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HTC Vive 的開發者大會上,官方宣布推出 Vive Wave 移動開放平臺,有一項功能是可接入各式各樣的控制器,現場 PPT 上我們能看到,有如 Finch、Ximmerse 的 6 DoF 手柄控制器,七鑫易維的眼動控制,還有以 Leap Motion 和 uSens 為代表的手勢識別。
不同的交互方式,給予了開發者對內容更大的想像空間。除了 PPT 提到的廠家外,當天在 Vive Focus 體驗區,雷鋒網還發現了其他有意思的交互玩法。
在一款 VR Demo 中,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輯通過控制器比劃出閃電的手勢,即可「一招制敵「;比劃愛心的手勢,馬上恢復「滿血」狀態。 在多數 VR 內容中,我們常常會通過按動控制器的按鍵,選擇觸發相應的功能,該體驗則是根據一定的手部姿勢實現。但,這跟我們目前熟知的手勢識別有著根本的區別。
帶來這個展示的是一家名為 AirSig 的臺灣公司,他們成立於 2014 年 6 月曾獲得鴻海科技集團(富士康)的 200 萬美元投資。此前,他們專門研發了一種名為空中簽名的技術,用戶握著手機,在空中完成籤字,即可完成 APP 應用登陸,甚至是電子支付,也曾被一些金融機構使用。
不過,三年過去了,空中簽名並沒有得到大範圍地推廣和普及。AirSig 公司的創始人兼 CEO 陳柏愷告訴雷鋒網,「主要的問題是智慧型手機體驗方面沒有做好,大家對手機屏幕滑動已經很習慣了」。
今年年初,他們看到了 VR/AR 領域在人機互動上的新需求,認為這是新機會。
AirSig 主要是基於手柄上的 IMU(慣性測量單元)來理解用戶的手勢,它包括兩大功能:
3D 手勢識別
開發者可以在應用/內容當中,直接使用 AirSig 內建手勢
開發者可以自定義手勢,例如開發一個釣魚遊戲,開發者可以創建幾個釣魚動作,增加遊戲的互動性跟沉浸感
玩家可以自定義手勢,比如在魔法遊戲中,當玩家升級到一定等級時,可以自己創建自己喜歡的魔法手勢
3D 籤名認證
玩家可以事先定義好籤名,當需要登入或支付等場景時,不需要敲密碼,只要在空中做個籤名,即可完成身份認證。
從空中簽名,到 VR 中對手勢操作的理解,陳柏愷說「有新的門檻需要突破」。籤名更注重「嚴謹性和安全性」,手勢注重通用性,相對較為簡單。
而 3D 籤名認證與此前的空中簽名很類似,只不過從手機變成了 VR/AR 控制器,場景從 2D 變成了 3D,「背後的算法都是一樣的,變動的是體驗、畫面、視覺上的設計」。
AirSig 讓人很容易想起當前跟手有關的交互方式——手勢識別。
目前,像 Leap Motion、uSens 為代表的廠商,多是採用雙目攝像頭的方案,在 VR 頭顯上安裝額外的組件,對整個手部動作進行識別和追蹤。陳柏愷稱,「這些方案只是獲取手的樣子和移動軌跡,當捕捉到手的運動軌跡後,AirSig 就用來判斷手勢的意義。例如,手在空中畫一個愛心,系統能理解這個愛心是什麼意思。」
雷鋒網記得 HoloLens 的交互部分,也採用了手部操作,其中主要有三種手勢操作:食指點擊為確認;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對像視頻框等拖動;手掌朝上,五指綻放,可打開開始菜單。HoloLens 依靠深度攝像頭獲取手部信息。
就實用性和準確度而言,陳柏愷覺得,AirSig 更有優勢。一是普及性很高,任意手柄控制器即可接入 SDK,二是準確度達到 98%,同時,開發者可以自行定義 VR 中的操作手勢。
開發者想要針對 VR 內容,設計專門的手勢操作,需要找 10 個人,每個人對同樣的動作重複 33 次,完成樣本收集。陳柏愷介紹說,儘管大家做出同一個手勢,例如愛心,但每個人的動作都存在差異,那麼如何在解鎖所有人的同一動作,是較難的部分。除了樣本收集外,他們自己研發的算法也十分關鍵。
現在 AirSig SDK 可支持 Google Daydream、HTC Vive,也可移植到 Oculus、索尼 PSVR 等其他平臺。
陳柏愷認為,現在像 Leap Motion 對手部識別精準度還不夠,未來,當手部識別足夠準確,他們希望可以把 AirSig SDK 加入,不再需要控制器操作,而是真正使用雙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