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精準預測 一道國際性難題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在每年海冰到來前,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冰首席預報員劉煜就提前開始忙碌。

  寒冬來臨,今年海冰冰情趨勢如何?在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海冰專業委員會近日舉行的2018年度海冰預測會商會上,包括劉煜在內的專家們預計,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為常年略偏輕(2.5級),2018年12月上旬初冰期,嚴重冰期為2019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3月中旬終冰。

  為什麼要做海冰冰情預測?冰情趨勢是如何得出的?如何提高冰情預測準確性?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遊客眼中的美景 晶瑩剔透卻暗含危機

  海冰,是淡水冰晶、「滷水」和含有鹽分的氣泡混合體,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鹹水冰,一般多指後者。

  據媒體報導,今年1月30日,渤海大連北部海域被海冰覆蓋,宛若極地冰原。由於持續低溫,渤海大連北部海域大面積結冰,結冰範圍持續擴大,最大冰層厚度近1米。大海結冰讓前來觀賞的遊客熱情高漲,紛紛在厚厚的海冰上遊玩。

  在遊客眼中,海冰營造了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但對於漁業捕撈、海水養殖、海上交通運輸,卻會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危險。

  1912年由俄國彼得堡開出的海船「聖·安娜」號,在北冰洋上為海冰所阻,隨冰漂流將近兩年,直到船隻完全被冰毀壞。這場災難只有兩人獲救。

  1969年2—3月,我國渤海發生百年不遇的大冰封災害,整個渤海被厚達幾米的堅冰封堵長達50天。進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貨輪中,7艘被海冰推移擱淺,19艘被海冰夾住不能動,25艘由破冰船破冰後才得以逃脫,5艘萬噸級貨輪螺旋漿被海冰碰壞,1艘巨輪被海冰擠壓破裂進水,引水船螺旋漿也被海冰碰壞、船體變形,航標燈全部被海冰挾走。天津港務局觀測平臺被海冰推倒,海洋石油1號鑽井平臺支座拉筋被海冰割斷而倒塌,2號鑽井平臺也被海冰推倒。不凍港的塘沽港、秦皇島港也遭海冰災害,損失慘重。

  太陽黑子數和大氣環流 冰情預報影響因子很多

  劉煜告訴記者,目前從事海冰預報的多是高緯度海域沿岸國家,在我國,從事渤海、黃海局地海冰預報的隊伍,還比較小。

  2018/2019年冬季冰情預測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劉煜說,影響冰情預測的因子很多,以影響因子之一的太陽黑子數為例。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通常是成群出現。黑子的活動周期約為11年,活躍時會對地球的磁場產生影響,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極和赤道的大氣環流作經向流動,從而造成惡劣天氣,使氣候轉冷。

  「我們同時發現,在太陽活動的峰值年或谷值年前後,渤海海冰至少有一年是比較嚴重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的數據顯示,重冰年均發生在峰值年前後,如1957年是太陽活動峰值年,之前的1956/1957年冬季為重冰年;1968年是太陽活動峰值年,其後的1968/1969年冬季為重冰年。偏重冰年均發生在峰年或谷年前後,如2000年是太陽活動峰值年,其後的2000/2001年冬季為偏重冰年;2009年是太陽活動谷值年,其後的2009/2010年冬季為偏重冰年。」劉煜說,太陽活動周期並非想像的那麼有規律,11年只是太陽活動的平均變化周期,現有觀測到的最短活動周期為9年,最長活動周期為14年。從太陽黑子數所處周期位置與數目來看,2018年與1964、1975、1986、1996、2007年相似,都是太陽黑子數谷值年的前一年。根據太陽黑子數相似年的冰級分析,今年冬季冰情為常年略偏輕。但是,目前太陽活動周期位于波谷附近,不排除發生較重冰情的可能。

  大氣環流也會影響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渤海受亞洲大陸高壓控制,冬季氣溫變化具有明顯的大陸性特點,當冷空氣過境,尤其是寒潮入侵時,海溫顯著下降,有利於海冰生成。

  北半球大氣狀況的重要指數——北極濤動,為預測冬季我國渤黃海冰情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前期信號,秋季北極海冰面積等都是影響因素。此外,厄爾尼諾指數、北極海冰面積等因子與渤黃海冰情也密切相關。

  「根據各種預測方法近5年的平均誤差,計算出各預測依據的權重係數。根據各項預測依據的權重係數和預測結果,確定2018/2019年冬季為常年略偏輕(2.5級)。」劉煜告訴記者,「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告知,哪個影響因子與冰情的關聯性特別大,也許還有更多影響因子未被認知。正因如此,冰情預報被認為是全球性難題。」

  從目測到衛星遙感 現場監測能力不斷提高

  雖然冰情預報難,但海冰監測被認為是海冰預報的重要保障。「及時獲取全面客觀的現場海冰監測數據,可更準確地預報冰情發展趨勢。」劉煜說。

  目測檢測法是海冰監測最傳統的基本觀測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海冰觀測規範規定,依靠觀測員的眼睛和經驗進行觀測,如冰量、流冰密集度、流冰冰狀、固定冰狀等。

  作為目測檢測法的重要補充,2010年2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渤海遼東灣JZ20-2石油平臺安裝了JZ20-2雷達測冰系統。

  由於雷達基本不受天氣狀況影響,可全天候、實時進行海冰監測,進一步豐富了海冰監測手段,完善了海冰監測系統。但這種手段也有短板,監測半徑最多幾十公裡,站點建造、維護費用也不低。

  相比海洋站、出海調查、沿岸調查、雷達等觀測手段,衛星遙感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手段。它具有大尺度、快速、同步與長時間連續動態觀測的能力,在經濟上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劉煜告訴記者,在全球衛星海冰監測中,海冰作為一種光譜特徵非常明顯的地物類型,以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IS)為代表的光學傳感器,能夠準確直觀地提供海冰外緣線、海冰覆蓋面積和海冰密集度等信息,而以高解析度商用雷達衛星(RADARSAT)為代表的微波傳感器,能夠不受雲霧覆蓋與黑夜的影響提供海冰外緣線、密集度以及海冰類型等信息。同時,不同解析度的遙感資料可以應用不同環境條件以及不同尺度的區域。如冰區範圍大且受雲霧影響多,可以使用解析度較低的微波傳感器資料對其進行監測;在海冰災害嚴重時期,可以利用高解析度的遙感影像來監測港口、海上平臺或受困船隻的情況。衛星遙感海冰監測和信息提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業務化海冰數值預報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017/2018年冬季,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每天接收MODIS衛星遙感資料,實時監測渤黃海冰情。」劉煜說,今年發射的我國「海洋一號C」(HY-1C)衛星,觀測精度、觀測範圍均有大幅提升,今年冬季有望藉助HY-1C衛星獲取高解析度衛星海冰監測數據。「臺站觀測、測冰雷達、衛星遙感等互為補充、有機結合,組成海冰立體觀測系統,將為冬季海冰監測和預警報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記者 陳 瑜)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
    海冰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 9月份是每年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海冰的精準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三次提交關於當年9月份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丨大氣悟理
    海冰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9月份是每年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海冰的精準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三次提交關於當年9月份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
  • 海冰厚度預報助力北極科考作業順利開展
    本報訊(特派記者 吳 瓊)當地時間8月9日,記者從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獲悉,今年8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首次為北極科考隊提供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據悉,由於海冰表面融化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很難遙感監測夏季的北極海冰厚度,夏季的海冰厚度預報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 大連破解海冰淡化最後難題 1.4噸海冰產1噸淡水
    昨天,記者從位於瓦房店將軍石漁港的國家海冰淡化關鍵技術和綜合實驗大連試驗基地獲悉,海冰淡化試驗破解最後一個技術難題,量產後製造成本低於50萬元的「破冰浮體」研製成功,產業化後,1.4噸海冰可產1噸淡水,海冰淡化成本有望降為每立方米4元。
  • ...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精準預測還有很高難度海冰面積是對海洋上海冰覆蓋區域的一種度量
  • 利用無人機對北極氣候進行測量和預測海冰融化速度
    打開APP 利用無人機對北極氣候進行測量和預測海冰融化速度 佚名 發表於 2020-11-16 11:37:00 這是科學難題之一,可用於幫助預測海冰融化的速度。 但是在地球最北端飛無人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技術人員為此專門設計了用於應對極端天氣一套精密導航系統。研究所還對科學家們進行了為期數月的無人機飛行培訓。培訓結束後,科學家們踏上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北極考察,他們將乘坐破冰船Polarstern號,執行為期一年的任務。
  • 北極海冰融化速度 比氣候模型預測快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警告,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的還快。   截至目前,氣候模型都預測北極溫度是以緩慢、穩定的速度上升,然而丹麥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正在加速發生。參與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克利斯坦森表示:「顯然我們低估了最靠近海平面大氣層的溫度上升速率,導致海冰消失的速度比預期還快。」
  • 北航材料學院最新成果,攻克國際性難題!《Nature》刊發!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 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北極海冰或在15年後消失?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實習生 厲安恬 2020-08-13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 北極海冰或在15年後消失?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近期,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聯合國際研究團隊預測,若不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海冰消融會增大不同種群接觸的可能,從而增加新病原菌的暴露。例如,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於2019年1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北極海冰減少可能會讓感染海洋哺乳動物的病原菌更頻繁地傳播。相關研究也證明,北極海冰減少會對氣候造成不良影響並影響北極熊的生存狀況。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根據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公布的結果多家研究機構預測的9月海冰平均數值比2019年的實際數值稍低如果這一預測結果成真今年9月的海冰面積將會成為北極海冰觀測歷史上的第二小值也許,你很好奇……問題一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再破紀錄
  • 北極海冰融化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快!研究:近期出現異常高溫
    ▲克利斯坦森表示,人類似乎低估最靠近海平面大氣層的溫度上升速率,導致海冰消失的速度比預期還快(圖/路透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研究團隊警告,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的還快。法新社報導,截至目前,氣候模型都預測北極溫度是以緩慢、穩定的速度上升,然而丹麥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正在加速發生。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隨著更多海冰融化,變暖的步伐加快,氣候系統的平衡也隨之而來。目前科學家們的一個共識是,北極夏季在本世紀的某個時候肯定會出現無冰狀態。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6月份發布的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預測,綠色實線為預測的北極海冰範圍,白色區域為海冰區域。 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介紹,該所研究員包慶團隊的ANSO IAP-LASG北極海冰動力集合預測系統參加了國際海冰預測網絡發起的2019年國際北極海冰預測比較計劃,很好地預測了9月北極海冰範圍。 「系統每天更新一次新結果,滾動發布。」魏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