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木文化協會有幸採訪到治木木作創始人何海文先生,聽他與木的故事。
記者:您從事木材行業已經三十多年,當初是怎麼入行的?出於喜好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何海文:我1986年從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加工專業畢業後,就被分配到浙江湖州市人造板廠,先後調到浙江省木材公司湖州供應站、湖州木材公司以及香港和生行國際貿易公司,我一直都從事木材相關工作,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木材人。
後來準備創業時,我認為憑多年在木材行業的工作經驗和人脈積累,能夠在家居木製品領域成就一番事業!於是說幹就幹,就有了歐林如海地板。
記者:您從事木業多年,工作讓您一直與木材打交道,請分享一下您是怎麼看待職業工作的?
何海文:職業是人應該做的事,愛好是人喜歡做的事。而我其實是把職業發展成了我的愛好,這是一個經過學習的經歷、工作的經驗、職業的生涯、多年的歷練,潛移默化走向熱愛的過程,我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到今天,我未來職業生涯有限,所以我更加不會離開這個行業:不僅因為這裡有我的人脈、專業、團隊,而且從事家居木業本身就令我快樂滿足。
記者:在浙江省,歐林如海地板可以說是一個老品牌了,您為什麼決定二次創業,創立了治木木作這個整體木作新領域的全新品牌?
何海文:現在,客戶的需求在變化,市場的環境在發展。整體木作是一個客戶需要、環境呼喚的朝陽領域,特別是整木高定的平臺品牌,目前依然基本空白,我希望以我的經驗和治木科技公司的實力,填補這個空位。
歐林如海地板經營二十年,以高性價比獲得了客戶的好評和認可,積累了一定口碑,特別在浙江市場比較成熟。
治木木作作為一個整體木作高級定製品牌,需要以全新的品牌為高端客戶滿足其生活方式、美學空間和個性需求。
記者:您覺得,木作為一種家居建材,它和其他材質比有什麼不可替代的意義呢?
何海文:和玻璃、水泥、鋼筋還有其他的建材比,木和人的聯繫更加緊密。
一來,木是與人接觸是最早的一批材料。從鑽木取火開始,人和木結下不解之緣,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共存,人對木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厚的底蘊。
二來,木剛柔相濟,可以調節建築的整體氛圍。它既有本身的硬度,又有轉釋出來的柔性,既可用於調節室內溫溼又可用於戶外裝飾,應用非常廣泛。
三來,木有生命的質感,木材會呼吸,所以冬暖夏涼,它保留了生命的特質,所以給人以溫暖舒適的聯想。水泥粗糙、玻璃冷硬、金屬銳利,它們都是無機質,只有木與眾不同。
記者:現在家居行業的技術發展速度迅猛,很多新工藝被不斷開發出來,您怎麼看待近幾年新研發或流行起來的家居木材工藝的?
何海文:同樣的木材,在不同廠家、不同專家手裡,產生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木材的應用有高技術含量。行家會根據木材的花紋、顏色、穩定性、比重、耐磨性乃至不同樹種的特性,讓它發揮它自身的最大價值。
第二,木材和其他材料的搭配有高技術含量。木材如果能和玻璃、皮革、五金等等組合更吻合、搭配更合理,也能更美、更好用。比如現在流行的巖板櫥櫃、衣櫃皮面等。
從自身的利用到和其它材料的搭配,這都需要家居設計師和木材的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但技術的應用和提升肯定是家居木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力,意義重大,必不可少。
記者:近年來興起了很多木作工坊,您的治木木作如何定位,和其他木作工坊的區別在哪裡。木作離不開木文化,你如何理解木作文化?
何海文:治木木作是一個專注固裝木製品的高級定製優選平臺,定位「知木更知心」!
通過獨創雙重測評體系和系統設計為新貴客戶提供護牆、木門、衣櫃、櫥櫃、樓梯和地板全品類高定產品。
木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現匠人匠心、千年古技;木作不單有使用價值,還能賦予人們在生活方面的精神內涵!
記者:作為木材人,對木作企業負責人使用木材有什麼想法,今後會怎麼去做?
何海文:作為木材人,首先要綜合利用,惜木如金,讓每一塊木料發揮它的價值;同時更要有森林保護意識,儘量少用原木,利用科技手段,多用生態木材。
記者:治木木作在產業引導消費方面做了哪些,如何入手?
何海文:治木木作獨創雙重測評體系,尊重客戶的生活方式,了解客戶的功能要求,通過門牆系統、收納系統和地材系統提供知心木作產品方案。同時呼籲木作行業的廠家、商家、設計師和安裝技師,共同努力為客戶提供好木生活,傳播好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