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hyphox、ESP32和ADS1115做楞次定律實驗

2021-02-13 創客焦作

近日,微主利用Phyphox、ESP32和ADS1115組合做了楞次定律實驗,實驗效果非常滿意。

按照圖示用杜邦線將ESP32和ADS1115連接在一起,將北京市和平街一中梅曉璇老師分享的原始碼燒錄到ESP32中。

將差分電壓測量端與線圈的兩極相連,在Phyphox裡面通過藍牙添加實驗,將實驗源碼加載到智慧型手機中的Phyphox當中。

建立智慧型手機與ESP32的藍牙連接,運行手機實驗程序,利用ADS1115測量電池盒兩端的電壓;將圓柱形釹磁鐵吸附在長螺栓上,操縱長螺栓將釹磁鐵拔出或插入線圈,Phyphox就自動顯示出了線圈中的感應電壓圖像。

實驗結束後,暫停程序,將數據表拓展至全屏,仔細觀察感應電壓的細節,發現在釹磁鐵拔出或插入線圈的過程中,感應電壓的方向竟然發生了變化,十分詭異!!!

在磁通量減小或增大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感應出詭異的交流信號呢???

這種詭異的現象在用「線圈+靈敏電流計」組合做實驗時是不可能發現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 創客焦作 | 

河南創客焦作是焦作市創客教育名師工作室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創客教育為主要研究方向,分享創客案例,講解創新方法,啟迪創意設計,開展科學探究,組織社會調查,指導論文寫作,參加創客大賽和專利申請,發現、培養和成就一批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

河南公眾號碼:chuangkejiaozuo

河南名師博客:http://blog.sina.com.cn/updays

長按     識別     關注     分享

- END -

相關焦點

  • 利用Phyphox、ESP32和ADS1115做斷電自感律實驗
    近日,微主利用Phyphox、ESP32和ADS1115組合做了斷電自感實驗,實驗效果非常滿意,親眼看到與線圈並聯的定值電阻中的電流在電路斷開的瞬間發生了方向變化
  • 利用Phyphox、ESP32和ADS1115做電磁振蕩實驗
    近日,微主利用Phyphox、ESP32和ADS1115組合做了電磁振蕩實驗,實驗效果非常滿意,親眼看到了電流在線圈和電容器組成的
  •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Lenz's law)是一條電磁學的定律,可以用來判斷由電磁感應而產生的電動勢的方向。
  • 電工基礎之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講解:確定電磁感應電動勢/電流的方向直導線切割磁力線會產生感應電動勢、而穿過線圈的磁通發生變化也會產生感應電動勢,而楞次定律是用來判斷感應電動勢或感應電流方向的法則。提出過「焦耳-楞次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海因裡希·楞次,在通過大量的電磁感應實驗,總結出確定感應電動勢(也就是感應電流)方向的普遍規律。楞次定律指出:穿過閉合迴路的磁通發生變化時,迴路中就有感應電流產生,而感應電流的方向總是使它產生的磁場去阻礙閉合迴路中原有的磁通的變化。
  • 電磁學基礎:電磁感應現象及楞次定律
    二、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這就是楞次定律。1.對楞次定律的理解①.因果關係應用楞次定律實際上就是尋求電磁感應中的因果關係。磁通量發生變化是原因,產生感應電流是結果。3.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法楞次定律說明的只是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方向之間的關係,即穿過閉合迴路的磁通量增大時,兩磁場方向相反;磁通量減小時,兩磁場方向相同。
  •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識點總結
    五、利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楞次定律中「②結合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待求量的關係選擇恰當的規律.③正確地利用所選擇的規律進行分析和判斷.,用右手定則求解的問題也可用楞次定律求解例:分別用右手定則和楞次定律判斷通過電流表的電流方向(課本P204(3))②、右手定則較楞次定律方便,但適用範圍較窄,而楞次定律應用於所有情況③、當切割磁感線時電路不閉合,四指的指向即感應電動勢方向(畫出等效電源的正負極) 楞次定律總結
  • 來拒去留—「矯情」但有用的楞次定律
    麥克斯韋也是這樣,他達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也是因為他站在了幾個巨人的肩膀上,這些巨人包括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奧斯特,發現電流與電流之間相互作用的安培,提出電磁感應定律的法拉第,當然還有本文的主角——雖然沒有前面說的那幾個巨人那麼「高大」,但是也不「矮」的楞次先生,以及他提出的楞次定律。在科學史中,電和磁是分別發現和研究的。
  • ESP32&Phyphox能直接測量負電壓嗎
    所以只要能讓Phyphox藉助ESP32測量外部待測物理量轉化後所對應的電壓,這個物理實驗就能進入Phyphox的範疇。對斷電自感及交變電流實驗,電路元件上會出現電勢由「左高右低」到「左低右高」的變換,ESP32要在一個時間裡測量負電壓。
  • .什麼是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用來確定感生電流(或感應電勢)方向的定則。由物理學家楞次於1833年提出的,該定律指出,感生電流的方向是使它所產生的磁場與引起感應的原有磁場的變化相對抗。例如:當線圈中的磁通量增加時,其中感生電流的方向是使它所產生的磁場反向,而當線圈中的磁通量減少時,則感生電流的方向是使它所產生的磁場與原磁場相同,楞次定律說明電磁現象也符合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也可以這樣敘述:當穿過閉合迴路的磁通發生變化時。在迴路內將產生感應電動勢。
  • 電流的熱效應:焦耳-楞次定律講解
    實驗證明當電流過導體時,由於自由電子的碰撞,導體的溫度會升高。這是因為導體吸收的點電能轉換成為熱能的緣故。
  • 中學小課堂 | 廣義楞次定律中的「愛情公式」
    有很多知識都需要換個角度才好理解,選修3-2的楞次定律也不例外,接下來於老師用多個角度來幫助各位同學理解廣義楞次定律中的「增縮減擴」和「來拒去留」,和牛頓三定律類似,你也會發現其中和愛情的相似之處。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楞次定律是楞次對實驗現象的總結,在此之上高度總結的「增反減同」更是能夠大大加快判斷方向的速度。
  • 第一個Phyphox-ESP32測距實驗
    第一個Phyphox-ESP32測距實驗前些天得到Phyphox的BLE藍牙擴展庫,一直想找一點兒時間嘗試個例子
  • 電機如何從楞次定律到反電動勢來實現了的運轉?
    楞次定律是以1834年物理學家埃米爾·楞次(Emil Lenz)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34年提出了這一定律指出,在導體中,由變化的磁場感應的電流的方向是,由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與初始變化的磁場相反。這是一個定性定律,它規定了感應電流的方向,但對其大小卻隻字不提。
  • 電工基礎之電流的熱效應:焦耳-楞次定律講解
    實驗證明當電流過導體時,由於自由電子的碰撞,導體的溫度會升高。這是因為導體吸收的點電能轉換成為熱能的緣故。這種現象叫做電流的熱效應。1841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焦耳發現載流導體中產生的熱量Q(稱為焦耳熱)與電流I的平方、導體的電阻R和通電時間t成比例。
  • 物理學史、慣性、楞次定律
    A.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B.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速度大的物體慣性一定大C.牛頓最早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得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D.感應電流遵從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這是能量守恆定律的必然結果同學們還需要理解題目含義
  • 淺談個人對楞次定律的認識以及簡便理解方法
    楞次定律的內容: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對於大部分的高考學生來說,一些實質性、抽象性的內容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就需要一些技巧作以通俗的認識和理解,小編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對於一些物理知識有一些簡單的認識,今天呢,小編就來談談對楞次定律的一些看法,望對高中理科學子有所幫助並且在其它內容的理解上有所啟發
  • 利用楞次定律的口訣判斷力與運動趨勢,高中物理乾貨分享
    簡介楞次定律的應用考題除了利用左右手定則按部就班的判斷電流和力的方向外,還可以利用口訣快速判斷,這個題型就是講解這些口訣的運用。解題技巧1、口訣梳理:①「增反減同」,可判斷原磁場和感生磁場的方向,也可判斷就近原則下的電流方向②「增斥減引」、「來拒去留」,安培力在線圈運動方向的分力③「增縮減擴」,安培力在線圈平面內產生使線圈面積變化的效果,只能適用於線圈處於單向磁場的情況,處於雙向磁場一般把口訣反過來用(「增擴減縮」)2、具體事例:
  • 利用Phyphox和ESP32藍牙測定自閃爍發光二極體的閃爍頻率
    為今後利用自閃爍發光二極體研究物體運動規律做好準備,微主利用Phyphox和ESP32藍牙測定自閃爍發光二極體的閃爍頻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近日,微主從焦作市創客教育名師工作室指導專家李璐老師那裡找來幾枚發自閃爍發光二極體和一枚紐扣電池,準備用它取代打點計時器。若要用自閃爍發光二極體做運動學實驗,就需要精確測定自閃爍發光二極體的閃爍頻率。
  • 令男人愛一輩子的辦法:楞次定律
    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楞次定律,其實就是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楞次(H.F.E.Lenz,1804-1865)在概括了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總結出一條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稱為楞次定律(Lenz law )。簡單的說就是「來拒去留」的規律,這就是楞次定律的主要內容。其實,這種特質在感情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兩個字:犯賤。
  • 磁通量和楞次定律以及右手定則知識總結
    奧斯特的思維和實踐突破了人類對電與磁認識的局限性。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敏銳地覺察到:磁與電之間也應該有類似的「感應」,並在1822年的一篇日記中留下了「由磁產生電」這樣閃光的思想。他於1822年12月、1825年11月和1828年4月做過三次集中的實驗研究,然而均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