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飛絮時。漫天飛絮招人抱怨。市園林綠化部門的飛絮治理工程這幾年也從未間斷。今年,本市的飛絮治理更上一個臺階,從原來的園林綠化部門單打獨鬥升級為發改委、科委、公安局、財政局、城管委、交通委、水務局、衛健委、園林綠化局、氣象局10個部門的「聯合作戰」。
用如此大的「陣仗」去治理楊柳飛絮,這在北京歷史上還是首次。10部門聯手,究竟能發揮哪些方面的作用?在「絮幕」徐徐拉開之際,記者對林業專家和園林綠化部門進行了深入採訪。
「楊柳飛絮越來越嚴重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指出。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白石橋開始一直到頤和園,也就是現在的中關村大道兩側,全是一人合抱那麼粗的大楊樹,「高大挺拔,春夏秋三季的林蔭道就像畫兒一樣。」
那時候楊樹也飛絮,但沒有什麼人在意。「楊樹『吐』出來的飛絮雖然多,但那時不太會變成漫天飛雪。因為緊挨著水渠和大片農田,飛絮很快會被「吸附」在水面上,或者掛在草地、莊稼的葉片上,不會長時間地在空中飄來飄去。
40多年過去了,中關村一帶早已從城市邊緣變成城市的核心區。農田消失了,與農田林網相依相傍的引水渠也不見了,現在的中關村更多的是高樓大廈、硬化的水泥路面。沒有了地面植被的「吸附」,楊柳飛絮很難在一個地方停滯,或者在林立高樓間漫天飛舞,或者靜止在硬化路面上,聚成團狀、球狀,一有風又立即扶搖直上。這就是園林部門所說的「二次飛絮」。
城區大面積楊柳飛絮,背後有複雜歷史原因。張志翔表示,楊樹還有柳樹是北京綠化的「大功臣」,不能因為飛絮這一樹木自然繁衍現象,而將多年來帶給北京的巨大生態價值而抹殺。要讓飛絮減少,需要對樹種進行漸次更新,在這段不會很短的時期內,還需要城市管理部門出臺更加精細化的措施,同時也需要廣大市民的理解。
今年10個部門聯手治理飛絮,各有各的分工,有的著眼短期,有的著眼長遠。具體如下:
市發展改革委:按照楊柳飛絮防治工作有關要求,對符合現行投資政策的楊柳飛絮防治項目予以支持,並將楊柳飛絮相關技術規範作為審批園林綠化建設項目的技術支撐。
市科委:支持飛絮防治關鍵技術攻關及示範應用。
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楊柳飛絮防治期間灑水車、噴水車等特殊作業車輛的臨時通行保障及依照程序辦理臨時佔道施工許可。
市財政局:指導各區加大對楊柳飛絮防治資金支持力度,執行現行政策,強化落實區級事權支出責任。
市城市管理委:組織各區、各環衛專業作業單位加強飛絮期間城市道路溼化和清掃的工作力度。
市交通委:負責做好自管綠地內楊柳飛絮防治。
市水務局:負責保障楊柳飛絮防治用水、應急用水,做好自管綠地內楊柳飛絮防治。
市衛生健康委:做好敏感人群醫療知識宣傳普及。
市園林綠化局:負責統籌協調全市楊柳飛絮防治工作,制定各類防治技術規範,做好防治技術指導,會同市相關部門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
市氣象局:提供楊柳飛絮期間相關氣象數據,會同市園林綠化局及時發布預測預報。
防「絮」於未飄,今年市園林部門與氣象部門攜手,首次向市民推出「絮情」預報服務。
從目前的觀測結果來看,今年楊柳飛絮高發期預計將有三次。
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的飛絮期一般從4月上旬開始,到5月中旬結束,持續40至50天,飛絮量較大的高峰期只有20天左右。市園林綠化局今年在楊柳雌株分布較密的地區建立了人工監測點50處,遠程視頻監測點50處,對飄絮情況全程監控。
市氣象局通過氣象數據,每天組織園林專家研判,兩局首次聯合發布了楊柳飛絮預測預報信息。
根據預測,今年楊柳飛絮高發期預計將有三次,現在的飛絮樹種是毛白楊,目前已進入尾聲。由歐美楊、垂柳等帶來的第二次高峰期將出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三次高峰在5月中旬,飄絮樹種是歐美楊,主要發生在部分山區,對城區影響較小。
楊柳飛絮的「絮情」預報,市民可關注「氣象北京」微信公眾號查詢。
一旦楊柳絮「起飛」,噴灑樹冠和地面是「降絮」效果最直接的做法。
園林與環衛部門聯手,結合「絮情」的預測預報,綜合利用「噴水、溼化、清掃」等安全有效應急措施,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確保將飛絮影響降到最低。
按照今年的方案部署,居民區、學校、醫院、重點單位、集中辦公區、主要商業街區等重點區域每日10時至16時飛絮尖峰時段安排專人利用灑水車、霧炮車等對硬化地面進行溼化,配合清掃,見絮即溼、見絮即掃。
主要道路每日10時至16時飛絮尖峰時段利用灑水車等加大溼化力度,增加清掃作業班次。行道樹、片林利用高壓噴水車、霧炮車等衝刷樹冠、衝掉花序、溼化地面,配合清掃。公園、公共綠地綜合利用微噴、人工噴灑等方式進行溼化。高速路收費站、胡同等易堆積飛絮的區域,要及時溼化和清掃。水面飄落飛絮結合清汙進行清理。
為了讓飛絮治理工作「指哪兒打哪兒」,市園林綠化局還製作開發了「北京飛絮防治APP」,方便全市各區和有林單位開展楊柳雌株的精準定位。目前楊柳雌株信息採集工作已經啟動,助力飛絮治理事半功倍。
對於園林部門來說,要打贏楊柳飛絮防治攻堅戰,「最根本的措施是優化樹種結構,營造高質量喬灌草複合林層,提高生物多樣性,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處長姜英淑表示。
她介紹,園林部門已將楊柳飛絮長期綜合防治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各項防治任務將落實到年度、落實到區域、落實到地塊。
為做好楊柳雌株源頭管控,北京的園林綠化工程嚴禁使用楊柳雌株,確需使用楊柳樹,選擇優良楊柳雄株,堵住飛絮源頭。另外逐步撫育疏伐和改造更新老弱病殘楊柳雌株和片林雌株,替換為楊柳雄株或其他優良鄉土樹種。機械作業不便的胡同、院落等重點區域,可採取科學手段抑制花芽分化,減少花序數量。結合冬春季養護修剪,對病蟲枝、交叉枝和過密枝條進行適度修剪。
此外,在不影響景觀前提下,河道兩側、公園等區域內長勢良好的柳樹雌株可高位嫁接為優良雄株。加快裸露地生態治理,增加植物表面對飛絮的吸附阻滯,減少二次飛絮。
按照本市的飛絮治理目標:到2025年,楊柳飛絮總量顯著減少,飛絮密集時間顯著縮短,重點防治區域實現精準化防治,樹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楊柳飛絮問題可以說是北京園林綠化建設的「成長的煩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缺林少綠的北京並沒有飛絮的困擾,但是卻面臨著風沙的威脅,用最短的時間讓北京「綠起來」成為最迫切的現實。楊樹、柳樹憑藉著適合北京土壤氣候、易於繁殖成活、生長速度快、養護成本低等優勢,成為拯救北京自然環境的功臣,也奠定了如今北京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介紹,與其他落葉喬木相比,楊樹長得特別快,五六年就能成林,最高能長到30多米,遮陰效果好,如果沒有楊樹,北京的「綠色天際線」將會下降10米。如果沒有柳樹,北京的綠色會少一個月。另一方面,楊樹、柳樹也是北京鄉土樹木中名副其實的「王者」。金無足赤,市民看到的飛絮其實是楊柳雌株的種子和衍生物,它們為了傳播繁衍下一代,每逢春天,就「派出」這些絮狀物,攜帶著種子,以風為媒,漫天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