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志軍: |
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 |
■本報記者 陸琦
據1月16日衛星實況數據,遼東灣浮冰範圍擴大到69海裡,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了遼東灣海冰藍色警報。對這一情況,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志軍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1月黃渤海冰情較常年略重並不奇怪,這是冬季持續低溫的必然結果。」
李志軍長期從事海冰物理和海冰工程研究。他介紹說,渤海和黃海北部是北半球存在海冰的最南端,1950年至2010年有連續記錄以來,兩地屬於略偏重(冰情3.5級)以上的冬季有15個,佔25%。
「海冰災害的發生,同環渤海的人類冬季活動密不可分。冬季人類活動越頻繁,海冰災害的頻率和類型越多。」李志軍說。
在上世紀,海冰災害主要表現在冬季航行問題上。到1969年,渤海海冰對鑽井平臺的影響出現在文字記錄中。2009年,沿海養殖業的損失開始見諸報端,且據官方統計其經濟損失居首位。
對此,李志軍解釋說,首先,養殖業分布範圍廣,在抗冰投資上,即便單位面積投入較少,其總價也很高。其次,養殖業比較分散且小型個體比較多,在海冰災害防範措施上不容易推廣。最後,投入與效益的平衡決定了養殖業的投入較低。在高成本的抗冰措施方面,零散的養殖業難以給予保證。
李志軍認為,分析環渤海的海冰災害損失,應同產業經濟結合。「海冰冰情等級並不是海冰災害的唯一決定因子。它與人類活動及人類防災意識聯合制約損失的程度。」
目前,國家海洋局在預報上將海冰劃分為5級,1級最輕,3級正常,5級最重。
「冰情預報等級是一個自然地理的概念。」李志軍說,從渤海南部的萊州灣到北部的遼東灣,在常冰年中,相對當地的冰情是正常的,但遼東灣海冰的範圍、厚度、強度都大於萊州灣。在萊州灣常冰年可以安全運行的結構物,在遼東灣的常冰年就不一定能安全運行。因此,發展冰情工程分類將更有益於防範海冰災害。
此外,他表示,隨著科學家對海冰形成過程的認識逐步深入,海冰的監測和描述也需要不斷更新。比如,原先認為氣溫和風的熱力—動力過程是海冰生消的控制因子,但現在認為質—能的平衡更能刻畫海冰。於是,增加海冰光學內容就成為海冰研究的一個聚焦點。
同時,冰下光的多寡影響到水體的生物、化學等過程,同生態直接相關。「目前,這些基礎研究在中國還沒有成為熱點,但在中國參與的挪威極地研究所的合作項目中都有專門研究,希望這些成果在未來能用於渤海海冰的研究。」李志軍說。
《中國科學報》 (2013-01-2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