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諺語說:「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思是不要以貌取人。但誰又能證明有趣的靈魂與美麗的外表是矛盾的呢?
在「眼球經濟」越來越重要的今天,不可否認一份好的書籍封面設計能夠讓更多的人來認識一本好書。但在做書籍封面設計時,特別需要注意平衡的把控,一份好的書籍封面設計既要展現出書籍的內容,也要留出讓讀者好奇的餘地;同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材質引入到了書籍封面設計當中,吸引更多的讀者們重回紙本閱讀的懷抱。
近日,《紐約時報》書評負責人就選出了12本他心目中的今年最佳書籍封面設計。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書做對了什麼,為什麼能夠殺入這張名單。
01
《你不會被遺忘》
You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作者:Mary South
設計師:Alex Merto
刺繡師:Alex Stikeleather
鴿灰色的底色配上了刺繡字與emoji符號,同時傳遞出了理性與感性的感覺,不難想像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是包含了對於理智與情感的雙重討論。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本書探討了科技是如何既能從內部瓦解我們的關係,又能提供讓我們建立真正聯繫的機會。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人們試圖利用科技來逃避無法控制的冷漠、複雜或絕望情緒,但卻暴露了最具缺陷的人性自我,繡在封面上的emoji不就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了這三個主題嗎?而選用emoji來表達也是高招,畢竟,要說使用人數最多的現代通用文字,emoji肯定有一席之地。
02
《孫子兵法》
The Art of War
作者:孫子
設計師:Jaya Miceli
雖然我並不意外美國現在對於中國文化的狂熱,但Jaya Miceli的這件作品依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多種方式解讀這款封面的設計——是龍的鱗片?是戰士的鎧甲?還是什麼別的。但總算,這次美國設計師對於中國文化的詮釋算是走出旗袍、燈籠與中國結的陳詞濫調了。
也許是因為Jaya Miceli出色地將女性的柔美融合進了書籍封面設計當中,將書名的邊角適當地隱藏在花紋當中,塑造出了文字從花紋滲透出來的質感,暗地透露出這本書的智慧是通過千錘百鍊而來。
03
《紅色藥丸》
Red Pill
作者:Hari Kunzru
設計師:John Gall
在卡斯帕·大衛·弗裡德裡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名畫《霧海上的旅人》(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1818年)上動了手腳,加上一個漸變色的幾何體,《紅色藥丸》這本書的確很吸睛。
不由得想起那個從《黑客帝國》(The Matrix)裡提到的「藥丸理論」(讓人在揭示一般日常生活中會令人感到不安的知識和殘酷現實的「紅色藥丸」與保持愚昧並繼續過著平凡的生活的「藍色藥丸」之間做出選擇),但這本書似乎不是一本科幻小說,而更像是一本懸疑小說,內容還有關聯納粹的情節,封面中引用弗裡德裡希的畫似乎也在暗示這一點。畢竟,二戰時期,希特勒曾使用弗裡德裡希的《凝月》作為納粹宣傳畫,導致他在二戰後的幾十年都不被藝術界所重視。
04
《愛》
Love
作者:Roddy Doyle
設計師:Sarahmay Wilkinson
有什麼能比一杯黑啤酒更能表達愛呢?(誤)
誠如這本書封所凸顯的那樣,這本書是關於兩個愛爾蘭人之間的故事(關於愛爾蘭人,愛喝酒與土豆可能是最常用的兩個梗了)。在一個平常的夏日傍晚,喬和戴維在餐館裡重逢。他們一個想要分享苦澀的秘密,另一個想要說一件悲傷的事。作為年輕時的酒友,他們的生活看上去似乎走上了相似的道路,但卻早已發生質的改變。
在這一晚的時間裡,這兩個朋友試圖調和他們對過去的看法,《愛》為我們展現了愛在我們生活中的多種形式,既有趣又感人。而這杯苦澀卻芬芳的愛爾蘭黑啤酒,就是對於這本書內容的最好詮釋。
05
《皮尤》
Pew
作者:Catherine Lacey
設計師:Thomas Colligan
「在美國南部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上,信徒們來到教堂做禮拜,卻發現一個人在長凳上睡著了。這個人沒有性別,種族不詳,並且拒絕說話。有一個家庭把這個奇怪的客人帶了進來,並給他起名叫皮尤。」 亞馬遜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在任何一個值得閱讀的故事裡,突然出現的外來者往往並不會帶來好消息。
事實也正是如此,皮尤的出現像撕開了這個小鎮秘密。就像封面上斑駁的紫色的圖案一樣,秘密洩露出了冰山一角,但總有更多的會在日後呈現。
06
《東京上野站》
Tokyo Ueno Station
作者:柳美裡(Yu Miri)
設計師:Lauren Peters-Collaer
為了呼應小說場景,柳美裡的《東京上野站》封面設計帶有濃鬱的日本風格——但不是寡淡的那種。強烈的對比色,日式家族徽章的意象,還有枯黃的銀杏葉與角落的帳篷,乍一看確實有點讓人摸不清頭腦,但如果你知道這本書是關於生活在上野公園流浪漢的故事,似乎每個意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雖然採用了對比強烈的顏色,但極度平面化的視覺設計也讓人感受到了書中略顯壓抑的氣氛。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反差,才能讓讀者能夠對書中的內容有著更深的體會。
07
《我不是女人嗎?》
Ain’t I a Woman
作者:索傑納·特魯斯(Sojourner Truth)
設計師:David Pearson
特別喜歡這種略帶一點「挑釁」氣質的圖書封面設計,開門就是一句「我耕,我收,我剝,我切,我除,有任何男人做得能比這多?」
作為企鵝出版社「偉大的思想」(Great Ideas)叢書中的一本,《我不是女人嗎?》是索傑納·特魯斯的名言錄,其中還記載了她在1851年俄亥俄州阿克倫婦女權利大會上的著名演講。她曾是一名奴隸,但她也是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演說家之一,她終其一生都在為黑人婦女的平等權利而奮鬥。
黑色、薄荷藍的凹版字配上米白色的底色,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顯得溫柔而強大。而封面上的那句精選出來的發問,放到今時今日,依然擲地有聲。
08
《粗俗》
Indelicacy
作者:Amina Cain
設計師:June Park
用藍色的漸變底色配上鮮紅的花紋,反覆疊加的金絲雀、蠟燭、平底芭蕾舞鞋以及書頁,似乎從《粗俗》的封面就能猜出,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會與歷史和女性相關。
也的確如此,這本書是關於說一名藝術博物館清潔工搖身一變成為有僕人的家族貴婦的生活細節,但這只是前半段故事內容,要不然這本書應該歸類到童書而非小說。她隨後厭倦了這樣的生活,哪怕是可以用贊助人的身份回到以前工作的藝術博物館,都無法改變她想要離開的心意。
現在,我想你也應該明白為什麼封面上的金絲雀展翅欲飛,而蠟燭卻早已熄滅了吧?
09
《說話的動物》
Talking Animals
作者:Na Kim
設計師:Daniel Gebhart de Koekkoek
其實不應該翻譯成《說話的動物》,而是《羊駝阿方索》。這本書裡說了一個近乎荒謬的故事,「在紐約,狐猴們釀造咖啡。鳥兒們成為了酒保。華爾街上都是熊(恐怕天天都是熊市),而一匹億萬富翁賽馬則當上了市長。某些市民們海洋生物充滿了恐懼和厭惡,甚至說要建一堵牆把它們擋在外面……」光看介紹就知道這本書說了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諷刺故事。
再看封面,一匹羊駝站在房子中央,仿佛它才是屋主。設計師Daniel Gebhart de Koekkoek同樣用一種諷刺與玩笑的心態製作了這個封面。如果你愛看《馬男波傑克》,這本書可能會是你在劇荒時的十全大補丸。
10
《米迦勒·寇哈斯》
Michael Kohlhaas
作者:海因裡希·馮·克萊斯特
設計師:Paul Sahre
雖然海因裡希·馮·克萊斯特所著的《米迦勒·寇哈斯》並非首次出版,但Paul Sahre的設計卻給他帶來了一絲現代主義的玩味。
可能是紅綠色的交替與漸變反覆出現,也可能是因為使用了變形的哥特字體,這本書的封面似乎在現代與古典之間徘徊,賦予了讀者重新審視這本經典讀物的角度。
11
《真愛》
True Love
作者:Sarah Gerard
設計師:Joanne O'Neill
溫情的名字之下,往往藏著一個殘酷的故事。就像糖果色的書籍封面之下,往往也有略顯苦澀的故事。有時候,書籍設計師喜歡給出錯誤的引導,讓讀者有出乎意料的驚喜。
就像這本書的封面所體現的那樣,紅藍色的螢光色透露出了青春的絢爛。故事也挺不錯,有點像酒心巧克力,開始是甜蜜,後來則有點嗆辣。但不管怎麼樣,這樣醒目的設計,讓這本書從一眾寡淡的書籍中跳脫出來,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12
《對美國而言很酷》
Cool for America
作者:Andrew Martin
設計師:Rodrigo Corral
這本書能入圍,有點超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設計同其它的入圍者相比顯得有點普通,畢竟這樣的風格我們已經在太多的生活方式型雜誌封面看到過。
但上面的攝影作品卻有點意思,惡搞的總統山透露出了本書調皮的內容。如果說自由女神像和帝國大廈是美國傳統商業體系的象徵,那麼總統山和國會大廈則是傳統政治體系的象徵。惡搞總統山的形象很明顯是想顛覆美國的傳統價值體現。唔,我現在倒是好奇了,這本書還能說出什麼新意來。
來個互動吧,在今年讀過的書中,你最喜歡哪一本的封面?
本文系TOPYS原創內容,
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推 閱
薦 讀
多大仇多大怨?!看看美國網友寫給2020的臨別贈言
慘澹的2020,都反映在各地的年度漢字上
我們期盼著2021到來,好讓2020年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