著35年出海經驗的老船長趙一平對記者說。
  • 渤海海冰快速大面積形成-資訊-中國天氣網
    近幾天來,渤黃海海域的海冰開始快速大面積形成,遼東灣海域海冰已增加到約29海裡,冰層厚度增加至4~8釐米。相對於去年較嚴重的海冰情況,今年是否正常,今冬海冰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本網就此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冰組首席劉煜。
  • 青島海冰美如北極!膠州灣70年海水結冰大數據分析
    膠州灣位於黃海中部、山東半島南岸,是一個類似於橢圓形的半封閉式海灣。根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調查,膠州灣海域面積為367平方公裡。膠州灣為什麼如此容易出現海冰?青島有句老話「膠州灣不淤不凍」,可是網友們有沒有發現,膠州灣近年頻頻出現結冰現象?
  • 海冰發展迅速!
    遼寧和山東沿海將出現2.5米到3.4米的大浪,天津沿海將出現1.5米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近岸海域警報級別為藍色。請濱海遊客和海上作業船隻注意安全,各有關單位提前採取防浪避浪措施。根據衛星遙感及沿岸監測,受2020年12月底的寒潮影響,渤黃海近岸海域海溫氣溫大幅下降,冰情出現了明顯發展。
  • 青島附近海域僅有微量海冰 冰情近十年最輕
    記者從剛剛結束的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調查中獲悉,目前我國渤海及黃海北部主要結冰海區已全面進入冰期,冰情為近10年來最輕微。根據往年數據設定的海上測冰站位,均未發現海冰,連片冰情僅出現在東營附近局部海域、遼東灣北部鮁魚圈、覺華島紅海灘,青島附近海域僅有微量海冰存在。據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黎舸介紹,我國結冰海域中最北部的遼東灣灣底和黃海北部在12月上旬出現初冰,屬於常年狀況;渤海灣和萊州灣這樣位置偏南的結冰海域通常是在12月中下旬進入冰期;青島附近海域的冰期一般是從12月底或1月初開始。
  • 濰坊市北部海域出現大面積海冰,規模為近十年來之最
    (圖片由孫效寶提供)受此次寒潮天氣影響,我市臨近的渤海萊州灣海域出現大面積海冰。1月8日,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冰封住小清河入海口,鐵甲船被凍在海港上。附近漁民表示,近十年沒見過如此大面積的海冰,所有船舶已全面禁航。
  • 今冬明春海冰趨勢預報 冰情將比常年略重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鹹水冰。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在每年冬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海冰,2009年度渤海灣甚至遭遇了30年一遇的海冰災害,嚴重影響了海上船隻航行和漁業生產。海冰預測和預警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獲知,2011年度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冰情趨勢預測出爐。
  • 膠州灣海底淤積嚴重 海面積不斷縮小致年年冰封(圖)
    記者昨獲悉,島城擬對西起大沽河濱海溼地、東至滄口水道東側岸線、南至海灣大橋、北至紅島岸線的面積約88平方公裡的膠州灣海域進行調查,並研究分析膠州灣底部海域的淤積情況和變化趨勢,為下一步的疏浚提供資料。  現象4年來海冰年年有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膠州灣也會結冰。
  • 2020/2021年冬季東營海域冰情趨勢預測(冰級為2.5級)
    總體冰情與近30年平均值基本持平,較2018/2019和2019/2020年冬季冰情偏重。初冰日將出現於2020年12月下旬,嚴重冰日將出現於2021年1月下旬,融冰日將出現在2021年2月中旬,終冰日將出現於2021年2月下旬。初冰期內東營海域的冰型以初生冰和冰皮為主,間有尼羅冰;浮冰冰量及密集度一般為1-2成,最多為4成左右;平整冰厚度一般為2-4cm,最大6cm左右。
  • 專家詳解渤海黃海海冰成因稱與多雪有關
    □本報記者劉紅傑楊傳忠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海冰災害發生早,而且增長迅速,短時間內就覆蓋了大片區域,是什麼導致這次海冰的發生早於往年,發展又如此迅速呢?海洋氣象專家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近海溫度較低和海冰冰點提高,但海冰對全球氣候而言並非壞事。
  • 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明顯增長
    新華社青島1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海冰監測數據顯示,25日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和浮冰外緣線明顯增長,兩個海灣的海冰面積比前一日增長了1400多平方公裡。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根據衛星遙感監測和陸岸監測等資料綜合分析,25日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冰情與24日相比,遼東灣冰情繼續維持,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有所增長,渤海灣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和海冰分布面積均有明顯增長。  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渤海和黃海北部部分上空被雲覆蓋,可監測海域發現海冰總面積約為35898平方公裡。
  • 1月中旬渤黃海海冰還將穩定發展
    預計2021年1月中旬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接近常年。各海區最大浮冰範圍與冰厚預報如下:大海都給凍上了!近日受極寒天氣影響,我國沿海部分區域結冰。一起來看看壯觀的海冰景象。受連日降溫影響,遼寧大連金州灣沿岸、夏家河子海濱浴場等多個海域出現大片海冰,呈現出「極地冰原」景觀。
  • 丹東:海冰監測預報正式啟動
    丹東:海冰監測預報正式啟動 作者:邢漫 2017-12-27 09:11   來源:丹東新聞網     12月26日,記者從丹東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站了解到,入冬以來,黃海北部淺灘發現少量海冰,並在持續較強冷空氣的作用下,冰情有一定的發展。
  • 海冰什麼樣見過嗎?
    前幾日,山東青島膠州灣北部沿岸出現了厚度約一公分的海冰。這海冰雖然看起來是個十分美麗的軟妹子,其實卻是個危險性十足的社會人。海冰作為一種白色災害會對海上船隻與建築物造成破壞。因為當溫度降低1.5度時,1000米長的海冰就能膨脹出0.45米。這種脹壓力可以使冰中的船隻變形而受損。此外,海水在月球、太陽等天體的引潮力作用下會發生垂直方向的漲落,也就是潮汐。當海冰凍結在海上建築物上時,潮汐升降引起的豎向力往往會對建築物造成破壞。
  • 海冰精準預測 一道國際性難題
    在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海冰專業委員會近日舉行的2018年度海冰預測會商會上,包括劉煜在內的專家們預計,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為常年略偏輕(2.5級),2018年12月上旬初冰期,嚴重冰期為2019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3月中旬終冰。  為什麼要做海冰冰情預測?冰情趨勢是如何得出的?如何提高冰情預測準確性?
  • 專家解析海冰形成原因 建議加強預警體系建設
    >  海冰1月27日,海冰721船接到被困冰上的文峰6號船求助,隨即迅速前往救援,這是海冰721號本次航行中首次執行破冰救援行動。新華軍事記者鄭文浩攝  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司司長林山青27日在《200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上介紹,目前渤海海冰佔渤海總面積比例由前幾日超過51%下降到35%。他提醒,在海冰消融時安全風險可能更大,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 海冰不期而至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截至1月17日,渤海海域海冰範圍達到3萬平方公裡,佔渤海海面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