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石化電儀中心將2018年定為「技術攻關年」。今年以來,該中心引領全員擁抱新技術,苦練真本領,為裝置運行提供穩定可靠的控制系統。他們依靠自主力量,近日成功實施了芳烴1號重整催化再生控制系統改造,不但消除了運行隱患,而且提升了裝置先進控制水平,將該系統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攻難關讓「芯」更強
1號重整裝置催化再生PLC(可編程控制器)系統已連續使用了17 年,控制系統已無法滿足工藝安全生產要求。今年以來,多次發生步進程序無法執行的情況。一旦出現故障,很可能造成1號重整裝置停車,甚至波及上下遊裝置。隱患如鯁在喉,一觸即發,必須馬上解決。
想要攻下這道難關談何容易,該系統CPU 控制器和功能卡均無冗餘配置,其硬體早已停產,系統程序不但複雜,聯鎖邏輯密布,而且在出廠時就被國外廠商做了加密技術封鎖。
再難也要上!電儀中心決定採用最先進的SIS系統代替PLC。4月,芳烴電儀車間成立了攻關小組,車間骨幹馮斌與王楚赴艾默生公司培訓,三周後,立即進入最艱難的系統編程環節。設計階段,攻關小組與工藝保持密切溝通,隨時根據工藝提出的新增控制方案修改程序。在實現原系統所有功能的基礎上,程序中增加了一鍵自動熱停車、循環氮氣汙染自動冷停車、閥門在線調試等功能模塊。7月底,完成了兩套閉鎖料鬥31步順控程序和部分聯鎖邏輯程序。經測試,完全滿足工藝要求,大大增強了工藝控制的安全性和自動化水平。
拼幹勁後生可畏
年輕的技術員童長百承擔了48臺電磁閥改型換代任務。施工中,他發現很多紫銅材質的氣源管變形、漏氣,建議對氣源管一併實施改造,車間立即採納。童長百加班加點,合理布局閥門位置,現場同步實施分支電纜敷設、氣源管安裝、流量計拆檢等工作,僅用了4天時間,就高效完成了電磁閥換型改造任務。
碩士研究生王楚剛進廠一年就被委以重任,學習系統原理和編程,憑藉過硬的計算機技術,獨立完成了數個順控程序的編制任務。在系統調試階段,他遭遇瓶頸,始終不能實現工藝控制要求。但王楚並不灰心,他虛心請教工藝專家和車間技術大拿,結合工藝流程,連夜對著電腦反覆修改程序,終於完成了程序下裝和調試任務。
90後的胡鵬、王古亭,在改造中全力以赴,嚴把現場作業安全關和施工質量關,確保了風管接頭洩漏率為零。
「白+黑」跑贏時間
機櫃間施工牽涉原PLC、DCS、SIS系統,有180餘個控制點關聯, 16根主電纜要全部更換,而1號重整裝置200單元、部分300單元仍處於運行狀態。
為了不影響生產,在馮斌的帶領下,電儀人員晝夜奮戰,兩天完成了420餘點的接線和校驗。8月10日,控制系統機櫃具備上電調試條件,受電一次成功,機櫃間施工作業全部完成。
8月13日晚,乾燥器順控程序無法實現工藝要求,讓最關鍵的步進程序和聯鎖邏輯調試陷入困境。工藝專家陳國平講了過去運行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國內同類型裝置一些好的做法,受到啟發後,馮斌和王楚對程序進行了優化。整整一夜,3人反覆調試,第二天凌晨,終於找到了癥結。在沒有廠商的技術支持,沒有第三方提供技術的情況下,電儀人員跑贏了時間,在開車之前,自主完成了中國石化煉化企業首套催化劑再生程控系統改造。
經過兩個多月的運行,該系統受到工藝人員的一致好評。他們反映,不僅操作畫面簡潔、清晰,而且還能根據生產實際,實時修改、優化參數。更為顯著的優點是,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觀察聯鎖邏輯圖的顏色變化,快速、準確地發現裝置的異常情況。
(陶炎 包雋 許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