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一些島城市民的朋友圈被幾張美麗的海冰圖片刷屏。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膠州灣沿岸部分地區出現結冰現象,比如西海岸新區膠州灣跨海大橋入海口處海冰層層疊疊、晶瑩剔透,儼然一幅冰上世界。那麼,我國現在的海冰分布情況如何?這種美麗的海冰景象背後是否預示著氣候變化異常?大海為什麼會結冰呢?針對這些疑問,記者聯繫了北海預報中心的專家,聽聽他是怎麼解讀的。
膠州灣部分淺灘出現海冰 不會對航運等行業造成大影響
今冬我國的海冰發展情況如何?據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黎舸介紹,根據北海預報中心衛星遙感監測和海洋站觀測,受12月3日至8日兩股冷空氣的持續降溫影響,上周五起,遼東灣灣底和黃海北部出現了海冰分布,上周日起,渤海南部的渤海灣和萊州灣的部分河口淺灘也出現了少量海冰。根據最新的監測信息,遼東灣浮冰外緣線已發展至18海裡,海冰面積1316平方公裡。
那麼,與往年冬季相比,今年海冰是不是來的更早一些呢?初冬是不是更冷一些呢?今年冬天海冰會不會更嚴重一些呢?黎舸表示,從近三十年冬季的初冰日情況來分析,我國結冰海域中最北部的遼東灣灣底和黃海北部在12月上旬出現初冰,屬於常年狀況,但渤海灣和萊州灣這樣位置偏南的結冰海域通常是在12月中下旬才會初冰,也就是說,北部初冰的時間並不偏早,但是南部初冰的時間提前了。青島的冰期一般是從12月底或1月初開始。
「初冬確實偏冷了一些,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之前的這次冷空氣勢力較強,降溫影響範圍深入華北、華東。渤黃海沿岸地區的氣溫11月下旬時還較常年同期偏高2~4度,12月上旬就斷崖式下降至較常年同期偏低1度左右。很多海洋站,12月8日,海水錶層溫度在24小時內下降了2℃,這樣的降溫幅度,一般在初冬需要1周半左右的時間。」黎舸分析,根據近期氣象預測,近期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仍較為頻繁,但勢力較前期有所減弱,渤海黃海氣溫仍較常年同期偏低,冰情預計還會一定的發展,12月份的海冰預計還不會對航運、油氣開採等行業造成大的影響。從氣候預測信息來分析,渤黃海要在1月中旬前後才會進入今冬真正的嚴重冰期。
膠州灣大面積海冰情況不會發生 海冰形成原理其實很簡單
黎舸告訴記者,有關膠州灣出現海冰的圖片他們也已通過媒體看到,但10日上午9時至12時他們對幾個站點的現場監測過程中未發現冰情,可能是中午溫度升高後海冰消失。
「受近日冷空氣影響,膠州灣部分淺灘在凌晨和傍晚的低溫時段可能存在結冰情況。從網上流傳的圖片看,出現海冰情況的地點一般是河口淺灘地區,在冷空氣影響下,這些鹽度較低、水深較淺的海水處於結冰的臨界狀態,容易形成短時的結冰,但中午溫度升高後海冰消失,所以這次大家看到海冰圖片應該是短時情況。」 黎舸解釋到。他提醒,本月11日和16日青島還將迎來兩股冷空氣,但冷空氣強度此前幾日要低,大面積海冰的情況應該不會發生。
那麼為什麼膠州灣會出現短時的結冰現象呢?黎舸表示,其實原理很簡單,關鍵在溫度、鹽度和深度。他解釋到,膠州灣沿岸有大量的河流入海口和灘涂,這裡海水的鹽度比深海大洋要低,水深也淺,這兩個特徵都是造成膠州灣易結冰的原因。首先,海水有一個特性,鹽度越低,冰點越高,因此同樣的降溫幅度下,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水溫度更易降至冰點。其次,是海水溫度和密度之間的變化特徵。淡水在4℃左右時密度最大,在0℃附近結冰,也就是說海水的降溫結冰過程是一個密度不斷升高的過程,當海水快要結冰時,密度會增大從而下降至深水層,而下層溫暖的海水會上升到空氣界面受冷,因此海水結冰前有複雜的混合對流運動,因此高鹽度的海水比淡水更不宜結冰。同理,水深較淺的淺灘海域由於可以混合對流的海水總量較少,因此比深水區域更易結冰。
黎舸進一步介紹海冰的奇特成長過程,海冰生長首先向水平方向發展,一點點變寬,再沿厚度方向延伸,一點點變厚。最初生成的海冰,是針狀或薄片狀的冰晶。大量冰晶的聚集和凝結,或降雪落至海面而不融化,就形成糊狀或海綿狀的初生冰。在平靜或有風浪的海面,糊狀或海綿狀的冰會進一步凍結,分別形成冰皮、尼羅冰或蓮葉冰。這類冰再繼續增厚,就形成灰冰、灰白冰或白冰。有時,受風、浪、流、潮的作用,冰層相互重疊堆積,便形成重疊冰和堆積冰等。
原來,海冰的形成是如此神秘又平常,請大家科學看待這一自然現象。同時,10日16時起本市發布城市冰雪災害黃色預警,並啟動城市冰雪災害Ⅲ級應急響應。提醒市民降雪期間合理安排出行計劃,如遇路面積雪、結冰等情況,請謹慎慢行。(半島記者)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