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怎樣贏在擇時?看巴菲特的「慢守、快攻」

2020-11-24 澎湃新聞

投資怎樣贏在擇時?看巴菲特的「慢守、快攻」

2019-11-29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股神」巴菲特是怎樣煉成的

20世紀下半葉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一項突破,是對「預期」這個變量的認識大大加深了。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宏觀經濟學的主流是凱恩斯主義,開出的藥方是經濟衰退時刺激,經濟過熱時降溫,所用的常規工具包括利率和法定準備金率。央行還有非常規貨幣政策,例如,在2008年後發達國家所使用的量化寬鬆政策,它也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只是央行的購買標的不再是短期政府債券,而是長期政府債券、公司債和房貸債等金融資產。

理性預期使宏觀經濟分析失去意義,出乎意料的政策才可能有效果

由於通過增發貨幣降低利率的刺激政策在短期立竿見影,導致這個政策在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被過度使用,其惡果是通貨膨脹節節升高。當老百姓形成通脹預期後,他們在工資談判時就會要求工資增幅和通脹幅度匹配,結果是通脹的進一步上升。到了70年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後誕生了又一位大師——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他發現通脹預期的存在使得增發貨幣對實體經濟刺激作用弱化乃至全無效果,最後的效果只剩下讓物價進一步高漲。弗裡德曼之後又誕生了一位宏觀經濟學大師——羅伯特·盧卡斯,他將預期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發展出了「理性預期學派」。在經濟分析中作出理性預期的假定並不是認同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真的會完全理性地預期未來,而是說經濟分析不應該建立在人們會犯系統性錯誤這個假設之上。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私的,但如果假定人們做決策時不自私,那麼所得出的判斷會比假定人們做決策時自私所得出的判斷要不靠譜。同樣,人們的預期並非完全理性,但如果以人們不理性預期為假定所得到的判斷,會比假定人們理性預期所得到的判斷要不靠譜。理性預期革命之所以成為革命,因為它使得之前的許多宏觀經濟分析失去了意義。因為如果從過去的數據中估計出經濟行為的參數,再用這些參數作為預測未來的基礎,那就是假定人們不會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去學習去適應,也就是忽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一基本的行為方式。這樣獲得的預測怎會準確呢?這個觀點就是著名的「盧卡斯批判」。

盧卡斯指出,當老百姓利用所掌握的經濟信息來做決策時,那些老百姓預料得到的經濟政策(如經濟數據變差時中央銀行會降息)在實施時會沒有作用,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預見的政策作用在實施之前就被下面的應對策略的改變抵消掉了。所以只有出乎意料的政策才可能有效果。盧卡斯發現,在中央銀行不怎麼利用其信息優勢來騙取政策效應的發達國家,宏觀政策在短期尚有作用;而在經常利用信息優勢來騙取政策效應的一些南美洲國家(如通過大量印鈔來稀釋老百姓所持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宏觀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很弱乃至全然無效,因為在這些國家,老百姓對政策變化很敏感,對政策的目的了如指掌,早已看破了政策的把戲,所以政策的實施起不到預期的作用了。 

宏觀經濟學大師——羅伯特·盧卡斯

日本經濟「失去二十年」的重要原因:對「預期」缺乏深刻理解

認識到了預期的作用,我們就能對宏觀趨勢有更好的判斷。例如,在金融市場上,基本面(也就是前面所講的供求側)決定了價格趨勢,外部衝擊(即需求衝擊和供給衝擊)決定了對價格趨勢的偏離,而預期則會影響趨勢的時間長度和對趨勢的偏離幅度。在20世紀的最後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經濟的繁榮,網際網路股票價格上漲成為趨勢。這時投資者預期此類股票會漲得更高,由此推動這一趨勢得以持續直至網際網路股票的漲幅大大超過了其基本面。記得當時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1997年使用了「非理性繁榮」這個詞彙來描述那個時期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新經濟股票價格瘋漲的狀況;然而瘋狂過後就是泡沫的破滅,其破滅的速度和下跌幅度同樣會被預期的作用放大。

理解了預期的重要性,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樓市和股市會如此瘋漲,以及為什麼在90年代日本樓市和股市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會一蹶不振。設想一下,如果日本央行在80年代使用強貨幣緊縮政策來管理預期,日本樓市和股市的泡沫就不會被吹得那麼大;如果日本央行在1992年樓市和股市泡沫破裂時立即將基準利率一步降到零,並且採用今天被稱為「量化寬鬆」的方法來注入大量流動性,那麼日本民眾就不會形成這麼強的通縮預期,從而日本經濟衰退的時間就不會持續這麼長。當時日本官員及其智囊對預期這個宏觀經濟變量的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導致對宏觀經濟政策的錯誤使用,這是日本經濟「失去二十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投資者而言,如果深刻理解了預期這個宏觀經濟變量所扮演的角色,那麼對投資時的擇時決策會有幫助。「股神」沃倫·巴菲特說「別人瘋狂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瘋狂」,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大眾預期會使股價趨勢超過基本面所決定的點位,而炒股高手就是那些能判斷和利用好預期所引致的超調現象的投資者。

對趨勢和拐點的判斷在實踐中的應用:快守、慢攻

在投資界有一句名言:「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能夠認識到像美國藍籌股這樣的有實體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所支持的投資標的,那麼「慢守」這類股票就能得到很好的回報。但是像標普500 指數基金這樣的投資標的畢竟很少,很多美國之外的普通投資者可能沒有渠道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手續費才能投資標普500指數基金。尤其是在新興經濟體的股市,有基本面支持的可以長期持有的股票少之又少,這時所謂的「擇時」就變得很有必要。如果你推測拐點將在未來某個時間段出現,那麼你需要快速出手,也就是所謂的「快攻」,不能猶豫等候。很少有人天生具有對拐點可能出現的嗅覺,要想擁有這種嗅覺,你需要每時每刻關注全球和區域的政經新聞,需要長期不懈地累積才能培養出這種嗅覺。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贏在長期投資,其實巴菲特更贏在擇時。巴菲特建議普通投資者不要擇時,也不要相信99%的基金經理們的擇時能力,但巴菲特自己屬於那1%有擇時能力的基金經理,所以他建議別人不要擇時和他自己擇時之間是不矛盾的。

 

巴菲特從2002年開始投資中石油,買入約1%的中石油股份。據巴菲特自己說:「在中石油的投資上我從未詢問過第三方的意見。我讀完財報後認為中石油至少值1000億美元,然後回頭去查股價,發現它的市值只有350億美元。」讀完財報,巴菲特立即出手並多年持有,看似本節所說的「慢守」,但巴菲特更厲害的是會「快賣」。2007年,巴菲特清倉中石油股票。當時石油價格仍在飛漲,中石油的前景仍被看好,但巴菲特已經嗅到血腥味。他並不知道石油價格和中石油股價會在什麼時間點掉頭向下,他大概也不會預知2008年全球將迎來大蕭條後最大的一次經濟金融危機,但他一定對這一天即將到來有所感知。除了巴菲特外,一定還有具有這個感知的投資者,但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的迅速出手,毫不為別人的譏諷所動。事實一次次證明巴菲特卓越的「慢守、快攻」能力。

所有的判斷都是概率判斷,巴菲特的成功亦是概率勝出

經濟學的任何實戰應用,讀者必須樹立一個正確的思想定位,那就是所有的判斷都是概率判斷,也就是說是在一定概率(可能性)的意義上才成立。所謂「股神」,並不是每戰必勝,百發百中,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其股票投資成功的案例多於失敗的案例,總體成功概率較高。概率思維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質,其重要性首先在於它確定了判斷事件發展前景的基點,同時還在於它保證決策者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只有能接受失敗,才能走向成功。所謂勝不驕敗不餒,講的就是這個良好的心態。以股神巴菲特為例,網上有很多對巴菲特投資失敗案例的討論,也有巴菲特自己對投資失敗案例的檢討。例如,巴菲特在21世紀的頭10年大量買入英國第一大零售商樂購公司的股票,其基本判斷是樂購類似沃爾瑪,是一隻值得長期持有的藍籌股。但正如本書之前所討論的,趨勢可能出現拐點,而樂購管理層的一系列錯誤決策是巴菲特事先不可能預見到的。巴菲特自己對樂購投資失敗案的檢討並不是投資方向出了錯,而是當他在2013年發現樂購管理層的決策錯誤時只拋售了部分樂購股票,而不是立即清倉,致使在2014年樂購股票大跌時其基金損失慘重。所以即使神如巴菲特,「慢守」容易做到,而「快出」並不容易做到。

然而無論巴菲特曾經有過多少次馬失前蹄的投資失敗經歷,他仍是毫無爭議的股神,因為他的投資成功案例遠遠超過投資失敗案例。據「步步高陳的博客」在2017年7月13日所發的一篇博文A,1957—1964年,巴菲特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為28%;1965—1984年,年化投資收益率為22%;1985—2004年,年化投資收益率為22%;2005—2009年,年化收益率為10.6%。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以1965—2009年的45年來計算,年化投資收益率高達20.5%!在這45年中,巴菲特在2001年的投資回報率為-6.2%,在2008年的投資回報率為-9.6%,也就這兩年是負回報,其餘43年都是正回報,而最高的年回報率沒有超過50%。什麼是價值投資?什麼是概率勝出?這就是。

 

書名:活用宏觀經濟學

定價:52元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活用宏觀經濟學》是許斌多年研究的通俗表達,對宏觀經濟理論的闡述力求簡潔,但又不失深度和整體感,重點放在如何應用這些理論;書中詳細討論了判斷宏觀經濟趨勢和識別宏觀經濟拐點的方法,並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復盤讓讀者獲得身臨其境地運用這些方法的體驗。

關鍵詞 >> 投資,宏觀經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巴菲特的 3 句名言,教你正確對待投資
    1999 年,沃倫 · 巴菲特在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時說:" 資金量小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要是我手裡只有 100 萬,每年差不多能賺 50%。不是差不多,是肯定能,我敢保證。"我是 2018 年開始投資的。但作為一個書蟲,我幾乎讀了所有關於沃倫 巴菲特的內容。
  • 「新人類」基金vs「巴菲特」:誰將在流動性盛宴中跑贏?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新人類」基金經理vs「巴菲特」們:誰將在流動性盛宴中跑贏?「大約一個月前,我遇到了一個經驗豐富的加拿大大型養老金客戶,他談起,一半在美國的基金經理都沒有經歷過 2008年金融危機。」 這是一個在環球股市擁有超35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王國輝(Wong Kok Hoi)的感嘆。近期,美股又創新高。
  • 陳九霖評巴菲特股東信:時間和複利成就了巴菲特
    2015年5月2日,我去奧馬哈會晤巴菲特時,只有很少人參加的幾個中國代表團,前往出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大會。大會之後,巴菲特和芒格在209會議室專場會見中國代表團時,僅有20幾個中國人。而去年我國前往出席該公司股東大會的中國人,據說有上萬人。由於中國對巴菲特感興趣者之多,我還被上海第一財經電視臺約去分享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 3年來有近200隻基金業績翻倍 投資基金,到底有怎樣的門道
    投資基金,到底有怎樣的門道?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業績顯示投資基金更靠譜近日,上證指數在振蕩箱體頻繁振蕩,交易重心基本在3300點至3400點,而大致3年前,經過巨幅振蕩後,上證指數的反彈高位也落在這裡。這意味著,3年來上證指數雖然漲漲跌跌,但公募主動權益基金卻獲得50%以上的收益率,更有近200隻基金實現了業績翻倍。
  • 巴菲特:我人生最大的財富,不過是這一生堅守這1個投資信條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巴菲特在這次與別人不一樣的投資中,完全地展現了自己堅守了一生的投資信條: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1.面對恐懼時,更進一步相信我們在生活中,多多少少會遇到令我們恐懼的事情,大多數人選擇的在恐懼面前都是躲避、逃離甚至後退,於是造成的是對生活中很多機會的錯失與錯過。
  • 影響巴菲特的4本財經書籍,向「股神」學習投資智慧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不少投資者的追捧對象,甚至將巴菲特的一些投資名言警句奉為圭臬。 每個人 都想從巴老身上學到投資智慧。近日,美國飲料品牌Better Booch創始人兼執行長Trey Lockerbie透露,幾年前曾在一個晚宴上請教股神關於一些投資的問題,並分享巴菲特向他推薦的4本書。
  • 巴菲特建倉醫藥股,投資生物醫藥的機會在哪裡?
    其中前四大股票合計佔巴菲特投資組合倉位的7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2130萬股艾伯維、3000萬股百時美施貴寶、2240萬股默克和370萬股輝瑞股票,增持後,醫藥目前是其第四大持倉板塊,僅次於科技、金融和消費。
  • 兩張圖讀懂巴菲特投資秘密:用一生證明複利力量
    當天,巴菲特還將公布伯克希爾今年第一季度的收益表現。儘管數據尚未公布,但市場幾乎普遍持悲觀態度。因為受疫情衝擊影響,巴菲特的主要投資組合在今年初的表現都不佳,特別是巴菲特重倉的銀行股(約佔前10大持股的一半)損失慘重。巴菲特10大持倉股第一股價季度表現事實上,如果回顧今年2月公布的巴菲特致股東信,「股神」的信徒們可能已經感到失望。
  • 這本修仙小說最近爆紅:如何邊看小說邊學投資?
    這個假期宅在家裡的時間長了,很多網友幹了很多有趣的無聊的事,看電視、看小說也成了打發時間的利器。有本修仙小說,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作為英俊的金融boy,我看小說可不是純為了爽。從這本小說裡我看到了投資的真諦,就一個字——苟。
  • 想學巴菲特,但定力不夠?建議考慮一下這種基金
    反轉的劇情,讓那些忙著割肉斬倉的「避險」者,心疼不已,也讓很多投資者再次想起了數十年來不厭其煩地倡導價值投資和避免過度交易的股神巴菲特。2015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講到:早在50年前,本格雷厄姆與多德寫出《證券分析》一書時,價值投資策略就公之於眾了,但我實踐價值投資長達35年,卻從沒有發現任何大眾轉向價值投資的趨勢,似乎人類有某種把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更加複雜的頑固本性。
  • 林採宜:擇股和擇時哪個更重要
    【財新網】(專欄作家 林採宜 特約作者 呂佳石)一、 就長期投資而言,擇股的收益遠遠高於擇時  擇股收益,即長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無論牛熊變動)賺取的收益。擇時收益則是根據大盤的牛熊波動趨勢判斷,低買高拋指數基金而賺取的收益。
  • 夏春:酷愛「雪球」的巴菲特,為什麼投資「雪花」?
    9月市場表現不理想,實際上並不令人意外,8月漲得太不正常,大部分分析師都能看出來,每天的MorningCall和每周三的《諾亞第一時間》在9月做出的預警也都成為現實。本周三的《諾亞第一時間》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分析認為,10月的市場表現也難以樂觀。還沒來得及收聽的朋友可以下載微諾亞APP跟蹤。
  • 讓巴菲特成為億萬富翁的10條黃金法則:不要用借來的錢投資
    騰訊證券11月5日訊,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家高達數百億美元,但他的個人生活仍然很簡樸,他的明智投資和積累財富的策略也不太複雜,即使在眼下的艱難時期也依然適用。但如果這些投資規則很簡單,你可能就會問「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像變得巴菲特那樣富有?」這是因為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需要足夠的自律、耐心和本能,而許多人沒有或不願發展這些特質。
  • 繼任者們:巴菲特之後
    縱觀Ajit Jain和Greg Abel的投資運營背景,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取得過顯著的成就,也透露出自己的工作風格。3.1. AjitJain:迎難而上,精準把握Ajit Jain負責NationalIndemnity 再保險業務時,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不僅果斷,敢於擁抱風險,也精準分析,把握風險底線。
  • 做中國的隱形巴菲特——《巴芒演義》讀後感
    舉例三:第十六回結束時,巴菲特在菸蒂股投資利弊參半且取得優異成績的情況下,在1968年致股東信裡嘲笑當紅的基金經理蔡至勇,從而引出價值投資之外華爾街風雲跌宕的精彩故事。(P308、P317)包括2006年巴菲特贏得的任何基金都跑不贏先鋒SP500指數基金的賭局,甚至包括2009年至2018年伯克希爾股價十年年化13.1%的收益率都未能跑贏標普500指數13.6%水平,各種事實表明,巴菲特推薦的指數基金投資,確實是普通投資者的最佳投資方法。
  • 滿倉不會擇時的你該怎麼辦?統計學給你答案!
    雪球用戶@Stevevai1983 也是一位時刻保持滿倉的投資者,他說:在投資中深信「不可知論」,即我無法知道未來短期股市的漲跌,所以我會一直保持滿倉除非全市場泡沫找不到任何可買的公司。只有把足夠的錢投入進去才能利用世界第九大奇蹟——複利來提升你的財富層級。這位滿倉不擇時的投資者,是如何通過構建組合和資產配置降低波動?讓我們走進他的故事。
  • 巴菲特: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其實是這個,大部分人都忽視了
    股神巴菲特可謂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5歲便開始做生意,11歲時購買了人生的第一隻股票;16歲時就擁有了40英畝的農場;34歲時的個人財富就達到了400萬美元;64歲時已經坐擁了一個價值230億的財富王國……正是因為他獨特的投資眼光和策略,為自己創造了巨額財富,在全球富豪榜富豪榜上在佔據了重要的一席。
  • 林採宜等:買股票,擇股和擇時哪個更重要?
    作者 林採宜(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呂佳石(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實習生) 一、 就長期投資而言,擇股的收益遠遠高於擇時 擇股收益,即長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無論牛熊變動)賺取的收益。
  • 性隱喻惹風波 沃倫•巴菲特這樣解讀投資
    「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巴菲特這些關於投資的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他寫給投資者的信也給了大家很多啟發。但最近巴菲特開的一個玩笑卻引發了大家的譏諷。其實他還經常這樣說些怪比喻。
  • 近百年來世界歷史上三大投資天才——股神巴菲特
    (4) 可口可樂: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已經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而可口可樂也給巴菲特帶來了充足的投資回報率,而就在2019年底,可口可樂股票市值更是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而可口可樂也是全球100大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