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交部門(使領館)微博影響力
註:數據來源新浪微博;影響力統計各項權重比為:0.3,0.3,0.2,0.2.
表:各國政要微博影響力
表:境外媒體(含駐外)微博影響力
一、各國政要微博觀察
2011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用社交網站與網友互動,已經成為國際上各國領導人樹立形象、拉近與民眾距離的重要途徑。美國總統歐巴馬、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德國總理默克爾、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等62位政要都擁有自己的推特帳號。現在,從範龍佩、拉加德到舊金山華裔市長李孟賢,越來越多外國政要變身中國「圍脖控」,在微博、騰訊開設微博。他們都織了哪些有趣的「圍脖」?誰又在替他們打理微博?
國際政要公務繁忙,他們難道也會自己寫微博嗎?網友質疑拉加德是否親自操刀自己的微博,該網站工作人員介紹,拉加德的帳號由其自己的工作團隊打理,她的微博會有許多獨家的內容發布。
該網站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國際政要基本上都會自主選擇自己的微博運作團隊。他們的微博更新主要通過個人、助手、新聞官、同步其「推特」部分內容等諸多形式。比如,範龍佩訪華期間,就是由其新聞官幫他上傳照片,並根據其口述,將他的觀點和最新動態發布在微博上。
有專家指出,拉加德等海外政要來中國開微博凸顯了中國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地位。隨著綜合實力的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外國政要開中國微博也體現出中國國際地位上升的速度比人們預期得更快。
此外,網際網路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網絡具有無限發展前景,這些國外領導人深諳此理。歐巴馬當年競選總統時,是全世界第一位最大限度利用社交網站的候選人,而且這種策略為他帶來相當大的甜頭。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國際政要來華開微博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目前,眾多國際組織領導人在華開設微博,中國作為這些國際組織的成員國,不會「閉門謝客」。 據美國《僑報》報導,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美國政要變身中國「微博控」。5月10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州長戴夫?海涅曼、美國奧馬哈市市長吉姆?薩特爾相繼在中國最大的微博平臺——新浪微博上開通自己的微博,並於11日通過新浪微博認證。
據新浪微博統計數據顯示,迄今為止,已有14名美國政要開通新浪微博。其中,最早意識到微博影響力的美國政要是美國首位華裔市長黃錦波,他於2009年8月31日開通新浪微博,迄今已有20321名粉絲。
此外,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尼爾?布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愛荷華州農業部部長比爾?諾西、參議員候選人WilliamTong、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美國國務院翻譯陳一川等美國政要均開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尼爾?布希的人氣最旺,迄今已擁有11.8萬餘名粉絲。
自去年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歐盟輪值主席範龍佩、舊金山亞裔市長李孟賢、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國際政要紛紛入駐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成為國際政要與民眾交流的重要平臺。他們主要看中的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參與選舉的政要則通過微博爭取華人群體的支持。
三位英國倫敦市長候選人在微博上用中文互秀政綱攻擊政敵,一位澳大利亞前總理在微博上為網友解釋神秘的「有關部門」。4月12日上午,現任倫敦市長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開通新浪微博,為即將到來的市長選舉拉票。截至25日短短13天,詹森的微博有了近10萬「粉絲」,對比其早已進駐的其他社交網站的成績:twitter,27萬追隨者,Facebook,超13萬粉絲。可見,詹森的戰績已是不錯。
另外,4月18日開通微博至今,陸克文已有14萬多粉絲,且還熱心幫忙解決在澳洲的6名中國留學生遇襲事件。「我昨天跟有關周政府的警察局的局長聯絡,也跟有關部門表達我的擔心。」這條微博贏得網友的一致叫好,轉發數有3000多,也有人「吐槽」:陸克文啥時候也學會「有關部門」這種「有中國特色的」說法了。
香港有媒體稱,在內地,傳播消息的最佳方法是微博。
國內有媒體報導臺灣政要搶灘大陸微博。邱毅、李敖、新黨……臺灣政治人物、黨派相繼來大陸開微博,把微博當成另一個政治戰場。而普通的臺灣政論型微博,則比那些名人更早搶灘登陸,他們的所愛所恨在微博裡融成獨特的臺灣政治風景線。
對內地網民而言,通過臺灣政要的微博,他們看到刀光劍影卻又明刀明槍,敵我分明卻又討價還價。兩岸從高層互訪、「三通」等宏大議題到民間交往,逐漸深入且日益細緻入微。政治還在造船,民間已過海峽。
新型社交網絡工具解決了網友與偶像的即時互動問題,臺灣名人登陸微博亦給大陸網友帶來了臺灣政治百態,以及他們看待大陸社會的不同思維,兩岸民間交流方式和地位迅速躍升。
南京「3·19」保護梧桐樹事件,邱毅在微博中表明他上北京時,將向中央高層反映此事,並敦促國民黨過問此事,此事經臺灣媒體報導後進一步擴大影響。不久,邱毅直接收到南京市政府回復。那幾天邱毅的微博火得一塌糊塗,轉發動輒四五千,粉絲日日暴漲。
二、駐華使館微博觀察
不久前,新浪的「V認證」微博隊伍中,又悄悄地多了一個「想像澳大利亞」,在博主名下則有一行小字——「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的官方微博」。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新聞文化參贊陳紫霞表示,與傳統的方法相比,基於網際網路的通信,如微博有很多優點。
不僅是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德國等國駐華使館紛紛登錄微博,利用網絡拉近與普通中國人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個試驗項目,它的結果肯定會對我們如何進行電子外交(e-diplomacy)有所影響。」陳紫霞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2009年訪問澳大利亞期間,兩國同意於2010年至2011年在中國舉辦「澳大利亞文化年」,2011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亞舉辦「中國文化年」。為推廣名為「想像澳大利亞」的文化年活動,經過反覆考量,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看中了新浪微博的覆蓋能力。
被不少使館圈內人士認為做得最專業的英國大使館文化處的微博,則早在2009年就率先開通。「我們早在2009年10月,新浪微博的內測時期就開通了官方帳號,是最早進駐新浪微博的機構之一。」
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網絡推廣官員高嵩表示,他們「入鄉隨俗」地採用了適合這些平臺的語言風格,這比以往通過新聞稿所傳達的信息更親切,更易被網友接受。「微博直播也是我們經常採用的溝通方式,去年11月英國卡梅倫首相訪華期間,我們的微博直播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德國駐華使館於2009年秋天開始開博客。博客內容與德國人一樣一絲不苟。德國大使館官方博客首先是向對德國有興趣的中國人普及關於德國生活、工作、文化等方面的消息。其次是介紹中德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以及德國大使館的新聞。在德國時裝周、食品安全以及外交官對於自己在北京的個人經歷講述方面,都得到了很多網民的回帖。 美國的立體E外交
相較起來,美國駐華使館的「互動」內容就不僅僅限於回帖和有獎競猜,他們更進一步請中國的博主來同華盛頓政客互動。美國總統歐巴馬本人就是一個十分熱衷網絡的人,在歐巴馬上臺後,白宮網站華麗轉身,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互動性功能。
實際上,網絡公關一直是歐巴馬喜歡的交流方式,在他發表國情諮文後,不少白宮高級官員也效仿其行為,在白宮網站上對公眾留言進行回復。因而在運用網絡方面,美國駐華使館博客、微博等多媒體面面俱到,他們在新浪、豆瓣上分別開博,籤證部分則分設河南、陝西、山東等小組,微博也在新浪上開通。不僅如此,每逢有中美間的重大活動,美國駐華使館還會配合著搞一些民間活動,其中受邀者就包括中國的博主。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美國駐華使館就邀請在北京的博主,搞了兩場活動。其中一場是由負責戰略交流的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本?羅德和負責亞洲事務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主任傑夫?貝德通,通過視頻與一群中國北京的博主進行網絡互動和聊天,這些博主是在中國網絡中關心國際關係的一群博客寫手。
美國駐華使館在微博上稱,這是「歐巴馬政府建立了一座橫跨太平洋的高科技橋梁」。來自於中國民間的問題,其犀利程度讓美國國務院的老牌官僚也措手不及。「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國,基於網絡的通信已成為信息傳播極其重要的途徑。」
英國使館工作人員認為,「我們選擇在中國首次推出微博項目的原因在於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網際網路用戶,而且同其他國家比起來,中國擁抱新科技方面速度非常迅速,而中國的網民們,不僅非常精通技術,而且還樂於響應。」
「我們相信在中國大量網民的支持下,這會非常成功的。」「中國有超過4.5億網際網路用戶,是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使用社群,這是德國大使館在新聞信息和活動方面,為什麼已經在網絡上投入相當長時間和精力的原因。」
三、外媒在華開設微博觀察
在很多駐華外媒記者們看來,過去兩年微博這種社交工具在中國快速傳播,加快了信息流動的速度,並推動了中國尚不成熟的公民社會的發展。英國《金融時報》的駐京記者布蘭達投入了很多時間關注中國微博對政治、科技、社會的影響。讓布蘭達印象最深刻的是「微博打拐」,「一場網際網路打拐活動牽動了整個中國的神經——人們通過網絡,追蹤被迫成為乞丐的被拐賣兒童,幫助他們回家。微博太給力了!」
本報告主要媒體抽樣來源:
中國:人民日報、人民網、環球時報、新華社、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日報、國際在線;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美聯社;CNN;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金融時報》、路透社、《泰晤士報》;法國:《費加羅報》、《世界報》、《歐洲時報》;德國:德國之聲、《明鏡周刊》、《法蘭克福匯報》;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朝日新聞》、共同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