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不是硬指標,家長嫌麻煩
記者調查錢報家長會,部分爸媽覺得參加社區活動有很多不便之處。
比如寒假時間短,不少孩子都回老家過年,無暇去社區報到。更多家長認為,社會實踐作業應該是可操作的,做起來不難才好,也要考慮孩子們的年紀。孩子太小,參加活動需要家長陪同,可社區活動大都安排在工作日,沒法配合。
楊楊媽說:「既然學校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參加社會實踐,也不是非要到社區去參加活動。家長如果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完全可以幫孩子想點子,另外安排時間。我每個假期都會想點事給兒子做,今年是寫『福』字送人。」
另外,現在青少年普遍存在社交障礙,就算沒有參加各種「班」,也寧願「宅」在家裡上網、打遊戲,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的不多。不少家長順著孩子的心願,加上自身不重視,認為社會實踐不是「硬性指標」,能應付過去就行。
比起千篇一律的章,拍張照片怎麼樣
杭州金都天長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鄭文裕說,組織學生假期參加社區活動,是少先隊大隊部的傳統作業,針對小學三年級及以上學生,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假期別「宅」家裡。
鄭文裕說:「社會實踐不像書面作業,做沒做一目了然。為了督促孩子,學校想出了『蓋章』這麼個辦法。」
但這些年操作下來,許多校長和老師也發現了實際情況確實有點不盡如人意,導致作業流於形式。「所以,一些學生因為回老家等客觀原因沒『敲章』,我們也不會責怪他們。」
鄭文裕說,「我認為,社會實踐應該更重視過程,讓孩子去做,而不是蓋個章了事。至於做什麼,家長可以幫孩子想想,不一定局限於社區活動。比如,我們學校曾經有個學生,寒假回老家,幫爺爺賣了500斤玉米,被當作範例表揚。」
在孩子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假如能有一些記錄就更好了。鄭文裕的建議是,拍張照片,這將是一份美麗的回憶,比一顆千篇一律的章,有意思多了。(記者 沈蒙和)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