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

2020-11-27 科學網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志軍:
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

 

■本報記者 陸琦

 

據1月16日衛星實況數據,遼東灣浮冰範圍擴大到69海裡,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了遼東灣海冰藍色警報。對這一情況,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志軍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1月黃渤海冰情較常年略重並不奇怪,這是冬季持續低溫的必然結果。」

 

李志軍長期從事海冰物理和海冰工程研究。他介紹說,渤海和黃海北部是北半球存在海冰的最南端,1950年至2010年有連續記錄以來,兩地屬於略偏重(冰情3.5級)以上的冬季有15個,佔25%。

 

「海冰災害的發生,同環渤海的人類冬季活動密不可分。冬季人類活動越頻繁,海冰災害的頻率和類型越多。」李志軍說。

 

在上世紀,海冰災害主要表現在冬季航行問題上。到1969年,渤海海冰對鑽井平臺的影響出現在文字記錄中。2009年,沿海養殖業的損失開始見諸報端,且據官方統計其經濟損失居首位。

 

對此,李志軍解釋說,首先,養殖業分布範圍廣,在抗冰投資上,即便單位面積投入較少,其總價也很高。其次,養殖業比較分散且小型個體比較多,在海冰災害防範措施上不容易推廣。最後,投入與效益的平衡決定了養殖業的投入較低。在高成本的抗冰措施方面,零散的養殖業難以給予保證。

 

李志軍認為,分析環渤海的海冰災害損失,應同產業經濟結合。「海冰冰情等級並不是海冰災害的唯一決定因子。它與人類活動及人類防災意識聯合制約損失的程度。」

 

目前,國家海洋局在預報上將海冰劃分為5級,1級最輕,3級正常,5級最重。

 

「冰情預報等級是一個自然地理的概念。」李志軍說,從渤海南部的萊州灣到北部的遼東灣,在常冰年中,相對當地的冰情是正常的,但遼東灣海冰的範圍、厚度、強度都大於萊州灣。在萊州灣常冰年可以安全運行的結構物,在遼東灣的常冰年就不一定能安全運行。因此,發展冰情工程分類將更有益於防範海冰災害。

 

此外,他表示,隨著科學家對海冰形成過程的認識逐步深入,海冰的監測和描述也需要不斷更新。比如,原先認為氣溫和風的熱力—動力過程是海冰生消的控制因子,但現在認為質—能的平衡更能刻畫海冰。於是,增加海冰光學內容就成為海冰研究的一個聚焦點。

 

同時,冰下光的多寡影響到水體的生物、化學等過程,同生態直接相關。「目前,這些基礎研究在中國還沒有成為熱點,但在中國參與的挪威極地研究所的合作項目中都有專門研究,希望這些成果在未來能用於渤海海冰的研究。」李志軍說。

 

《中國科學報》 (2013-01-22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李志軍教授: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新聞—科學網
    李志軍長期從事海冰物理和海冰工程研究。他介紹說,渤海和黃海北部是北半球存在海冰的最南端,1950年至2010年有連續記錄以來,兩地屬於略偏重(冰情3.5級)以上的冬季有15個,佔25%。 「海冰災害的發生,同環渤海的人類冬季活動密不可分。冬季人類活動越頻繁,海冰災害的頻率和類型越多。」李志軍說。
  • 氣象衛星監測渤海海冰面積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5日監測渤海海冰覆蓋範圍與24日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見圖1)。  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4日渤海海冰信息和近27年1月下旬渤海最大海冰範圍(2011年1月下旬)對比可見(圖2),總體上今年1月下旬渤海海冰範圍與近27年的最大年份相比略偏小,其中遼東灣海冰範圍與2011年同期相近,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範圍不同程度小於2011年同期(見圖2)。
  • 陳武軍:未來渤海海冰還將發展 監測人員應保持密切關注
    中國網1月8日訊(記者 陳勵)1月6日夜,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海冰調研小組抵達秦皇島,對當地海冰災情展開調研,重點考察了秦皇島海冰觀測和防災減災工作。期間秦皇島中心站站長陳武軍接受了中國網記者專訪,對今年海洋冰情作了詳細的介紹。中國網:今年渤海海冰冰情最嚴重的是哪一帶?
  • 丹東:海冰監測預報正式啟動
    丹東:海冰監測預報正式啟動 作者:邢漫 2017-12-27 09:11   來源:丹東新聞網     12月26日,記者從丹東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站了解到,入冬以來,黃海北部淺灘發現少量海冰,並在持續較強冷空氣的作用下,冰情有一定的發展。
  • 葫蘆島市啟動冬季海域海冰現場監測
    中國網海洋1月24日訊 據葫蘆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消息 1月20日,葫蘆島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開始到海冰現場進行監測,掀開了冬季海域海冰現場監測工作的序幕。  受天氣影響,今年冬季葫蘆島市海域海冰結冰期較往年有所推遲。
  • 今冬遼寧省海冰監測和力學試驗準備就緒
    測冰雷達、測繪級無人機、地面氣象站、高清圖像監控……11月19日,在位於營口鮁魚圈白沙灣的國家級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監測海冰的儀器布放完畢,標誌著我省今冬海冰監測、觀測和力學試驗準備就緒。我省地處渤海和黃海北部,易受北方南下冷空氣影響,是海冰災害的多發區。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預測會商結果,今冬渤、黃海海冰冰情為2.5級。為做好今冬遼東灣海域海冰預警監測工作,最大限度減少海洋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試驗場已經布放了綜合海冰觀測儀器,可獲取完備的冰厚、冰面輻射、冰底形態和冰力學等數據,為防冰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4.1.3岸基測冰雷達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將岸基測冰雷達監測數據分析處理後,應及時傳輸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海洋預報臺,並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
  •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北極海冰覆蓋面積不斷縮小!
    根據NASA地面觀測數據和衛星數據的分析,兩個關鍵的氣候變化指標——全球表面溫度和北極海冰面積,在2016上半年已打破了多項記錄。
  • 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明顯增長
    新華社青島1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海冰監測數據顯示,25日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和浮冰外緣線明顯增長,兩個海灣的海冰面積比前一日增長了1400多平方公裡。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根據衛星遙感監測和陸岸監測等資料綜合分析,25日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冰情與24日相比,遼東灣冰情繼續維持,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有所增長,渤海灣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和海冰分布面積均有明顯增長。  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渤海和黃海北部部分上空被雲覆蓋,可監測海域發現海冰總面積約為35898平方公裡。
  • 「今年海冰情況比常年同期偏輕」--國家海洋局海冰觀測隨船記
    18日9時,「中國海警1411」船在寒冷的大風中從這裡駛出,15分鐘後駛離港池,進入遼東灣,繼續開展為期10天的海冰船舶觀測。  「中國海警1411」船,這艘原海軍「海冰723」破冰船最大航速可達16節,1983年服役,2013年轉為海警船後一直在南海與東海執行巡航任務。「今天的海冰監測是『1411』更名以來第一次在中國北部海域海冰監測任務。」船長李濤告訴記者。
  • 遼東灣超過70%海域被海冰覆蓋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今年首個海冰...
    國家海洋預報臺1日下午將海冰預警級別升級為黃色。這是我國今年發布的首個海冰黃色預警。  國家海洋預報臺監測分析指出,由於上一次寒潮過程使我國北部海區水溫大幅下降,加之本次冷空氣過程中的風向有利於海冰的漂移擴散,連日來渤海黃海海冰範圍持續增長,自1月30日起,國家海洋預報臺再次發布了遼東灣海冰藍色警報。
  • 氣溫飆升海冰不斷減少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到本世紀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極氣候的其他關鍵要素,包括氣溫和降水,也可能與20世紀時期的「正常」情況大相逕庭。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蘿拉·蘭德勒姆和瑪麗卡·霍蘭德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聯合研究成果。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極海冰:斷言增多證據不足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在南大洋海冰區有大小不等的冰山和冰間湖,巨大的冰山對考察船的航行影響很大。海冰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都有顯著影響。因此,一直以來,海冰的變化都頗受科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 海冰不斷融化 北極熊食物來源遭遇嚴重威脅
    這也就意味著,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北極冰層的不斷融化,這些北極熊將可能會陷入更為艱難的生存境地。北極熊依靠海冰來捕捉海豹,然而近些年來,由於北極海冰數量的不斷減少,使得它們的狩獵條件變得愈發糟糕。科學家曾在2007年估算,如果全球繼續排放會讓海冰融化的溫室氣體的話,那麼等到本世紀中旬,2/3的北極熊將消失。北極熊國際組織首席科學家Steven Amstrup指出,北極熊可能要遭受比以往更快的海冰融化速度,而這將讓它們的新陳代謝水平變得更低。
  • 海冰精準預測 一道國際性難題
    根據各項預測依據的權重係數和預測結果,確定2018/2019年冬季為常年略偏輕(2.5級)。」劉煜告訴記者,「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告知,哪個影響因子與冰情的關聯性特別大,也許還有更多影響因子未被認知。正因如此,冰情預報被認為是全球性難題。」  從目測到衛星遙感 現場監測能力不斷提高  雖然冰情預報難,但海冰監測被認為是海冰預報的重要保障。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北極海冰預測可以為全球氣候變化監測、北極航道利用、北極資源開發、北極地區環境評估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有衛星觀測以來,2008年夏季首次出現東北和西北航道同時開通。商船走北極航道較傳統航道可節省約兩周的時間。」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劉驥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該中心」)了解到,近日,隨著聲學都卜勒波浪流速剖面和冰厚測量儀的成功布放,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已完成今冬海冰監測、觀測和力學試驗的儀器布放和準備工作。目前,試驗場已經集成了測冰雷達、測繪級無人機、地面氣象站、高清圖像監控、溫度鏈、水下滑翔機和水下聲學冰厚測量儀等綜合海冰要素觀測手段,可以獲取完備的冰速、冰厚、冰溫、水溫、波浪、冰面輻射、冰底形態、碎冰尺寸和冰力學等數據。完備的海冰和水文要素數據可為研究海冰熱動力學過程、海冰與結構物相互作用提供數據支持,並可以為防冰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全文)
    中新網7月12日電 國家海洋局今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該預案旨在強化海洋災害預警報工作,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海洋災害預防和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 渤海近三成面積被海冰覆蓋(圖)
    渤海近三成面積被海冰覆蓋(圖) 2016-01-25 17:21:58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錨泊漁船被海冰凍住
  • 「最古老的」格陵蘭海冰在融化
    尤其對於負有歷史和現實責任的發達國家來說,氣候之殤考問它們的良知。  地球「發燒」 熱浪綿延全球  在全球氣候視野中,極地一直扮演著地球「空調」的角色,因為那裡最不容易被炎熱侵襲。今年以來,「最後一片冰區」的海冰出現碎裂、融化和分離的情況,顯得很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