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有一首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如果你聽過或背過這首紀念魯迅先生的小詩,那你就一定可以明白電影《身後事》的含義。
而關於女主安娜究竟是死是活,要分成兩個階段。
(1)刨除極度主觀的判斷和一些個人偏見,安娜在最後下葬之前,她的生命狀態都是活的,至少在生理狀態如此。
(2)但在被活埋以後,其結局也自然就只剩死亡一種結果。
結尾處安娜的男友保羅瘋狂的去挖掘已經被埋下的安娜,並最終拯救出來,這只是保羅的一場夢境,而也正因夢境的衝擊和艾略特的誘導,保羅也成為了艾略特的下一個目標。
電影中很多細節鏡頭,是可以佐證安娜的生理狀態存活這一點的:鏡面上的熱氣,艾略特忘記帶鑰匙後的反應,以及艾略特看到安娜試圖逃跑時的緊張神情。
而讓人出現錯覺和無法分辨安娜真實狀態的原因,是來源於艾略特的暗示和誘導性的言語:死亡通知單,求生欲望帶來的錯覺,以及無法感覺到的脈搏。
而這種暗示誘導,配合電影色彩調度和鏡頭拉伸,以及布局十分壓抑的場景氛圍,幾相結合,最終營造了一種十分詭譎的電影走向,也直接導致了,每個人看到了不同的劇情和結局。
這是電影的成功之處,而除此以外,這部電影稱不上優秀。強加的主旨含義,和標榜「死神」代言人的艾略特,讓人略覺無趣,容易致人出戲和混混欲睡。
尼姆連森不演硬漢,雖然演技水準依舊保持很高,但是「陰漢」的感覺,卻讓人有些不適!
電影最讓我詬病的一點,恰巧也是所有人都推崇的一點。雖然我明白這是電影手法,但我依舊選擇不接受。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頹廢、朝氣,都只是生命中的某一段旅程,而不是終點。如果說酸甜苦辣是一種滋味,那誰又可以規定,人生一定就非要永遠是甜?苦中作樂,樂裡尋悲,又為何不是一種體驗。
艾略特「大言不慚」的站在制高點,俯視眾生,言之鑿鑿的闡述自己,關於對生命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定義,並在揮下屠刀的時候,還略帶幾分得意和自豪!
而無論如何詭辯,他也只是一個陰暗的殺人兇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