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衛星遙感顯示:渤海海冰面積為近31年第三小值

2020-11-2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訊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監測圖像顯示,1月中旬渤海海冰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東北部海域,海冰覆蓋面積為近31年第三小值,與2018年同期海冰最大範圍相比偏小約18%。

  自入冬以來,包括大連區域在內的遼東灣海冰發展較為緩慢,呈現發展反覆的特點。據中央氣象臺發布的1月中旬全國氣溫距平實況圖顯示,遼東灣周邊1月中旬氣溫偏高2至4℃,由於溫度回升和持續偏南風作用,渤海浮冰面積有所減小,為海上運輸和海上石油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海冰監測結果為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渤海冬季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劉誠 徐榕焓 張鵬 張元元)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1月25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氣象衛星監測渤海海冰面積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5日監測渤海海冰覆蓋範圍與24日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見圖1)。  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4日渤海海冰信息和近27年1月下旬渤海最大海冰範圍(2011年1月下旬)對比可見(圖2),總體上今年1月下旬渤海海冰範圍與近27年的最大年份相比略偏小,其中遼東灣海冰範圍與2011年同期相近,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範圍不同程度小於2011年同期(見圖2)。
  • 渤海近三成面積被海冰覆蓋(圖)
    渤海近三成面積被海冰覆蓋(圖) 2016-01-25 17:21:58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錨泊漁船被海冰凍住
  • 我國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持續增大
    2月2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海洋一號C」衛星最新遙感監測顯示,春節後渤海遼東灣海冰面積持續增大。連日來,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戰役正在進行。渤海海冰衛星遙感監測是衛星中心的重點業務工作,中心職工堅守一線,每天制定衛星探測計劃、實時接收處理數據,並製作海冰遙感專題產品,提供給預報以及海上生產等部門。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從「海洋一號C」衛星圖像可以看出,去年11月底海冰開始生成,到2020年元旦,遼東灣近岸冰情還很輕。隨著溫度下降,逐漸加重。1月16日以後氣溫有所回升,海冰開始減少。
  • 煙臺海事局:渤海海冰面積擴展至9000平方公裡
    新華社濟南2月8日電(記者 呂福明)據山東省煙臺海事局8日介紹,受春節期間降溫降雪天氣影響,渤海海冰規模有所發展,面積已由1月28日的7026平方公裡,擴展到2月7日的9000平方公裡。成像於7日17時59分的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渤海海冰主要集中在遼寧的遼東灣海域,海冰分布面積約為9000平方公裡;海冰規模和厚度不會對周邊的港口生產和船舶往來產生明顯影響;受南北大風交替影響,遼東灣海冰外邊緣線和海冰面積相對穩定。另外,天津、河北附近的渤海灣、山東半島北部的萊州灣僅有少量的沿岸固定冰。
  • 氣象局:渤海海冰有所增加 但較常年同期偏少
    2月12日,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2月上旬末渤海海冰範圍較旬初有所增大,但根據1989年以來的氣象衛星渤海海冰監測信息統計,今年2月上旬渤海海冰範圍總體較常年同期偏小。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監測顯示,2月10日渤海海冰面積約11752平方公裡,較2月4日(4845平方公裡)增大約1.4倍,較旬初有所增大,且渤海海冰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未出現明顯的海冰信息。談及海冰面積有所增大的原因,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劉誠說:「這與2月上旬,北方地區有兩次強冷空氣過境,環渤海地區和渤海海域氣溫明顯下降有一定關係。」
  • 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明顯增長
    新華社青島1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海冰監測數據顯示,25日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面積和浮冰外緣線明顯增長,兩個海灣的海冰面積比前一日增長了1400多平方公裡。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根據衛星遙感監測和陸岸監測等資料綜合分析,25日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冰情與24日相比,遼東灣冰情繼續維持,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有所增長,渤海灣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和海冰分布面積均有明顯增長。  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渤海和黃海北部部分上空被雲覆蓋,可監測海域發現海冰總面積約為35898平方公裡。
  • 渤海海冰對海參生產有一定影響 但可作為淡水資源加以利用
    隨著天氣轉暖,河北省秦皇島港、黃驊港等海域的海冰正逐漸消融。  「就在幾天前這裡的冰還一眼望不到邊。」2月21日,在秦皇島市山海關溝渠寨港,專程趕到海邊查看冰情的船長吳雙傑一邊比劃,一邊對記者說:「這個冬天的海冰要比上年嚴重,不光上凍時間早,就連範圍也要大一些。」  自2012年12月下旬以來,渤海灣的海冰面積迅速擴大。
  • 渤海部分海域海冰生成,尚未影響煙臺轄區海上通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梁瑩瑩通訊員周洪洋孫寧寧1月4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煙臺海事局了解到,受近期寒潮大風降溫等天氣影響,渤海部分海域已生成海冰,目前海冰規模和厚度尚未對煙臺轄區港口生產和海上通航造成明顯影響。
  • 強冷空氣來襲,渤海黃海海浪藍色預警!海冰發展迅速!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1月6日開始,一股強冷空氣影響我國渤海和黃海海域,預計6日夜間至7日白天,渤海將出現3.0米到4.0米的大浪到巨浪,黃海將出現4.0米到5.5米的巨浪。遼寧和山東沿海將出現2.5米到3.4米的大浪,天津沿海將出現1.5米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近岸海域警報級別為藍色。請濱海遊客和海上作業船隻注意安全,各有關單位提前採取防浪避浪措施。根據衛星遙感及沿岸監測,受2020年12月底的寒潮影響,渤黃海近岸海域海溫氣溫大幅下降,冰情出現了明顯發展。
  • 海冰精準預測 一道國際性難題
    由於持續低溫,渤海大連北部海域大面積結冰,結冰範圍持續擴大,最大冰層厚度近1米。大海結冰讓前來觀賞的遊客熱情高漲,紛紛在厚厚的海冰上遊玩。  在遊客眼中,海冰營造了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但對於漁業捕撈、海水養殖、海上交通運輸,卻會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危險。
  • 渤海海冰快速大面積形成-資訊-中國天氣網
    渤黃海海域24小時內降溫10℃以上,海冰就此快速形成。據監測資料顯示,23日遼東灣最大海冰外緣線已增加到約24海裡,海冰厚度一般在4~8釐米,最厚處有10釐米。而地理位置較南的黃海北部也已監測到海冰,浮冰範圍約2海裡;24日,遼東灣海冰範圍約29海裡,渤海灣和萊州灣河口淺灘少量海冰。
  • 海冰凍結山東沿海 國家海洋局提醒做好防冰防災工作
    中廣網海南1月1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0時12分報導,國家海洋預報臺昨天下午發布冰情警報:未來一周渤海遼東灣浮冰範圍將達到80~90海裡,最大冰厚40釐米;對港口設施、海上運輸和生產作業有嚴重影響。國家海洋局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冰防災工作。詳細情況連線記者汪群均了解。
  • 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Alamy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 渤海汙染不影響海冰淡化水質
    可利用海冰資源極為豐富  據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開採量100億立方米(淡水轉化率為90%),而這還只是一次性資源的利用。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面積77000平方公裡,平均深度18米。
  • 渤海海冰發展迅速 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海冰藍色預警
    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羅沙)記者10日從國家海洋預報臺獲悉,受較強冷空氣和大雪影響,渤海遼東灣海冰冰情近日發展較為迅速。國家海洋預報臺10日發布海冰藍色預警。
  • 黃海北部海域海冰調查現場採錄
    >月上旬組織人員通過海路和陸路,對黃渤海沿岸海冰進行集中調查。   根據北海預報中心最新預報顯示,2月上旬,渤海及黃海北部的海冰冰情基本維持,總體冰情接近常年同期,較去年同期偏重。鄭培寧說,從今年黃海北部的海冰冰情看,明顯重於去年。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本報記者 劉 垠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 海冰不期而至
    「今年提前一個月封海,結冰面積很大,厚度很厚,大船根本無法作業。近10年都沒發生這樣的情況了。」當地一位漁民介紹道。   不僅是大連遭遇59年以來最低氣溫,進入2010年以來,受持續低溫影響,渤、黃海區海冰增長迅速。根據海洋站、陸岸、航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觀測資料綜合分析,進入1月份短短的12天裡,遼東灣海域浮冰範圍便從38海裡擴展到71海裡。
  • 海麗氣象吧|黃渤海海冰進入重冰期 萊州灣船隻被大片海冰包圍
    齊魯網濟南1月30日訊(記者 宗韶峰)雖然天氣轉晴,氣溫回升,但受持續低溫天氣影響,黃渤海海冰大面積發展,目前已經進入重冰期。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1977年11月,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在上海召開,統一了對氣象衛星研製工作的認識,確定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工程,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明確了工程的五大系統總體單位。自此,我國氣象衛星領域開啟「風雲」紀元。「我國的氣象衛星是根據氣象服務的需求一步一步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