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把想要的生活過成每天的日子
有錢人認為的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我們理解的財務自由是不用上班,想幹嘛就幹嘛的生活。
但富人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羅永浩在一次採訪中說道,自己二十多歲時的年薪就60+萬,但他沒有存錢,因為他覺得他能一直賺錢。
所以老羅一直創業,雖然一個接一個地失敗......
還有個大V說他之前跟朋友聊財務自由時,他那朋友說自己以後不會窮了,因為他擁有賺錢的能力,即使現在從零開始,他也能賺到錢。
所以那個大V覺得,這才是財務自由,財務自由不是你30歲或40歲之前帳戶裡躺了幾個億,然後靠利息生活才叫財務自由,財務自由指的是不用擔心賺不到錢。
這種階層的人跟我們這邊小老百姓理解的「財務自由」不一樣。
他們理解的財務自由是:擁有持續賺錢的能力。
「工作自由」的理解
雖然距離財務自由還很遠很遠,但我對 「工作自由」卻有相同的看法。
正如有句說的:自由並不意味著你什麼都不用做,而是你有能力選擇不做什麼。「工作自由」並不是意味著你什麼工作都不用做,而是可以選擇不做什麼工作。
當你擁有即使離開這份工作,也能繼續靠其他的工作創造收入的能力時,你才能做到「工作自由」。
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實現財務自由的「本金」都是靠工作賺來的,與其掉入知識付費的成功學陷阱中,還不如好好思考思考如何讓自己實現工作自由,過上想過的日子。
去年我結束了一份需要24小時待命的工作,因為首先我不認可這種工作模式,24小時都在工作,這對我未來的發展幫助有多少呢?能幫助我過上我想要的生活麼?
答案是不能!
後來看了《貧窮的本質》一書給出的解決貧窮的方法,就是找一份能保障你正常生活開銷的工作,然後尋找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那段時間也有意往這方面發展,寧願找一份錢少事少的工作,也要培養讓自己有底氣「不上班」的能力或副業。
所以我一方面換了一份正常上下班的工作,一方面開始利用之前工作中積累的資源,給公關公司和甲方寫寫稿,慢慢地,副業的收入也趕上主業的收入。
這樣下來,不僅比之前24小時待命的工作輕鬆一點,但更重要的是,這份能力或這份副業給了我底氣,因為我有選擇的機會,起碼現在失業了,也不會擔心沒收入。
但我也只是把寫稿當成「備胎」而已,我要做的是像《貧窮的本質》裡說的,保證生活的前提下,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去慢慢地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們從出生、到上學、到工作,一直都是別人在幫我們做決定,決定我們該學什麼,畢業後決定我們該選擇怎樣的工作,在公司裡,老闆決定要不要給你升職加薪......
但職場太殘酷了,便宜不好用的,會被淘汰,好用不便宜的,自然有好用又便宜的人替代你,所以職場中一直得讓自己成為一個又好用又便宜的人。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也可以慢慢地走出這個怪圈,我們可以選擇工作,我們也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