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的「遼東灣」海域,會成為北半球海冰分布最南的海區?

2021-01-09 地理沙龍號

地球的表層圈層可以分為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層,水圈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由液態、氣體和固態的水形成的一個幾乎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從分布位置來看,地球上的水可以分為陸地水和海洋水兩部分,陸地水又可以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而地下水又可以分為潛水和承壓水等部分。在不同的條件下,水體有液態、氣態和固態的變化,海洋中的水也是如此,在很多海區由於氣溫較低,就會出現海面結冰,分布海冰的現象。

北半球海冰分布最南的海區

氣溫和海水溫度是影響海水會不會結冰的最重要因素,海冰是由於海水凍結而形成的鹹水冰,海水在結冰的過程中,會將80%以上的鹽分排析出去,海冰的鹽度通常低於海水的鹽度。我們知道純淡水在0℃就會結冰,而海水中由於含有鹽分,要使海水結冰需要更低的溫度,當海水溫度下降至-1.33℃以下時,就會發生結冰現象。最初形成的海冰是針狀的或薄片狀的,隨後聚集和凝結,並在風力、海流、海浪和潮汐的作用下,互相堆疊而成重疊冰和堆積冰,最終有可能形成大範圍覆蓋的海拔。

遼東灣位置圖

在世界各緯度的海域中,很明顯中低緯地區由於海水溫度偏高,不可能存在海冰,在中高緯度地區,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氣溫較低,通常會出現海冰的分布。一般來說,總體而言緯度越高形成海冰的規模和厚度越大,海冰持續的時間越長。在世界各大洋中,地處北極圈以北的北冰洋地區是分布海冰數量最多的海域,北冰洋海域終年都有海冰覆蓋,在冬季2月份,北冰洋海冰大概覆蓋84%的面積,就算在夏季9月份,北冰洋海冰的覆蓋率也有54%。

冬季開始結冰的遼東灣

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四大海域中,緯度最高的渤海海域是唯一有大面積海冰分布的地區,其中渤海的遼東灣海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海冰廣泛分布,海冰厚度可達30釐米左右,這一海域地處北緯39°至北緯41°之間,緯度並不是很高,遼東灣是北半球海冰分布最南的地區。那麼,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我們知道水體的比熱較大,升溫和降溫相對較慢,如果某一海域水深較深,海水水體量大,那麼在夏季就能儲存更多的熱能,而到了冬季也就不容易結冰,而遼東灣屬於大陸架海區,平均水深不到20米,最深處僅為32米,海水深度淺是冬季易結冰的一個原因。

2018年2月8日遼東灣海冰覆蓋情況

其次,雖然海水都是鹹的,世界大洋海水的平均鹽度約為35‰,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水鹽度也有高低差異,海水含鹽量越低,海水就越容易結冰。遼東灣海域由於一方面位於較為封閉的渤海內,與外海海水交換較慢,加上遼河等陸地徑流的淡水匯入,海水鹽度較低,海水鹽度多低於30‰,冬季海水容易結冰。再次,位於遼東半島以西的遼東灣,屬於內海,少受大洋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海水流動速度較慢,而流速慢的水體相對於流速快的水體更容易結冰。

遼東灣海冰航拍

最後,遼東灣深入內陸,東部還有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等陸地,深受陸地的影響,冬季溫度比同緯度海域要低。此外,遼東灣海域距離東亞地區冬季風的策源地「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較近,冬季時受西北季風的影響很大,受冬季寒潮的影響,遼東灣海域寒風強勁,冬季平均氣溫低,使得海水更容易結冰。綜上所述,遼東灣海域由於平均水深淺、海水鹽度低、海域封閉、相對內陸、深受冬季風影響等因素,成為我國邊海水溫最低、冰情最嚴重的海域。

遼東灣被海冰包圍的漁船

相關焦點

  • 遼東灣超過70%海域被海冰覆蓋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今年首個海冰...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 受到冷空氣影響,渤海遼東灣海域浮冰外緣線1日達到79海裡。國家海洋預報臺1日下午將海冰預警級別升級為黃色。這是我國今年發布的首個海冰黃色預警。  國家海洋預報臺監測分析指出,由於上一次寒潮過程使我國北部海區水溫大幅下降,加之本次冷空氣過程中的風向有利於海冰的漂移擴散,連日來渤海黃海海冰範圍持續增長,自1月30日起,國家海洋預報臺再次發布了遼東灣海冰藍色警報。
  • 青島附近海域僅有微量海冰 冰情近十年最輕
    記者從剛剛結束的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調查中獲悉,目前我國渤海及黃海北部主要結冰海區已全面進入冰期,冰情為近10年來最輕微。根據往年數據設定的海上測冰站位,均未發現海冰,連片冰情僅出現在東營附近局部海域、遼東灣北部鮁魚圈、覺華島紅海灘,青島附近海域僅有微量海冰存在。據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黎舸介紹,我國結冰海域中最北部的遼東灣灣底和黃海北部在12月上旬出現初冰,屬於常年狀況;渤海灣和萊州灣這樣位置偏南的結冰海域通常是在12月中下旬進入冰期;青島附近海域的冰期一般是從12月底或1月初開始。
  • 黃海北部海域海冰調查現場採錄
    1月以來,受連續冷空氣影響,我國渤海、萊州灣、遼東灣、黃海北部海域海冰冰情持續發展,整個北海區遼寧、河北、山東、天津沿岸大部分海域冰封萬裡浮球入水後,其電源會自動接通,此時各個傳感器會開始工作並發射信號,衛星再將浮球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實時傳輸回北海預報中心數值模擬室,提供了解該海域海洋環境的第一手寶貴數據資料。   總體冰情較去年同期偏重   據了解,渤海和黃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會出現海冰。
  • 我國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持續增大
    2月2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海洋一號C」衛星最新遙感監測顯示,春節後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持續增大。連日來,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戰役正在進行。渤海海冰衛星遙感監測是衛星中心的重點業務工作,中心職工堅守一線,每天制定衛星探測計劃、實時接收處理數據,並製作海冰遙感專題產品,提供給預報以及海上生產等部門。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從「海洋一號C」衛星圖像可以看出,去年11月底海冰開始生成,到2020年元旦,遼東灣近岸冰情還很輕。隨著溫度下降,逐漸加重。1月16日以後氣溫有所回升,海冰開始減少。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冰、可燃冰
    (3)北冰洋冰面這種變化趨勢卻有利於縮減北美和亞歐大陸東西岸航運的時間和成本,為什麼?(4)為抑制氣候變暖的趨勢,我國要實現本世紀中葉碳排放的目標,請你從能源開發和利用的角度獻計獻策。隨著冬季的推進,鄂霍次克海流冰面積不斷增加,70%-80%的海域被流冰或冰原覆蓋。如果冬季去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流冰會是一道極具特色的風景。看著海水中漂浮的冰塊漫延至天際,難以想像,這些流冰竟然會和我國東北的黑龍江有著密切聯繫。與同緯度的中國東北相比,北海道冬季稍微溫暖一些,沿岸海域很少封凍。這裡是全球緯度最低、且有海冰現象的海域。下圖為鄂霍次克海冬季流冰分布邊界圖。
  • 海冰不期而至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截至1月17日,渤海海域海冰範圍達到3萬平方公裡,佔渤海海面的40%。
  • 「今年海冰情況比常年同期偏輕」--國家海洋局海冰觀測隨船記
    這裡位於中國最北海域與我國冬季海水溫度最低的海域,同時也是每年冬季我國海冰冰情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遼東灣營口港鮁魚圈港區。  18日9時,「中國海警1411」船在寒冷的大風中從這裡駛出,15分鐘後駛離港池,進入遼東灣,繼續開展為期10天的海冰船舶觀測。
  •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遼東灣海冰Ⅳ級警報(藍色)
    海 冰 警 報    國家海洋預報臺根據《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發布遼東灣海冰Ⅳ級警報(藍色)。    實況:2012年1月28日遼東灣浮冰範圍62海裡,一般冰厚10-20釐米,最大冰厚35釐米;萊州灣浮冰範圍小於5海裡,一般冰厚5-10釐米,最大冰厚15釐米;北黃海浮冰範圍22海裡,一般冰厚5-15釐米,最大冰厚25釐米;渤海灣有雲蓋。
  • 海冰發展迅速!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1月6日開始,一股強冷空氣影響我國渤海和黃海海域,預計6日夜間至7日白天,渤海將出現3.0米到4.0米的大浪到巨浪,黃海將出現4.0米到5.5米的巨浪。根據衛星遙感和陸岸監測,至2021年1月5日,遼東灣浮冰外緣線離岸距離39海裡,海冰分布面積4617平方公裡,渤海灣、萊州灣和黃海北部也於近日出現了浮冰外緣線超過10海裡的分布狀況,山東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和鰲山灣的河口淺灘海域也出現了少量海冰分布,目前渤黃海冰情較近十年同期偏重。
  • 渤海海冰快速大面積形成-資訊-中國天氣網
    近幾天來,渤黃海海域的海冰開始快速大面積形成,遼東灣海域海冰已增加到約29海裡,冰層厚度增加至4~8釐米。相對於去年較嚴重的海冰情況,今年是否正常,今冬海冰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本網就此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冰組首席劉煜。
  • 【冬日奇觀】海冰、海浩、極地渦旋,水煮黃河都是講的什麼地理知識?
    北半球冰界以3~4月最大(面積約1100萬公裡2),8~9月最小(約700~800萬公裡2),流冰群主要繞洋盆邊緣流動,多為3~4米厚的多年冰。南半球冰區以9月最大(面積1880萬公裡2),3月最小(面積約260萬公裡2),多為2~3米厚的「一冬冰」。  海冰是極地和高緯度海域所特有的海洋災害。
  •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美國《紐約時報》預測,北冰洋夏季海冰將在2020年前徹底消失,成為一片"無冰洋";也有人預測,到2100年,厚度為2~3米的多年生北極海冰將會消失。北極海冰減少,最初似乎只是增加了氣候變暖的例證,或者讓一些盼望通航條件更便利、以便開發北極資源人高興。
  • 考前每日練 | 海冰分布不均勻,開採到底是何因?
    7.圖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是(   )A、葫蘆島    B、秦皇島C、大連        D、煙臺9、推測目前沒有大規模開採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資源量不足    B、破壞環境C、成本過高     D、市場需求不足本題組以渤海海冰為背景材料,以海冰厚度最大區域分布、海冰資源最豐富的地域、沒有大規模開採深淵海冰的原因為切入點
  • 國家海洋局逐個排查海冰涉及海域的252個海島
    新華網青島1月21日電(記者徐冰、張旭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紹,根據國家海洋局緊急部署,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1日開始對被海冰圍困的遼寧省菊花島實行現場監測分析和重點預報服務,並開始對海冰涉及海域的252個有居民的海島進行逐個排查。
  • 科學網—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
  • 300多頭斑海豹來遼東灣「度蜜月」(圖)
    今年,位於盤錦雙臺河口三道溝的遼東灣海域迎來了300多頭洄遊至此「度蜜月」的斑海豹,它們來遼覓食棲息,還在過去的這個冬天完成了「添丁進口」的大事。5月,成群的斑海豹將遊返太平洋。4月9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獨家體驗乘坐滑翔翼俯瞰遼東灣海域,用鏡頭記錄下斑海豹可愛的身影。
  • 膠州灣部分河口淺灘現海冰 專家:不會出現大面積冰情
    12月10日,一些島城市民的朋友圈被幾張美麗的海冰圖片刷屏。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膠州灣沿岸部分地區出現結冰現象,比如西海岸新區膠州灣跨海大橋入海口處海冰層層疊疊、晶瑩剔透,儼然一幅冰上世界。那麼,我國現在的海冰分布情況如何?這種美麗的海冰景象背後是否預示著氣候變化異常?大海為什麼會結冰呢?
  • 李志軍教授: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新聞—科學網
    李志軍長期從事海冰物理和海冰工程研究。他介紹說,渤海和黃海北部是北半球存在海冰的最南端,1950年至2010年有連續記錄以來,兩地屬於略偏重(冰情3.5級)以上的冬季有15個,佔25%。 「海冰災害的發生,同環渤海的人類冬季活動密不可分。冬季人類活動越頻繁,海冰災害的頻率和類型越多。」李志軍說。
  • 中國面臨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組圖)
    ,其他3個海區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鄰國合理劃分,目前中國面臨著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由於陸地資源的日益短缺,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日本妄圖強佔東海海域,根本的企圖是覬覦東海豐富的石油資源;上個世紀70年代,越南一直承認南沙群島是中國的。然而,南海發現石油後,越南變了臉,瘋狂侵佔我國的島礁,大肆掠奪我國資源。  中國海的範圍和面積廣大而遼闊,整個海域自然地理分布範圍跨度約38個緯度,東西跨度約24個經度。
  • 下周我國海域多大浪 發布海浪藍色警報 渤黃海冰情持續發展
    受冷空氣活動頻繁的影響,未來一周我國海域多大浪以上過程,其中南海海域將長時間維持大浪區,提醒海上航行作業的船隻注意安全。2. 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冰情持續發展,提醒注意提前防範海冰對海上生產作業及港口航運等造成的不利影響。一、風暴潮預報預計未來一周我國沿海沒有颱風風暴潮過程,也沒有達到預警級別的溫帶風暴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