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雞歷來被作為吉祥動物,被人稱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這對雞的評價可謂是高。
雞在中國文明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人們如何來計算時間呢?雞鳴的作用就顯現出來,清晨的雞鳴代表新的一天開始。
民間對雞鳴相當推崇,甚至運用在軍事中。戰國時期著名的函谷關,關門開啟的時候就以雞鳴為準。孟嘗君逃難到函谷關,後有追兵,天未亮,關未開,門客中有雞鳴狗盜之輩,模仿雞鳴,函谷關守將便將關門打開,可見當時學習雞鳴之聲,當是口技中的重要門類。
《太平御覽》:「黃帝之時,以鳳為雞。」以時間計算起來,黃帝時期的雞應該算是最早馴化的雞,用典籍中的說法,雞則是鳳凰,那麼雞本身就並非是溫馴的禽獸,與龍、麒麟、饕餮等上古異獸相比,鳳凰不僅具有猛禽的外貌,更具有不同於其他聖獸的美貌外表,所以雞成為某種民俗中的圖騰,也就理所當然。
在神話故事中,據說在東海中曾經有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裡方圓,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這隻金雞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人間和鬼界的界限,神荼、鬱壘鎮守在前,而那些想要作惡的孤魂野鬼,若是被金雞發現,就會被吃掉。如此看來,雞的猛禽屬性更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