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軍:未來渤海海冰還將發展 監測人員應保持密切關注

2020-11-27 中國網

中國網1月8日訊(記者 陳勵)1月6日夜,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海冰調研小組抵達秦皇島,對當地海冰災情展開調研,重點考察了秦皇島海冰觀測和防災減災工作。期間秦皇島中心站站長陳武軍接受了中國網記者專訪,對今年海洋冰情作了詳細的介紹。

中國網:今年渤海海冰冰情最嚴重的是哪一帶?

陳武軍:冰情嚴重的地方是在遼寧一帶,那一帶冰層非常厚,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特別是海上的交通、涉海的設施。通行的航道非常受限,只要有一條船不通,整個海上交通就受到影響,後果非常嚴重。

中國網:往年年初的時候冰層還不是特別厚,一般要到1月中下旬,那時候冰層才最厚,而今年的情況是怎樣?

陳武軍:今年提前了半個多月。

中國網:到1月1日的時候,冰層是否已經影響到部分的航運了?

陳武軍:應該是,秦皇島這一帶主要是以蓮葉冰、冰皮為主,厚度在5到10釐米之間,它對交通運輸無多大影響。遼寧這一帶冰厚,那一帶冰厚達到了30多釐米。到盤錦、遼東灣,那一帶冰厚達到了50多釐米,超過50釐米,一些破冰船都起不了作用,直接影響海上交通運輸,所以遼東灣這一帶根本就航行不了。

另一方面,海上的冰情和寒潮有直接關係。當四、五次寒流一個接一個下來,寒潮一次比一次冷,溫度馬上就降低了5到10度,就會直接促使冰的凍結。所以說,今年冰情較為嚴重的最關鍵原因還是寒潮、寒流的影響。而且今年的氣溫變化呈現小周期性,2010年相對比較寒冷,去年稍微溫暖一點,今年又比較寒冷,這也是今年冰情較嚴重的一個原因。

中國網:以往過年的時候,渤海灣的航道是不是基本通行不了?

陳武軍:進渤海灣時,通過秦皇島這一帶,大船沒有多大影響,因為深水區流比較大,水交換比較快,就不可能結成沿岸的厚冰,而小塊冰對大船無多大影響。但在碼頭防波堤一帶,風被擋住了,水流動力就相應小了,冰很快就凍上了,所以海冰對碼頭的影響比較大,但碼頭有破冰船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目前對秦皇島一帶海冰的監測表明,秦皇島一帶的海上運輸受海冰影響並不明顯。

中國網:秦皇島到大連的航線是否受到海冰影響呢?

陳武軍:秦皇島到大連要通過遼東灣,那一帶水流很小,水交換率很低,容易結冰。遼東灣一帶,屬於水交換能力最弱的地方,加上緯度比較高,寒流從蒙古過來以後,這裡首當其衝,航道馬上就封凍了。遼東灣有大量的沿岸冰,有幾十公裡甚至幾百公裡遠,它能馬上和岸上冰凍上,對船舶運輸和包括石油平臺在內的海上施工有直接影響。

中國網:今年秦皇島到大連的航線是否也會受影響?

陳武軍:會,在遼東灣一帶,現在正在密切關注。現在是三九初,如果按照這樣的天氣,幾個寒流過來,秦皇島沿岸封凍也不是沒有可能性,所以還需要加以密切關注。

中國網:今年最冷的時候差不多是春運,怎樣保障航線的暢通?

陳武軍:海洋局主要任務是做好預警預報,把有可能要發生的,如可能冰要加厚這些預報信息提早報告給上面的決策者,報告給相關涉海單位,提前做好準備。對於比較繁忙的航道,會建議港務局利用破冰船在航道還未封凍之前來回遊動作業,使航道活躍起來不至於封凍。

中國網:今年會和大連中心站,包括煙臺那一帶的海洋系統保持聯動嗎?

陳武軍:會,有這樣的平臺。

中國網:是否會重點監視、監測這些航線、航道結冰情況?

陳武軍:對,可以海陸空全方位的監控,空中的飛機會對這些熱點航線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和動態監控,實時掌握冰層變化信息,監測冰層厚度,預報其對航運的影響。

中國網:每個省都有各自航運的具體問題,而渤海灣旁邊就有四個省市,海洋預報、海洋監測的聯動機制,是否能夠推動各省市海洋航運的聯動,尤其是春運水運航道的維護?

陳武軍:這個以前沒有,通過這幾年大家防災減災意識的提升,增進了相互間的協作配合。現在為他們提供的數據、信息和預報,藉助衛星遙感技術,其準確度在80%,更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同是重要的涉海單位,能夠相互認同、積極配合,提出的建設意見,會接受採納,這就產生了很好地互動。如秦皇島周邊的大企業,我們給他們提供預報和建議,他們給我們反饋冰層動態發展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國網:會不會對近海一些島嶼、石油平臺進行重點監測?

陳武軍:會,因為海冰能力特別大,要是被冰凍住了,會被冰流帶走,所以都要特別關注。例如石油平臺36-1,它的浮標、人工住的帶錨的平臺都要重點監測。

中國網:如果海上封凍了,要怎樣去,尤其是居民回島上,怎麼樣保障島上居民生活的安全?是否有相應的方案機制?

陳武軍:有,如果被凍上了,我們可以聯繫海軍、破冰船進行救援。例如有的時候,漁民或者涉海部門被困住了需要協助,我們與海軍後勤部聯繫,通知他們地點,就會派船破冰。

中國網:冬季盛冰期島嶼怎樣和陸地聯繫?

陳武軍:比如說有一個島要去,根據歷年經驗,每年到幾月份最冷,一定會凍上,島上封凍後,破冰船過不去人就可以過去,就用這種方式在陸地和島上來回。

中國網:未來是否有更親民、更精細化的實時預報,未來是否可以預報每天的冰情、危險區域、解凍時間等等的詳細情況?

陳武軍:這個還沒有,但未來的預報和這幾個方向有關,預報不是泛泛的,上面提到的問題非常重要。例如預報今天白天河北一帶情況,要從粗放式預報往精細化預報發展,朝著親民方向走。這種和諧的親民方向,就是要將工作做到位,能為當地居民提供有用的信息,對他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使預報變得非常有意義。如果百姓什麼時候都離不開這個預報,就做到位了,這也是未來下一步預報工作發展的方向。

中國網:中心站會和海上石油平臺的海冰監測進行數據共享嗎?

陳武軍:共享,中心站在石油平臺上都有攝像頭,能對石油平臺進行實時監控,包括什麼時候漏油都能監控。組建平臺的時候,我們會提供相應的海冰資料,用以對平臺的氣象、物理、海洋災害、海冰風險進行評估,為平臺建設提供必要的參考數據,並給出科學可行的意見。(完)

相關焦點

  • 渤海海冰發展迅速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海冰藍色預警
    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羅沙)記者10日從國家海洋預報臺獲悉,受較強冷空氣和大雪影響,渤海遼東灣海冰冰情近日發展較為迅速。國家海洋預報臺10日發布海冰藍色預警。
  • 氣象衛星監測渤海海冰面積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5日監測渤海海冰覆蓋範圍與24日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見圖1)。  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4日渤海海冰信息和近27年1月下旬渤海最大海冰範圍(2011年1月下旬)對比可見(圖2),總體上今年1月下旬渤海海冰範圍與近27年的最大年份相比略偏小,其中遼東灣海冰範圍與2011年同期相近,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範圍不同程度小於2011年同期(見圖2)。
  • 科學網—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李志軍:
  • 渤海近三成面積被海冰覆蓋(圖)
    渤海近三成面積被海冰覆蓋(圖) 2016-01-25 17:21:58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錨泊漁船被海冰凍住
  • 我國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持續增大
    2月2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海洋一號C」衛星最新遙感監測顯示,春節後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持續增大。連日來,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戰役正在進行。渤海海冰衛星遙感監測是衛星中心的重點業務工作,中心職工堅守一線,每天制定衛星探測計劃、實時接收處理數據,並製作海冰遙感專題產品,提供給預報以及海上生產等部門。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從「海洋一號C」衛星圖像可以看出,去年11月底海冰開始生成,到2020年元旦,遼東灣近岸冰情還很輕。隨著溫度下降,逐漸加重。1月16日以後氣溫有所回升,海冰開始減少。
  • 李志軍教授:海冰監測和描述應不斷更新—新聞—科學網
    李志軍長期從事海冰物理和海冰工程研究。他介紹說,渤海和黃海北部是北半球存在海冰的最南端,1950年至2010年有連續記錄以來,兩地屬於略偏重(冰情3.5級)以上的冬季有15個,佔25%。 「海冰災害的發生,同環渤海的人類冬季活動密不可分。冬季人類活動越頻繁,海冰災害的頻率和類型越多。」李志軍說。
  • 渤海海冰快速大面積形成-資訊-中國天氣網
    近幾天來,渤黃海海域的海冰開始快速大面積形成,遼東灣海域海冰已增加到約29海裡,冰層厚度增加至4~8釐米。相對於去年較嚴重的海冰情況,今年是否正常,今冬海冰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本網就此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冰組首席劉煜。
  • 渤海汙染不影響海冰淡化水質
    可利用海冰資源極為豐富  據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開採量100億立方米(淡水轉化率為90%),而這還只是一次性資源的利用。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面積77000平方公裡,平均深度18米。
  • 強冷空氣來襲,渤海黃海海浪藍色預警!海冰發展迅速!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1月6日開始,一股強冷空氣影響我國渤海和黃海海域,預計6日夜間至7日白天,渤海將出現3.0米到4.0米的大浪到巨浪,黃海將出現4.0米到5.5米的巨浪。遼寧和山東沿海將出現2.5米到3.4米的大浪,天津沿海將出現1.5米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近岸海域警報級別為藍色。請濱海遊客和海上作業船隻注意安全,各有關單位提前採取防浪避浪措施。根據衛星遙感及沿岸監測,受2020年12月底的寒潮影響,渤黃海近岸海域海溫氣溫大幅下降,冰情出現了明顯發展。
  • 煙臺海事局:渤海海冰面積擴展至9000平方公裡
    新華社濟南2月8日電(記者 呂福明)據山東省煙臺海事局8日介紹,受春節期間降溫降雪天氣影響,渤海海冰規模有所發展,面積已由1月28日的7026平方公裡,擴展到2月7日的9000平方公裡。成像於7日17時59分的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渤海海冰主要集中在遼寧的遼東灣海域,海冰分布面積約為9000平方公裡;海冰規模和厚度不會對周邊的港口生產和船舶往來產生明顯影響;受南北大風交替影響,遼東灣海冰外邊緣線和海冰面積相對穩定。另外,天津、河北附近的渤海灣、山東半島北部的萊州灣僅有少量的沿岸固定冰。
  • 氣象局:渤海海冰有所增加 但較常年同期偏少
    2月12日,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2月上旬末渤海海冰範圍較旬初有所增大,但根據1989年以來的氣象衛星渤海海冰監測信息統計,今年2月上旬渤海海冰範圍總體較常年同期偏小。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監測顯示,2月10日渤海海冰面積約11752平方公裡,較2月4日(4845平方公裡)增大約1.4倍,較旬初有所增大,且渤海海冰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未出現明顯的海冰信息。談及海冰面積有所增大的原因,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劉誠說:「這與2月上旬,北方地區有兩次強冷空氣過境,環渤海地區和渤海海域氣溫明顯下降有一定關係。」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每日會商發布海冰實況及發展趨勢
    自今年11月20日發布海冰年展望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一直密切關注今冬海冰情況,從11月底開始按國家標準發布海冰月預報、海冰周預報。受最新強冷空氣影響,12月23日最新海冰遙感實況圖顯示,遼東灣海冰範圍增大到22海裡左右。  12月10日左右,受寒潮天氣影響,12月11日遼東灣出現大面積海冰。
  • 國家海洋局逐個排查海冰涉及海域的252個海島
    由於今年海冰冰情發展迅速,遼寧省遼東灣最大的有居民的島嶼菊花島全部被海冰包圍,使島上3200多名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應急物資準備不足,生活和出行受到嚴重影響。情況發生後,國家海洋局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快速反應,責成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密切關注這一島域周邊海域冰情發展情況,及時為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制訂應急保障預案提供依據。
  • 渤海海冰災害變身天然淡水庫 相當於一條黃河
    這個冬天,黃渤海遭遇嚴重海冰災害。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7日16時發布海冰警報,9日至12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海冰冰情將再次發展。
  • 氣象衛星遙感顯示:渤海海冰面積為近31年第三小值
    中國氣象報訊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監測圖像顯示,1月中旬渤海海冰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東北部海域,海冰覆蓋面積為近31年第三小值,與2018年同期海冰最大範圍相比偏小約18%。
  • 遼東灣超過70%海域被海冰覆蓋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今年首個海冰...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 受到冷空氣影響,渤海遼東灣海域浮冰外緣線1日達到79海裡。國家海洋預報臺1日下午將海冰預警級別升級為黃色。這是我國今年發布的首個海冰黃色預警。  國家海洋預報臺監測分析指出,由於上一次寒潮過程使我國北部海區水溫大幅下降,加之本次冷空氣過程中的風向有利於海冰的漂移擴散,連日來渤海黃海海冰範圍持續增長,自1月30日起,國家海洋預報臺再次發布了遼東灣海冰藍色警報。
  • 渤海海冰對海參生產有一定影響 但可作為淡水資源加以利用
    在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渤海海冰達近25年來最大值」時,據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9日監測顯示,全渤海海冰面積約2.47萬平方公裡,其中遼東灣約1.6萬平方公裡,渤海灣約0.45萬平方公裡,萊州灣約0.42萬平方公裡。  數據顯示,自1989年以來1月上旬渤海海冰最大面積出現在2010年,約為2.18萬平方公裡。
  • 1月中旬渤黃海海冰還將穩定發展
    國家海洋預報臺 海冰旬預報根據最新海洋站觀測和衛星遙感監測,1月9日遼東灣浮冰範圍37海裡,黃海北部16海裡,渤海灣14海裡,萊州灣22海裡。預計2021年1月中旬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接近常年。各海區最大浮冰範圍與冰厚預報如下:大海都給凍上了!近日受極寒天氣影響,我國沿海部分區域結冰。
  • 海麗氣象吧|黃渤海海冰進入重冰期 萊州灣船隻被大片海冰包圍
    齊魯網濟南1月30日訊(記者 宗韶峰)雖然天氣轉晴,氣溫回升,但受持續低溫天氣影響,黃渤海海冰大面積發展,目前已經進入重冰期。
  • 渤海部分海域海冰生成,尚未影響煙臺轄區海上通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梁瑩瑩通訊員周洪洋孫寧寧1月4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煙臺海事局了解到,受近期寒潮大風降溫等天氣影響,渤海部分海域已生成海冰,目前海冰規模和厚度尚未對煙臺轄區港口生產和海上通航造成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