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模擬發現三種穩定存在碳結構

2020-12-05 科學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9日報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科學家通過模擬發現了3種可穩定存在的新型碳結構。這些材料的密度超過現有三維材料中密度最大的鑽石,具有獨特的電子和光學性能,如能成功合成,將成為材料學領域的一大突破。相關論文6月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B》(Physical Review B)雜誌網絡版上。

 

碳是地球上最常見的一種元素,但其原子的不同組合和結構方式卻造就了多種「身懷絕技」的同素異形體:從柔軟的石墨到超硬的鑽石,從具有完美結構的富勒烯到超級材料碳納米管。幾乎每一種對碳結構的修改都導致了新的技術革命,與碳結構相關的研究在15年內被授予了兩次諾貝爾獎(有關富勒烯的研究1996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有關石墨烯的研究2010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了探討是否存在比鑽石密度更大的碳結構,研究人員朱強(音)和地質與物理學教授阿特穆斯·歐甘納夫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下對碳原子的結構形式進行了模擬。結果發現了3種可能存在的穩定結構,它們分別被命名為hP3、tI12和tP12。

 

模擬結果顯示,這3種結構的硬度雖然都未超過鑽石,但它們的密度卻分別比鑽石高出1.1%到3.2%,而更高的密度則意味著更好的導電性能和更優異的色散性和折射率,這將使其比鑽石更加光彩奪目。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3種材料的帶隙從3.0伏特到7.3伏特各不相同。帶隙是半導體或絕緣體的價帶頂端至傳導帶底端的能量差距,是材料電子結構的一項重要特徵。其中tP12具有目前碳同素異形體中最大的帶隙,電流在上面運行時將幾乎毫無阻力,這使其有望成為超導體和新型電子工程材料的有力候選人。

 

其他有趣的特性包括超低壓縮性。當受到壓力時,新結構耐壓性能比目前絕大多數材料都要好,甚至比目前的紀錄保持者鑽石還要稍勝一籌。

 

研究人員稱,在合成上目前雖然還沒有什麼明確的路徑,但在高溫高壓下對石墨或無定形碳(碳同素異形體的一大類,沒有特定的原子晶體結構)進行擠壓或許能得到一小部分這種新材料。

 

歐甘納夫說,碳在結構上的變化使其在物理上具有無窮無盡的應用價值,如果這些預測的材料得以成功合成,將是材料學的一大突破,也將為計算機等領域帶來新的變革。(來源:科技日報 王小龍)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發現五邊形石墨烯
    這種新發現的五邊形石墨烯是一種單層片狀碳結構的材料,類似於開羅街道鋪設的瓷磚,具有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來源:維吉尼亞聯邦大學) 作為維吉尼亞聯邦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物理系的特聘教授,論文的高級作者——Puru Jena博士指出:「目前已發現的碳結構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三種,各自具有獨特的結構。五邊形的石墨烯就屬於該類。」
  • 大分子碳結構有機半導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製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於製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突破將會讓以塑料為基礎的柔性電子設備「遍地開花」。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最著名的雜誌《先進材料》上。
  • 六邊變五邊,科學家模擬合成新型石墨烯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一般來說,石墨烯是一種六邊形結構的碳材料。日前,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與其他國際合作者模擬了一種稱為五邊形石墨烯的新型碳材料的合成。此前已經發現的碳材料和碳納米結構大多是以碳六元環作為主要結構基元而構成,除最小的富勒烯C20分子以外,僅以碳五元環為結構基元而構成的碳材料尚未發現。王前團隊發現只用碳五元環也可以構成二維的碳結構,打破了碳材料中的「孤立五邊形規則」,並用分子動力學模擬證明了五邊形石墨烯是熱穩定的,可以承受高達1000K的溫度。
  • 科學家在地球上模擬製造熱木星大氣層!還意外發現水蒸氣的存在!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使用高溫「烤箱」將氫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加熱到超過2000華氏度(1100攝氏度),大約是熔巖的溫度。其目的是模擬一種特殊的系外行星(太陽系外的行星)的大氣層中可能存在的條件,這種行星就被稱為「熱木星」。而在包括「熱木星」的系外行星的研究中,水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熱木星」們與木星相比,其質量相似,但距離恆星更近。
  • 科學家表示:三體世界可以穩定存在,沒有必要去侵略地球
    其實這只是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在多星系統中,是否存在穩定的星星呢?針對這樣的情況,科學家們,覺得恆星之間存在著引力,這些引力的作用很快就把它撕碎,而當他們撞上主恆星時,可能就會流浪於星際空間之間,並且這些行星很難到達一個穩定的軌道上。而且科學家們也對此進行了模擬研究實驗,模仿著三星系統中可能會存在的位置,沿著它們運行的軌道,看一下他們被彈出系統之後。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實際上,這與歷史上人們對於地球磁場的想像頗為相似——地球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它的磁場穩定,並長期存在。  地球磁場示意圖。20世紀的時候,人們已經用優美的麥克斯韋方程,將電、磁、光三種現象統一了起來,許多科學家因此恍惚感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萬事萬物皆在掌握之中。  然而,對於地球如何產生磁場這件事情,科學家們卻仍然莫衷一是。  許多人都提出了可能的解釋。例如,愛因斯坦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內部,電子攜帶的負電荷與質子攜帶的正電荷總數不相等,從而導致整個地球具有磁場。
  • 科學家揭秘地球磁場穩定存在原因
    Gontcharov)研究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並結合脈衝雷射加熱技術,直觀呈現了地球內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鐵的熱力學行為,從而解釋了地球磁場穩定存在的原因。該成果6月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地核的壓力有幾百萬個大氣壓,溫度有幾千攝氏度,人們想了解的是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熱量如何在地核中傳播。」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穩定斯格明子的新機制
    他們的研究成果今天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也為穩定新材料系統中的斯格明子(skyrmions)開闢了前景,而以前所認為的機制是不夠的。能壘越大,斯格明子(skyrmions)穩定的溫度就越高。」基於在北德超級計算機聯盟(HLRN)的超級計算機上執行的原子模擬和量子力學計算,基爾的科學家現在解釋說,這些弱相互作用仍然可以為斯格明子(skyrmions)穩定性提供令人驚訝的巨大貢獻。尤其是在四個原子位點上的循環跳變(請參見圖2中的紅色箭頭)會極大地影響過渡態的能量(請參見圖1右上方的最高點),其中只有幾個原子棒磁體相對於每個原子棒傾斜其他。
  •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
  • 科學家研究發現:目前這三種辦法可能實現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知曉了三種能夠穿越時空的方法。這三種方法看起來似乎都遙不可及,然而在科學家眼中,以目前人類掌握的科技,是完全有可能達到的,那麼這三種方法分別是什麼呢?又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得到應用呢?第一種第1種就是超越光速。關於光速的問題,大家在了解過關於愛因斯坦以及他的相對論之後,應該都會有一點概念。
  •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之間第三種「轉換」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6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參與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測實驗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中微子之間的第三種「轉換」——μ中微子「變身」為帶電中微子
  • 科學家模擬假想外星人發展史,藉此預測未來人類與地球的發展
    我們從未發現過除了地球以外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如何能夠研究外星人的歷史呢?科學家們決定應用複雜的模擬技術。根據科學家們對於生命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生命產生的隨機性,也就是說只要一個星球擁有了孕育生命的全部條件,那麼生命的出現則是必然的。
  • 科學家重大發現,金星可能存在生命
    沒有這層防護,年輕的金星在高能輻射的轟擊下蒸乾了空氣中的絕大部分水分,只留下濃密的二氧化碳,一直以來,人類都認為,在這地獄一般的環境中不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然而科學家最近的研究卻發現,金星可能存在生命。但是令研究團隊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發現了磷的光吸收譜線,團隊甚至一度認為是錯誤信號,但分析發現只有磷化氫是最有可能的解釋。
  • 宇宙模擬出「異常」,這些奇怪的「虛空」是什麼?科學家的新發現
    文/惜談宇宙模擬出「異常」,這些奇怪的「虛空」是什麼?科學家的新發現我們都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空間概念,但宇宙的確定範圍在哪裡卻沒有人知道。我們生活在其中,但我們卻沒有能力觸及它的邊界。但是科學家的理論研究卻沒有隻停留在這一步,他們藉助天文望遠鏡等監測設備,日日夜夜探尋著我們頭頂上的這個空間。不僅將自己觀測到的數據記錄下來,還將這些數據輸入計算機當中,試圖對這個未知的空間進行電子模擬。在這個偉大的模擬過程中,為我們了解宇宙空間帶來了莫大的幫助。但科學家卻在模擬當中發現了一些十分異常的現象,他們發現了一些看起來十分「空虛」的空間。
  • 預測原子核的極限:科學家模擬核素圖區域
    所有已知原子核中約有百分之十是穩定的。從這些穩定的同位素開始,隨著中子的添加或去除,核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直到中子不再與核結合併「滴落」為止。到目前為止,這種存在的極限,即所謂的中子「滴線」,僅在實驗中才發現。
  • 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並不存在過液態水
    特別是火星的山谷地貌,更是被科學家認為是證明火星曾經存在過液態水的關鍵證據之一,不過,這個「證據」在最近似乎要被推翻了。在加拿大北極地區德文島冰川下,科學家們發現這裡的水渠地貌和火星上的山谷地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這裡又被稱作「地球上的火星」,無論是氣候環境還是地貌特徵,都和火星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就連NASA的火星模擬訓練,也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 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並不存在過液態水
    新研究發現火星上或並不存在液態水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月刊上,來自於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團隊,對於火星上的超過一萬座山谷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分析,通過大量的數據比對,科學家認為,火星山谷的形成與液態水無關,而是由冰川形成的。
  • 第二地球奧裡裡亞,證明外星生物存在的模擬星球
    日前,人類尋找到了一個極為類似地球的行星克卜勒452b,是人類發現最接近地球的星球。
  • 科學家猜測可能存在三種特殊的天體,每一個都讓人們大開眼界
    除了人類現在已知的這些天體之外,宇宙是是否還存在超出人們認知的天體也是一個未知數。正所謂,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可能在我們觀測不到或還沒有發現的區域就存在著超出人類認知的奇特天體。科學家猜測,宇宙中可能存在三種特殊的天體,每一個都讓人們大開眼界,到底是哪三種特殊奇特的天體?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下。
  • 科學家猜測宇宙中還存在三種奇特天體,看完你就明白了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科學家猜測宇宙中還存在三種奇特天體,看完你就明白了自人類有能力走出地球去探索宇宙之後,才發現到宇宙的浩瀚,宇宙當中存在著無數的星系,無數的天體。天體的種類有非常的多,比如說恆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等,這些還是相對來說比較常見的一些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