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
產業分析
基礎概況
傳感器
基本定義:傳感器是一類將環境中的自然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半導體器件,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傳感器組成:一般由敏感元件、轉換元件和變換電路三部分組成,有時還加上輔助電源。
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測量,並輸出與被測量成確定關係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
轉換元件:傳感器的核心元件,以敏感元件的輸出為輸入,把感知的非電量轉換為電信號輸出。轉換元件本身可以作為獨立傳感器使用,叫做元件傳感器。
變換電路:把傳感元件輸出的電信號轉換成便於處理、控制、記錄和顯示的有用電信號所涉及的有關電路。
傳感器分類
傳感器用途廣泛、種類繁多。
按照測量對象可以將傳感器分為檢測光、放射線、聲信號、磁信號、力、位置信息、溫度、溼度、溶液流量流速等類型的傳感器。
每一種檢測同樣對象的傳感器又有多種應用和不同的實現路徑。
發展歷程
傳感器發展歷程的三個階段:
1.結構型傳感器出現;
2.固體型傳感器的發展;
3.智能型傳感器的發展。
傳感器採用的材料由單一材料發展到複合材料,並在結構上由簡單結構發展成複合型微機電系統MEMS。單一材料經過一段時間敏感度衰減程度不一,導致傳感器敏感度和精度下降,於是誕生複合材料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智能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具有採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
優點:
1.通過軟體技術可實現高精度的信息採集,而且成本低
2.具有一定的編程自動化能力
3.功能多樣化
實現功能:
1.複合敏感功能
2.自檢、自校、自診斷功能
3.信息存儲功能
4.數據處理功能
5.數字通訊功能
根據中國信通院最新的數據統計,2015年智能傳感器就已取代傳統傳感器成為市場主流(佔70%)。
智能傳感器:未來傳感器的主流工藝
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是由半導體製造技術發展而來,是一種把微型機械元件(如傳感器)與電子電路集成在同一顆晶片上的半導體技術。MEMS傳感器的尺寸在1微米到100微米量級。
優點: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可靠性高、靈敏度高、易於集成。
製造特點:不需要先進位程,封裝為主要技術區分環節。由於MEMS產品結構獨特,採用的製造技術與IC晶圓製造類似但不需要先進位程,製造主要難點在於將各類異構微機械、微電子元件、微能源封裝在一個微系統中。
主要技術變革:封裝方式和新材料引入方面。封裝方式通常為非標準異構式封裝,封裝技術是產品差異化的主要賦能者。材料方面,陶瓷、壓電陶瓷、合成的多分子聚合物、以及碳納米管技術將被引入以降低元件間的相互影響。
應用領域:電子、工業、汽車等領域,未來物聯網、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都將是MEMS傳感器發展的重要動力。
產業鏈結構:整個產業鏈涉及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軟體及應用方案環節。
1.上遊負責器件設計、材料和生產設備供應
2.中遊生產製造出器件
3.下遊使用器件製造終端電子產品
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以IDM為主,目前存在許多細分行業龍頭。由於每類傳感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工藝和設計,廠商通常採用設計和生產一體的IDM模式。因此傳感器行業存在許多小而美的細分行業龍頭企業
應用領域
傳感器是數據的採集入口,是物聯網、智能工業、智能設備、無人駕駛等的「心臟」。
1.工業領域:傳感器是實現工業自動檢測和控制的首要環節。和消費電子等民用領域相比,工業環境對傳感器的要求更高,在其精度、穩定性、抗震動和抗衝擊性方面要求更為苛刻。工業傳感器分為光電、熱敏、氣敏、力敏、磁敏、聲敏、溼敏等不同類別;
2.消費電子:消費電子領域以智慧型手機的應用多為主;
3.通信電子:射頻傳感器等;
4.汽車電子:多功能傳感設備高精要求;
5.物聯網;
6.醫療保健。
未來發展趨勢
國內傳感器技術發展與創新的重點在材料、結構和性能改進3個方面。
材料:敏感材料從液態向半固態、固態方向發展;
結構:結構向小型化、集成化、模塊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性能:性能向檢測量程寬、檢測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性能穩定、壽命長久方向發展;
技術:產品正逐漸向MEMS技術、無線數據傳輸技術、紅外技術、新材料技術、納米技術、陶瓷技術、薄膜技術、光纖技術、雷射技術、複合傳感器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傳感器
市場分析
市場規模
市場規模:2017年全球傳感器規模近2000億美元,中國增長最快
由於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和投入開發,傳感器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從事傳感器研製生產單位已超過6500家。美國、歐洲、俄羅斯各自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1000餘家,日本有800餘家。
近年來,全球傳感器市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將不斷增多,2016年市場規模突破1700億美元,增速達到9.7%。我國傳感器市場也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
2017年12月工信部發布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937億元,傳感器技術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市場結構
從產品結構來看,CMOS圖像傳感器佔據傳感器市場的29%,MEMS傳感器佔20%的市場,而單一材料傳感器中電壓式指紋識別傳感器佔比達8%。另外射頻傳感器和雷達傳感器在通訊、汽車、軍事上有著遠距離探測和信息傳遞的應用,分別佔比16%和11%。
從應用領域來看,工業、汽車電子、通信電子、消費電子四部分是傳感器最大的市場。國內工業和汽車電子產品領域的傳感器佔比約42%左右,而發展最快的是汽車電子和通信電子應用市場。
競爭格局
競爭格局:美、日、德企主導傳感器市場,國內企業競爭力弱
全球傳感器市場的主要廠商有GE傳感器、愛默生、西門子、博世、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ABB、日本橫河、歐姆龍、施耐德電氣、E+H等,中國傳感器市場中70%左右的份額被這些外資企業佔據。
在全球消費類慣性傳感器(加速度計+陀螺儀)市場,意法半導體處於市場領導者的地位,佔據四成左右的市場份額。
中國企業區域分布
中國傳感器企業區域分布(2017年數據)
我國傳感器企業正努力追趕國外企業,並出現區域的傳感 器企業集群,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並逐漸形成以 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瀋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 區域空間布局。
其中,主要傳感器企業有接近一半的比例分布在長三角地 區,其他依次為珠三角、京津地區、中部地區及東北地區 等。
此外,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傳感器產業在其他區域如陝 西、四川和山東等地發展很快。西安優勢微電子公司生產 的唐芯一號,推出了國內首顆物聯網核心晶片。
初創企業
MEMS初創企業
全球大批研發新型MEMS技術並嘗試不同材料的初創公司,並正在積極推動MEMS朝向多樣化的未來進展。
USound是一家熱門的MEMS新創公司,進展十分迅速,將在2019年推出MEMS微型揚聲器。
壓電麥克風公司Vesper,最近則從包括亞馬遜(Amazon)在內的投資方籌集了2300萬美元。
隨著汽車產業對於光達的持續需求,RoboSense和Innoviz等雷射雷達公司也引起了諸多關注。
傳感器
企業分析
BOSCH博世
BOSCH博世(全球最大MEMS傳感器製造商)
基本介紹:成立於1886年,德國的工業企業之一,從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工業技術、消費品和能源及建築技術的產業。
產品類型:涵蓋慣性、環境、智能、光學、聲學傳感器5大類。
生產模式:IDM廠商,從設計到製造,垂直參與到整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應用領域:汽車製造、消費類電子、家用電器。
1995年博世首次量產MEMS傳感器,如今汽車領域MEMS超過50款。2005年開始布局消費電子市場,目前75%的博世MEMS傳感器應用於消費類電子產品,全世界四分之三的智慧型手機中都裝有博世傳感器。
下遊客戶:大部分的國外車企、蘋果、華為等。
財務情況:2018年銷售額增長1.5%,至779億歐元,得益於其汽車業務部門銷售額增長2.3%,息稅前利潤(EBIT)達到53億歐元。
歌爾股份
歌爾股份(聲學MEMS龍頭企業)
基本介紹:歌爾股份是全球電聲器件龍頭及整體系統設計製造的領先企業,公司從微型揚聲器、受話器、麥克風等電聲器件起家,憑藉客戶關係和精密製造能力逐步向其他精密器件及整機業務延伸,打造聲學、光學、無線通訊等聲光電一體化解決方案了,並成為整機業務的重要支撐,形成「零件+整機」的戰略布局。
主要產品:電容式氣壓傳感器,集成麥克風和氣壓的組合傳感器。
生產模式:自主設計與製造。
下遊客戶:蘋果,華為,小米,Fitbit。
財務情況: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7.13億元,同比下滑7.14%,實現淨利潤9.11億元。毛利率為21%,淨利率為5.16%。
睿創微納
睿創微納(MEMS申報科創板第一股)
基本介紹:專業從事非製冷紅外成像與MEMS傳感技術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專用集成電路、紅外成像傳感器及MEMS傳感器設計與製造技術開發,為客戶提供性能卓越的紅外熱成像、非接觸測溫與MEMS傳感技術解決方案。
應用領域:工業測溫、汽車夜間輔助駕駛、安防監控、森林防火、建築節能評估、消費電子以及物聯網等諸多領域。
主要產品:紅外探測器、機芯與整機三類。另還有MEMS傳感器設計服務及封測業務。
財務情況: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為3.84億元,淨利潤為1.25億元,毛利為60.07%。
總結
1.智能傳感器將成為未來主流傳感器;
2.未來在幾個重點行業將大量應用:無人駕駛、物聯網、智能工業;
3.MEMS是未來傳感器核心技術趨勢,MEMS企業多以IDM模式為主,存在小而美細分行業為龍頭;
4.中國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廠商都在積極布局MEMS,已基本形成完整MEMS的產業鏈。
5.未來市場空間大,但我國傳感器企業呈全面落後狀態,目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產業結構不合理,本土企業規模小能力弱;
參考資料來自:華辰資本、馭勢資本研究所
聲明:本文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傳感器專家網觀點或立場。更多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