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就緒!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

2020-12-03 央視新聞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該中心」)了解到,近日,隨著聲學都卜勒波浪流速剖面和冰厚測量儀的成功布放,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已完成今冬海冰監測、觀測和力學試驗的儀器布放和準備工作。目前,試驗場已經集成了測冰雷達、測繪級無人機、地面氣象站、高清圖像監控、溫度鏈、水下滑翔機和水下聲學冰厚測量儀等綜合海冰要素觀測手段,可以獲取完備的冰速、冰厚、冰溫、水溫、波浪、冰面輻射、冰底形態、碎冰尺寸和冰力學等數據。完備的海冰和水文要素數據可為研究海冰熱動力學過程、海冰與結構物相互作用提供數據支持,並可以為防冰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據悉,為了提升海洋要素的精細化觀測水平,促進觀測數據在海洋數值模式中的應用,該中心與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大連理工大學三方聯合成立了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該海洋試驗場位於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鳳冠島,日常管理由遼寧省海洋預警監測中心和營口市海洋預警監測中心共同完成。該試驗場自2016年成立以來,開展了多次針對海冰的觀測和試驗工作。目前,多家研究機構擬在試驗場開展破冰船冰荷載原位測量、極地氣墊破冰船適航測試和冰下水化學性質測量等工作。

據了解,近日,該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預測會商預計今冬渤-黃海海冰可達2.5級,海冰冰情較常年略偏輕。2020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初冰,嚴重冰期為2021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3月中旬終冰。(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唐澤屹)

相關焦點

  •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為了提升海洋要素的精細化觀測水平,促進觀測數據在海洋數值模式中的應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和大連理工大學三方聯合成立了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
  • 今冬遼寧省海冰監測和力學試驗準備就緒
    測冰雷達、測繪級無人機、地面氣象站、高清圖像監控……11月19日,在位於營口鮁魚圈白沙灣的國家級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監測海冰的儀器布放完畢,標誌著我省今冬海冰監測、觀測和力學試驗準備就緒。我省地處渤海和黃海北部,易受北方南下冷空氣影響,是海冰災害的多發區。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預測會商結果,今冬渤、黃海海冰冰情為2.5級。為做好今冬遼東灣海域海冰預警監測工作,最大限度減少海洋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試驗場已經布放了綜合海冰觀測儀器,可獲取完備的冰厚、冰面輻射、冰底形態和冰力學等數據,為防冰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 今冬明春海冰趨勢預報 冰情將比常年略重
    趙金陽  今冬明春,山東半島北部沿海結冰現象將較常年略重,但比2010年度略輕一點,冰級在3.5級左右。這是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獲知的消息。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鹹水冰。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在每年冬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海冰,2009年度渤海灣甚至遭遇了30年一遇的海冰災害,嚴重影響了海上船隻航行和漁業生產。海冰預測和預警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 今冬不太冷?青島附近海域僅有微量海冰 冰情近十年最輕
    今冬海冰冰情為近10年最輕青島附近海域僅有微量海冰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 丹東海域出現海冰現象(圖)
    在現場,丹東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站業務科科長張成瑤在對沿海冰情進行實地勘測後說,目前海冰的盛冰期已到來,此時是欣賞海冰的最佳季節。由於今冬整體氣溫偏暖,丹東海域冰情較往年偏輕,冰凍並不徹底。  巡航中,記者發現今年海冰雖然範圍不小,但凍得並不「結實」,冰面坑窪不平,表面的冰碴較為鬆軟,越往深處冰面「斷層」越多,一塊塊漂浮著,連不成片。
  • 海冰發展迅速!
    根據衛星遙感和陸岸監測,至2021年1月5日,遼東灣浮冰外緣線離岸距離39海裡,海冰分布面積4617平方公裡,渤海灣、萊州灣和黃海北部也於近日出現了浮冰外緣線超過10海裡的分布狀況,山東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和鰲山灣的河口淺灘海域也出現了少量海冰分布,目前渤黃海冰情較近十年同期偏重。
  • 大連:利用海冰淡化技術解渤海周邊淡水匱乏難題
    每年冬季中國渤海海域海冰資源豐富,海冰中含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今年國家在大連瓦房店市西陽鄉將軍石漁港建立了海冰淡化試驗場,通過海冰淡化技術提煉淡水資源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極海冰:斷言增多證據不足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在南大洋海冰區有大小不等的冰山和冰間湖,巨大的冰山對考察船的航行影響很大。海冰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都有顯著影響。因此,一直以來,海冰的變化都頗受科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 科學網—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
    ■本報記者 陸琦
  • ——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
    美國《紐約時報》預測,北冰洋夏季海冰將在2020年前徹底消失,成為一片"無冰洋";也有人預測,到2100年,厚度為2~3米的多年生北極海冰將會消失。北極海冰減少,最初似乎只是增加了氣候變暖的例證,或者讓一些盼望通航條件更便利、以便開發北極資源人高興。
  • 海洋局預報減災司赴興城調查海冰 今年海冰密度大
    在考察中,王鋒司長強調,遼東灣海域冬季海冰密度較大,加之今年寒冷天氣的影響,初冰期早於往年。    今年,葫蘆島一帶冰情以冰皮為主,沒有大的浮冰塊,同時,葫蘆島地區也有著豐富的應對海冰的經驗, 其負責人表示,面對海冰災情決不掉以輕心,嚴密關注沿海區域的各種冰情變化,積極做好海冰預報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儘快建設菊花島海冰監測站。
  • 日本研究機構: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原因待查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本月23日宣布,覆蓋南極洲的海冰面積本月1日約為215萬平方公裡,為1978年使用人造衛星觀測以來最小面積。  報導稱,這一時期的南極是夏季,氣溫上升,海冰面積為一年中最小。但2000年至2009年觀測到的最小面積平均為303萬平方公裡,本月1日的數據顯示減少至約七成。  該機構對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雫」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另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宣布,南極洲的海冰面積本月初創最小紀錄。
  • 膠州灣部分河口淺灘現海冰 專家:不會出現大面積冰情
    12月10日,一些島城市民的朋友圈被幾張美麗的海冰圖片刷屏。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膠州灣沿岸部分地區出現結冰現象,比如西海岸新區膠州灣跨海大橋入海口處海冰層層疊疊、晶瑩剔透,儼然一幅冰上世界。那麼,我國現在的海冰分布情況如何?這種美麗的海冰景象背後是否預示著氣候變化異常?大海為什麼會結冰呢?
  • 黃海北部海域海冰調查現場採錄
    《中國海洋報》記者跟隨海冰調查隊,一路在山東、河北、天津、遼寧沿岸部分海域採訪,記錄了一線人員爬冰臥雪觀測海冰的歷程,以及海冰預警報信息背後的奉獻與堅守。鄭培寧說,從今年黃海北部的海冰冰情看,明顯重於去年。
  • 海冰不期而至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山東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截至1月17日,渤海海域海冰範圍達到3萬平方公裡,佔渤海海面的40%。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每日會商發布海冰實況及發展趨勢
    自今年11月20日發布海冰年展望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一直密切關注今冬海冰情況,從11月底開始按國家標準發布海冰月預報、海冰周預報。受最新強冷空氣影響,12月23日最新海冰遙感實況圖顯示,遼東灣海冰範圍增大到22海裡左右。  12月10日左右,受寒潮天氣影響,12月11日遼東灣出現大面積海冰。
  • 渤海海冰快速大面積形成-資訊-中國天氣網
    近幾天來,渤黃海海域的海冰開始快速大面積形成,遼東灣海域海冰已增加到約29海裡,冰層厚度增加至4~8釐米。相對於去年較嚴重的海冰情況,今年是否正常,今冬海冰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本網就此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冰組首席劉煜。
  •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海冰面積急劇下降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海冰面積急劇下降 2020-09-24 18:01:42  來源:央視網
  • 認識海冰
    海冰(sea ice)是淡水冰晶、「滷水」和含有鹽分的氣泡混合體,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鹹水冰,一般多指後者。廣義的海冰還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初生冰、尼羅冰、餅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類;按運動狀態可分為固定冰和流冰兩大類。
  • 壽光部分海域海冰厚度已達10-15cm...
    壽光部分海域海冰厚度已達10-15cm...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受近期寒潮大風低溫天氣影響,渤海萊州灣海域進入今冬冰情重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