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軍事禁區的外國政要
他們參觀二炮、北海艦隊,登上航母,甚至還想看西山地下指揮所
□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凌雲 毛予菲
2014年4月7日,一頭白髮的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穿著深藍色西裝,土黃色西褲,紫色細條紋襯衫,沒有戴領帶,走下了標有「美利堅合眾國」字樣的專機舷梯。哈格爾這身行頭,是美國政商界標準的「商務休閒」服裝。這位文職官員身份的美國三軍「大管家」,似乎有意讓自己的首次中國之行以一個輕鬆點的調子開頭。
在青島,哈格爾登上了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親眼目睹了中國防衛力量的增長。而就在此前的兩個多月,他接到美國11位國會議員聯名來信,強調航母對美國國家戰略的重要性,要求美國保持11艘核航母編隊。當時,因為經費緊張,美國正考慮裁掉1艘航母。種種複雜情勢,讓哈格爾在遼寧艦上逛得並不很輕鬆。
第一個登上中國航母的外國人
參觀遼寧艦的哈格爾,是第一位登上中國航母的美國防長,也是第一個登上中國航母的外國人。這個「面子」不小。事實上,參觀航母有著重要的政治含義。美方稱,哈格爾訪華之際提出參觀遼寧艦的要求,並得到中方同意,此舉體現出中方加強交流與增進互信的誠意。
哈格爾在遼寧艦上總共待了約兩個小時。首先是由遼寧艦艦長兼航母戰鬥群指揮官張崢介紹航母的簡要情況、性能以及任務安排,大約30分鐘。隨後,哈格爾等人參觀了艦上的醫療設施、控制飛行的飛行控制室,飛行員房間駕駛室所在的艦橋。他們還到飛行甲板上走了走,看了飛機起飛和直升機回收站、阻攔索等設施,聽取了飛機引導員如何引導飛機,在飛行甲板上著艦介紹的簡報。哈格爾一行參觀的區域,基本與美軍航母在各種演習和公開活動開放的區域相同。哈格爾發現,每個崗位上的水兵都很清楚自己的職責,也知道怎麼向他介紹。美國國防部新聞秘書柯比說,哈格爾「明白人民解放軍同意他登艦參觀的要求意義重大」,並對航母軍官和乘員的職業素質印象深刻。哈格爾第二天會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常萬全時說:「昨天我們訪問伊始,參觀了貴國的航母遼寧艦,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它代表我們雙方正在做努力。我們雙方要做更多的努力使兩國更加開放透明,因為當前我們兩國在全世界面臨著共同的挑戰與機遇。」
透明的另一方面,是雙方交流的坦率,不怕亮出自己的立場。此前,哈格爾在日本表示,歡迎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在南海問題上也對中國多有指責。這些都讓中方很不滿意。常萬全在與哈格爾會見記者時說,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中國「不會妥協,不會退讓,不會交易」。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與哈格爾會晤時,則直言不諱:「你在與東協防長的一些講話和在日本政界媒體的講話,態度很硬,態度很鮮明,中國人民包括我個人看了以後是不滿意的。」哈格爾表示,感謝範長龍的直言,並重申美國在涉及主權爭議問題上不持立場,他本人也沒有為日、菲撐腰打氣,而是希望各方通過合作,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
4月8日下午,哈格爾在國防大學發表演講。國防大學校長宋普選在介紹哈格爾的經歷時特意提到,他是美國歷史上首位有越戰經歷的防長。事實上,哈格爾對戰爭的殘酷深有體會。當年,他放棄記者夢參加了越戰,身體裡至今還留有殘存的彈片。哈格爾後來回憶說:「在小村莊受傷的那個晚上,我告訴自己:如果我能走出這裡,有朝一日能影響決策,我要竭盡所能避免不必要的戰爭。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誓言。」
4月9日,哈格爾參觀了總裝備部裝備學院昌平士官學校,與學員們共進午餐。哈格爾一邊嘗著宮保雞丁、西蘭花和水餃,一邊向中國士官學員講述他早年的越戰經歷,還不時開著「許多許多年前,當恐龍統治著地球,我是一名陸軍中士」這樣的玩笑,氣氛友善輕鬆。
在之後與習近平的會見中,哈格爾表示,美中關係的發展現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21世紀世界的發展,美國願與中國加強對話,增進互信,進一步推動兩國兩軍關係發展,此次訪華的目的正是希望與中國推進美中新型兩軍關係。
軍事交流,中美關係的「陰晴表」
哈格爾登上中國航母,這確實是中美兩國軍隊交流的一個重要事件。而回顧中美兩軍的交往,「防長登上航母」是連接著昨天和今天的標誌性事件。
1980年1月,時任美國防長哈羅德·布朗訪華,成為中美建交後首位訪華的美國防長。基辛格後來在他的《論中國》中稱,此行「把幾年前還不可想像的中美合作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鄧小平接見了布朗,對他說:「你的訪問本身具有重大意義,因為你是國防部長。」當時,出於與蘇聯爭霸的需要,美國卡特政府斷定中國軍力的增強「對全球平衡和美國國家利益有好處」,才有了這次訪問。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耿飈負責布朗的接待工作。當年5月,耿飈以國防部長身份和副總參謀長劉華清一起訪美。5月25日,耿飈走進五角大樓。美方工作人員不顧禁令,紛紛從窗戶探頭出來。他們沒想到,美國會為一位「共產黨國家的軍方領導人」舉行歡迎儀式。訪美期間,耿飈還登上「小鷹」號航空母艦,對航母的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留下極深印象。布朗的來訪和耿飈的回訪,標誌著中美建立軍事交流關係。
此後,歷任美國防長多次訪華,其中國之旅反映了兩國關係的陰晴變化。1983年,裡根政府首任防長溫伯格訪華,此前中美關係因美國的臺灣政策而麻煩不斷,溫伯格此行恢復了兩國的軍事交流。3年後他重訪中國,並在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成為在中國軍隊最高學府發表演講的第一個美國人。1988年裡根政府第二任防長卡路西訪華,促成了美國對華轉讓衛星技術。1989年後,政治氣候變化令中美兩軍交往停滯,直到1994年柯林頓時期的防長佩裡訪華,才恢復中斷5年的兩軍高層交往。但1995年李登輝訪美又讓中美關係降到低點,直到1998年繼任防長科恩訪華,兩軍重啟對話。但次年5月發生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遇襲事件,又讓兩國軍事關係遭重創。2000年,科恩再訪中國,尋求兩國軍事關係正常化。
小布希上臺後,拉姆斯菲爾德出任防長。他於1999年曾率領美國對外政策理事會代表團訪華,當時接待他的是後來出任中國國防部長的曹剛川。2001年,拉姆斯菲爾德籌備訪華,但當年4月美國偵察機同中國戰機相撞,他在狂怒中下令中斷美中所有軍事交流。這一耽擱就到了2005年,拉姆斯菲爾德終於展開訪華之旅,為小布希當年11月的訪華「鋪路」。此行被認為是中美關係迎來平穩發展期的明證。訪華期間,他訪問了二炮司令部,成為走進這個禁區的第一個美國高官。此前訪華的美太平洋艦隊司令法倫上將想參觀中國的海軍基地,沒得到許可。所以,中方對拉姆斯菲爾德的安排,堪稱高規格。據說,他還想看看西山地下指揮所等更為要害的部門,但遭到拒絕。他在軍事科學院發表了演講,說「中國戰略核飛彈的射程已經足以達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一些相關國家之間在缺少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可能會向中國表示他們的擔憂。」時任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回應說,美國無需為中國的國防建設感到擔憂。
2007年11月,小布希政府的第二位防長蓋茨來訪。中美雙方同意建立兩國防長的直通電話。此後,他擬於2010年6月再次訪華,但因為美國執意向臺灣出售大批武器,中方告訴蓋茨訪華「時機有所不便」。直到2011年1月,蓋茨再度訪華進行「破冰之旅」。就在他來中國時,中國進行了下一代隱形戰機殲—20的試飛。後來在回憶錄中,蓋茨表示這讓他感到「極大的侮辱」。他不相信中國領導人所說的「這是預定的科學測試」,認定這是中國軍方領導人給他的「見面禮」。不過,此前的2009年10月至11月中國軍方官員訪美之際,美方允許中國官員參觀統轄核武器運用的美軍戰略司令部,禮尚往來,蓋茨也獲準參觀了二炮司令部。
中國似乎越來越樂意在歡迎美國防長時,也展示自己的「肌肉」。2012年9月,帕內塔訪華,參觀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並發表演講,與學員共進午餐。他帶了一個15人的隨行記者團,參觀期間的演講等活動全部向記者開放,美國國防部網站第一時間就刊登了美方拍攝的照片。他還前往北海艦隊參訪,成為首位訪問北海艦隊總部的美國防長,被視為中美提升更緊密軍事關係以及相互展示軍事透明度的標誌性時刻。他在北海艦隊司令部聽取了情況介紹,參觀了海軍新型護衛艦和潛艇。帕內塔表示,中方的安排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哪兒都感興趣
中國軍隊向美國防長開放,展示了中國的自信。而這種開放並不只是針對美國。中國有數十個正式對外開放的軍隊單位,向世界展示解放軍的現代風採。
軍隊院校是外國高官最感興趣的地方之一。他們在此了解中國軍隊,交流軍事思想。國防大學的教室中,常有外軍將軍學員落座。在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有數批韓國派遣的軍官學習中文。塞爾維亞國防部長蘇塔諾維奇曾參觀過中國特種部隊軍官培訓學校。石家莊市翠屏山下的石家莊陸軍學院,完備的教學設施曾讓來訪的法國軍隊院校代表團團長古比爾少將驚嘆不已。美國軍訓代表團團長布拉舍爾斯準將也曾向學院提出進行軍事學術交流的要求,他關注的課題是當年裝備落後的解放軍如何在東北戰場擊敗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
中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也是外國高官很想了解的「秘密」。全軍最大的水田農場柏各莊,曾經招待過古巴軍事後勤代表團。客人們品嘗了農場的五穀雜糧,讚嘆不已。某軍用油料倉庫地處深山,人煙稀少,德國油料專家卻饒有興趣地觀摩了油庫的現代化設施。長城腳下解放軍最大的軍犬訓練基地,來自德國、英國、日本等國的軍犬都集合在這裡。基地負責人說,中國軍犬事業的發展需要「洋為中用」,把世界名犬都引進來。
當然,解放軍現役部隊是海外最想了解的,對他們來說也是最「神秘」的。駐天津某步兵師是解放軍最早開放的部隊。日本、古巴、巴西、匈牙利四國軍事代表團曾觀看這個師的軍事表演,日本一家電視臺還拍攝了紀錄片。一位日本華僑看了節目激動地投書中國駐日使館,稱「祖國有這麼好的軍隊,戰士有這麼高的武藝,一定會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位於南京紫金山東麓的南京軍區第179旅,1971年起對外開放,已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事和民間代表團,為外賓進行數百場軍事表演,被譽為中國陸軍的窗口。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詹姆斯·康威上將曾到訪南海艦隊,應邀登上中國新建的「武漢」號飛彈驅逐艦,參觀了艦艇指揮作戰室、駕駛室和艦載武器等核心部位,聽取了艦艇性能的介紹。
2008年2月,時任日本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上將率團訪華,訪問了北京軍區某炮兵旅。檢閱儀仗隊後,齋藤隆稱讚中國士兵士氣高昂。參觀連隊生活設施時,他看到許多健身娛樂器材,不由得嘖嘖稱讚說:「這個部隊的官兵不用出營門,就可以享受到和外面一樣的娛樂。」他還和中方軍官打起桌球。
2011年7月,韓國國防部長金寬鎮訪問中國。中方安排他參觀北京郊區的解放軍第3警衛師,進行了迫擊炮射擊及反恐訓練等課目演示。這個師在韓戰時的番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70師,曾參加江原道洪川郡五聖山戰役和金剛山戰役,與金寬鎮曾服役過的韓國第2集團軍交手多次。金寬鎮感慨地說:「過去是敵軍,如今是朋友了,這很讓人感慨。」中方還向其開放了北京以南200多公裡的中國空軍滄州試飛訓練基地,展示了空軍現役最新型國產戰鬥機殲—10。一年後,金寬鎮還致信時任中國國防部長的梁光烈,就中國士兵向一名韓國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一事表示感謝,並堅信韓中關係將取得蓬勃發展。
2013年3月,奧地利、美國、匈牙利等67個國家的84名駐華武官應邀到空軍航空兵某師和首都空防指揮中心參觀,零距離接觸殲—10戰機和空軍作戰指揮機構,並觀看八一飛行表演隊6架殲—10表演機的表演。
「走進來」與「走出去」
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這些軍事交流反映了中國軍營在對外開放中的一些變化。首先,走進中國軍營的外國官員正在增多,級別也越來越高。以前,我國軍事交流的對象多是關係友好國家,現在範圍更廣了,大國小國都有;來的也不都是軍方的將領,還有一些國家元首等。其次,開放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改變。以前是我們開放什麼,他們就參觀什麼;現在他們可以提出申請,我們酌情開放。參觀的軍事武器也從一般性能的大炮、坦克發展到一些敏感的新式武器。比如這次哈格爾訪華,我們頭一回拿出航母來接待外賓,這一類軍事裝備是國家機密了。
當然,這種變化有一定的必然性。韓旭東說,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展開各種形式的軍事交流、訪問和研討。這是一個大趨勢,中國軍事發展也順應了這股潮流。另外,這也是我國軍事實力提高的表現。隨著中國軍力的增強,我們有信心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風採。這是內外合力,共同影響的結果。
隨著外國政要「走進來」,中國軍隊也正在「走出去」。這種良性的交流和互動對我國外交關係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韓旭東說,軍事交流增加了軍隊的透明度,增強了彼此的信任,可以減少摩擦和戰爭,是建立安全、平等、互信新型大國軍事關係的有力手段。這次哈格爾登上中國航母,就被多家外媒積極報導和解讀,其影響力已不再局限於軍事範疇。軍事關係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交流已經上升到國家外交的高度。由於中美軍事關係嚴重滯後於兩國的總體關係,哈格爾走進中國艦隊,被媒體解讀為補齊這塊「短板」。中美軍事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並非「無解」。通過交流對話合作,可以逐步積累互信,從而讓兩軍關係成為兩國總體關係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