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叔張力的「微觀森林」

2020-12-06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7月11日消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提到苔蘚,人們常常會讀起《陋室銘》中的句子。

如詩文所言,苔蘚植物常常披著一身綠色的外衣,體形纖小,看上去毫不起眼。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苔蘚卻是城市生態的「拓荒者」,而且形態優美,細緻可愛,是自然觀察的最佳主角之一。

「苔蘚叔」張力

在這片奇妙的苔蘚「森林」裡,「苔蘚叔」張力已探尋、漫步了三十年。這位就職於深圳仙湖植物園的香港大學生態學博士,探「蘚」路線遍布全球,從熱帶雨林到近極地沼澤,再到喜馬拉雅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發現過新物種,也發現過已被宣布滅絕的苔蘚;寫過多本苔蘚植物專業及科普讀物,還在仙湖植物園建立國內第一個苔蘚植物引種苗圃。

7月16日起連續6天,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命名法規會議將在大會主會期前一周在深圳大學城召開。曾三次受邀出席國際植物學大會的他,首次作為組織者之一,為會議的組織及《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修訂相關工作忙個不停。他同時也期待著,在這場被稱為世界植物學「奧林匹克」的盛會中,能有更多人認識和欣賞苔蘚植物的「卑微之美」。

低調的「拓荒者」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這是歌詞裡對無名小草的描述,但苔蘚植物比小草更為低調。

苔蘚植物缺少維管組織(可以輸導水分和營養物質,並有一定支持功能的結構),身材比大多數維管束植物矮小,通常只有幾毫米到幾釐米高,經常被人忽視。

但在張力眼中,苔蘚卻是城市生態的「拓荒者」,是最早從水生發展到陸地的「先鋒植物」。

它們生命力極強,可以在其他植物不能生存的環境,繁衍、生長,老的部分腐爛變成土壤和養分,為其他植物的生存創造條件,將荒蕪之地和貧瘠的土壤轉化成適合維管束植物種子的萌生之地。通常在一些廢棄的牆上,最早滋生的植物就是苔蘚。

張力說,苔蘚是變水性的植物,如果環境特別乾燥,它們就「聰明」地降低代謝水平,進入休眠狀態;只要有水分進來,轉瞬之間就能恢復正常生理機能。因而它們比其他類別的高等植物對逆境有更強的耐受性,常常是不毛之地和受幹擾後生境的「先鋒植物」。

雖然常被稱為植物王國的「小矮人」,但苔蘚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僅次於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的第二大家族,全世界約有1.8萬種。

「苔蘚還擁有許多值得品味的內在美。雖然卑微、低調,但它就在那個地方,存在並發揮作用。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作用其實很大。」張力說。

苔蘚有「陸地上的蓄水池」的美稱,每逢雨季,苔蘚能將雨水保存起來,旱季慢慢釋放,保持土地溼潤,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它們還能減少公路邊坡和河岸邊土壤的流失、降低大氣中碳和氮的含量,為小型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

全緣小金髮蘚

目前深圳已發現的苔蘚有250種,多分布在少受人為幹擾的環境,包括梧桐山、七娘山、馬巒山、梅沙尖、排牙山、楊梅坑、仙湖植物園等地。那裡雲霧繚繞,水分充沛,在裸露的石壁上,潮溼的樹林裡和水溝邊,都是苔蘚生長的樂園。在人群聚居的城市中,深圳比較常見的幾種苔蘚如地錢、溼地蘚、立碗蘚、長蒴蘚、小金髮蘚等,也常出現在我們周邊的田地、路邊、公園、社區花壇甚至盆栽的土壤表面。

「起死回生」

張力說他和苔蘚是「偶然邂逅,日久生情」。在1987年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讀研前,苔蘚並非他的興趣所在。為了有機會讀研究生,他才開始與苔蘚結緣,至今已經整整三十年。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逐漸發現了這份工作的樂趣——「最大的快樂來自發現」。

「就像打開一個個盒子,不知道盒子裡裝著什麼驚喜,每天都很期待……」對張力來說,遇到罕見的苔蘚,往往眼前一亮,接下來他就迫不及待鑽進實驗室,想找出這種苔蘚的名字。其中有兩次發現,格外令人驚喜。

那是在2012年夏,張力作為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的科考隊成員,在西藏亞東縣海拔4000米的高山灌木叢中發現了一叢小小的苔蘚,植物體僅有幾毫米長,有很漂亮的紅黃色孢子體,疏密有致地依偎在巖石上。

「當時就感覺從來沒見過」,張力很興奮,便採集了一小部分帶回仙湖植物園研究室比對標本研究,結果發現它極有可能就是已經銷聲匿跡80餘年的擬短月蘚。

擬短月蘚是僅見於中國的珍稀物種,此前全世界僅有一份標本,1916年一位奧地利植物學家採自雲南麗江。1929年,一位芬蘭苔蘚學家將其描述為一個新物種,後來再也沒有人見過它。

為了進一步確認,張力專門從美國國家標本館借來模式標本比對,經過同助手左勤博士一年多的研究,終於在2013年底確認了它的身份,證明了它就是國家正式宣布已經絕滅的苔蘚植物——擬短月蘚。

張力特別自豪,「我們的發現讓它『死而復生』了」。

澳門鳳尾蘚

和發現擬短月蘚一樣,張力發現新物種澳門鳳尾蘚,也是一個偶然。

2009年底,張力和同事在澳門九澳溼地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一種鳳尾蘚。在經過仔細觀察和對比後,張力發現,它的形態和世界上所有已知的鳳尾蘚都不一樣,斷定這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鳳尾蘚。更為特別的是,該物種在同一個居群中存在兩種無性繁殖方式:芽胞和塊根,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現象。

最終,研究成果在2011年發表出來後,這一新物種被命名為澳門鳳尾蘚。「這是唯一一個以澳門來命名的物種,目前仍然只在澳門有發現。」張力說。

常在陰暗潮溼的森林考察,也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兇險。在西藏墨脫的「螞蟥雨」就讓張力「此生難忘」。

當時他們鑽到一片原始森林進行科考,沒想到此處是螞蟥的樂園,螞蟥無處不在。張力最先還蠻緊張,想把爬到衣服上的螞蟥弄掉。後來發現螞蟥實在太多,從樹枝、草叢、地面發起進攻,防護衣全面失守,紮起來的褲腿也被攻破。在三個多小時裡,張力身上「至少爬了一百條螞蟥」。因為已經沒有辦法擺脫它們,最後都麻木了,他只好阿Q式地安慰自己,「最多就是留些傷口,吸點血吧,還可能有奇效」。

放大「卑微之美」

苔蘚個頭小,一般人輕易分不出它的種屬,常常「相見不相識」,因此它們往往被公眾乃至野外生物學家忽視。

「顯眼的美容易被注意,卑微的美少有人看得到」,和苔蘚長久相處,張力形成了一種「對卑微的審美」。

從2002年開始,張力就開始有意識地用相機記錄下苔蘚之美,起初是卡片機,後來是微單,鏡頭離苔蘚最近時只有不到一釐米。

「苔蘚就長成這樣,它們只是體型小、容易被忽略,但它們的結構其實也很美、色彩也很漂亮。」他說。

為了讓這樣的「卑微之美」被更多人看到,近幾年,張力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普上。他希望用「攝影+科普」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欣賞苔蘚的獨特和美。

2007年、2008年,張力和夥伴們與澳門民政總署合作,在澳門和深圳舉辦了三次苔蘚植物科普展覽。這是全球首次以苔蘚植物為專題的公眾展覽,展覽吸引了大批市民觀展。

「做了展覽之後才發現,其實對苔蘚感興趣的人比想像中要多」,以展覽素材為基礎,張力和團隊後來編寫了一本面向自然愛好者的科普讀物——《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苔蘚植物》,很受讀者歡迎。在這本書裡,90%的照片都是張力拍攝的。

塔蘚

「沒有素材很難做科普,他照片拍得好,又喜歡讀書、寫文章,所以做起科普就更得心應手。」左勤博士說,科研人員做科普需要自己找時間進行素材積累,對本人的積極性要求很高。

「國內對苔蘚的科普工作還很弱,甚至學校的自然老師也都不了解。我覺得很自豪的就是在學生、愛好者中間搭了一座橋,使得更多人了解苔蘚。」張力說。

如今,他一有空就琢磨如何把高深、專業、複雜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更多人了解苔蘚的「卑微之美」。

在6月10日的一席深圳現場,張力作為11位講者之一,和400多名觀眾分享他的苔蘚「森林」。在他的鏡頭下,苔蘚仿佛是一群會呼吸、會說話的精靈,大幅色澤鮮美、氣韻生動的照片讓觀眾讚嘆不已。

「深圳法規」

眼下,張力正在為之忙碌的一樁大事是被稱為世界植物學「奧林匹克」盛會的國際植物學大會。國際植物學大會創辦於1900年,每六年舉辦一次,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於2017年7月23日至29日在深圳舉行。這也是國際植物學大會首次落戶發展中國家。

張力作為中國資深的苔蘚植物研究專家之一,曾三次受邀參加國際植物學大會,這屆大會在深圳舉辦,他作為東道主之一自然更加忙碌。

國際植物學大會主會期前,循慣例要召開命名法規會議,對《國際藻類、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規》進行修訂,這次會議的時間安排在國際植物學大會主會期的前一周。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會議的與會人員通常都是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張力除了是亞洲唯一一位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命名法分會特別程序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苔蘚專家組委員。

比起幾千人的大會,這個會議人數只有兩三百人,會期五天,會逐條對上一版法規進行修訂,並將以主辦地為名出臺一個新版的法規。

張力舉例說,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8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修訂的《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稱為《墨爾本法規》,有效期到2017年。那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修訂並出臺的《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就叫《深圳法規》,對今後六年藻類、真菌和植物的命名,全世界的學術界都將遵循這一法規。

不過,在學術研究之外,張力心心念念的還是向公眾介紹苔蘚的形態、色澤和多樣性的獨特之美。張力覺得,「最大的快樂來自於發現,還有將其分享出去的過程」。

他也在不斷探尋一些新的形式,比如結合科學和藝術。張力和他的同事們與澳門的藝術家聯手,將苔蘚做成模型,將苔蘚放大,做展覽推廣。他的同事還根據他拍攝的照片,進行藝術再創作,以畫筆渲染苔蘚之美、之奇,約80幅畫。在即將召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期間,這些畫將在深圳會展中心,集合成一場名為「苔蘚之美」的展覽。

無論如何,這屆植物學大會都會打上深圳的烙印。張力希望,在這場被稱為世界植物學「奧林匹克」的盛會過後,能有更多人認識和欣賞苔蘚植物的「卑微之美」。

推薦閱讀:

保鮮苔蘚亮相昆明國際花卉展

山東:郵檢口岸首次截獲植物新寵——苔蘚「微景觀」

苔蘚「微景觀」方寸中見野趣

浙江西湖進行苔蘚實驗 或將成為首個苔蘚公園

(來源:深圳晚報)

相關焦點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科學網—苔蘚:偉大的「拓荒者」
    因此,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即便生存條件非常極端,苔蘚植物也依舊充滿了活力。在中國,苔蘚植物的種類有3000多種,佔全世界種類約17%。而在青藏高原地區,根據中國老一代苔蘚植物學家在1980 年初出版的《西藏苔蘚植物志》記錄,當時共計754 種。 中科院仙湖植物園研究員張力從2009年開始,不斷前往青藏高原地區,調查苔蘚植物的分布和生存狀況。
  • 版納園發現氮汙染加劇 威脅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群落
    對於森林生態系統而言,過量的氮輸入可能影響樹木的生長以及森林群落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等。作為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分,附生苔蘚植物無根系,沒有表皮細胞分化,具有較高的葉面積指數,從大氣中直接吸收其生命活動所需的全部水分和養分,因此,它們對空氣汙染非常敏感。近年來,關於大氣氮沉降增加對低等植物如苔蘚和地衣的影響逐漸引起有關學者們的關注。
  • 苔蘚:偉大的「拓荒者」—新聞—科學網
    因此,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即便生存條件非常極端,苔蘚植物也依舊充滿了活力。在中國,苔蘚植物的種類有3000多種,佔全世界種類約17%。而在青藏高原地區,根據中國老一代苔蘚植物學家在1980 年初出版的《西藏苔蘚植物志》記錄,當時共計754 種。 中科院仙湖植物園研究員張力從2009年開始,不斷前往青藏高原地區,調查苔蘚植物的分布和生存狀況。
  • 苔蘚植物賞析
    苔蘚的種類千差萬別,仔細觀察它們就像是一個微縮的「森林」,有的苔蘚像「青青草地」,有的苔蘚像「小型灌木」,還有各種直立生長的高低不同的苔蘚,像是森林中高低不同的樹木
  • 苔蘚總是死?你可能沒掌握苔蘚的養殖技巧
    作為一名苔蘚愛好者,為了養好苔蘚,本人著實下了不少功夫。學習了大量有關苔蘚方面的知識,做過各種實驗,總結了一些經驗和體會,供小夥伴們參考,大家有不同意見的話,也歡迎與我交流。如何養好苔蘚?我總結為四個字:水、溫、光、肥(基質)。
  • 浙江省首次苔蘚科普大展開幕 不起眼的苔蘚想不到這麼厲害
    「其實,俗稱的『青苔』既包括苔蘚植物,也包含著多種藻類。苔蘚是無辜的,藻類才是讓人滑倒的罪魁禍首。」浙江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強介紹。  從今天起至9月1日,浙江自然博物館推出省內首次「苔蘚科普大展」,請您重新認識植物王國「小矮人」——苔蘚。
  • 山野中的苔蘚植物
    春天來臨了,在森林的深處,有著一些苔蘚植物,長得很茂盛。還零星記得一些初中的生物,裡面有介紹苔蘚植物的,它們會產生孢子,在環境適宜的地方,就會發芽生根。昨天下雨,今天樹林中土壤溼潤,苔蘚們看起來長得很鮮嫩。它們靜靜的而生長著,在溫潤中悄悄長大。
  • 擁有苔蘚的另一種方式
    如果今天提問,答案或許是打造一面苔蘚牆、用苔蘚裝點一個雨林缸,或者購買一個小巧玲瓏的苔蘚瓶。打開電商APP,就能有許多選擇。▲左:苔蘚瓶;攝影:洪寶瑩右:室內苔蘚景觀局部;攝影:草貓如果20年前提問,答案或許是對方的一臉迷惑。那時,市面上幾無多少與苔蘚有關的商品,苔蘚甚至是一個有些陌生的詞語。
  • 苔蘚微景觀|邂逅微景觀
    苔蘚微景觀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看似元素繁多,但底部都是一樣的,一般由輕石基質、水苔、泥炭土組成。
  • 看繪本《微觀世界》:跟孩子一起了解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小生命
    為防止孩子再蹈覆轍,我告訴他們,以後看到路邊地上的這種綠色的苔蘚可千萬要注意。孩子們好奇地問:「這個綠色滑滑東西是從哪裡來的?明明前段時間我們在這玩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啊!」我告訴他們,苔蘚只有在地面溼潤的時候才會出現,而一旦經過太陽的照射,他們就會變得乾枯再也尋找不到。
  • 小小苔蘚,向你致敬
    這是人們對苔蘚植物的初識。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植物,真的如此乏善可陳?浙江自然博物館日前開啟了「植物『小精靈』苔蘚」展,專門把在自然界中極不起眼的苔蘚,作為大主角展出。這是一個從展覽前期準備、到布展、到觀展,都要人類放下身段的展覽:展廳裡的每一張苔蘚的照片,都是攝影者匍匐在地上,用微距鏡頭拍攝而成;每一片你能夠親手摸到的苔蘚,由科學家從不同的地點,跪在地上採集而來;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要彎腰低頭幾乎低到塵埃裡,才能藉助放大鏡看清楚它的模樣。而當你重新直起身時,也許會感嘆:小小的苔蘚,人類要向你們致敬。
  • 刷新認知的苔蘚世界,藏著另類雲南味道
    仿佛是一夜之間,蒼老的樹幹上、陰暗的林地間,乾枯的苔蘚紛紛復甦,在不起眼的地方鋪陳出柔軟的綠意,用它頑強的生命力展現出別樣的自然之美。苔蘚,這種極不起眼的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不開花,也沒有種子,只以孢子繁殖,一般生長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溼的森林及沼澤地,也依附於山石、朽木、屋瓦等物體表面。可以說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裡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 白酒與表面張力
    白酒的表面上存在著一種使其液面緊縮的力,這種液面上垂直作用於單位長度線段上的緊縮力稱為液體的表面張力。 表面張力的產生是由於白酒液體界面上物質分子與本體分子的受力情況不同,這種受力不均源於物質內部不平衡的分子間作用力。
  • 「夜讀」安然:謙遜的苔蘚
    如此,因長夏少雨而風燥失色的各類苔蘚地衣,在雨林中舒展身姿,帶了些活潑潑意氣,顏容完好現於眼前。霧障茫茫,不見遠物。真是奇怪,不過三天,那個日色明亮,青山蕩白雲的世界竟如謎一般消匿。唯有此刻,近目之處,一軸靜悄悄的苔蘚世界,才會如長卷徐徐在眼際展開。我深情款款,前後為羊獅慕寫下十萬字。在這場人和大山宿命般的戀愛裡,無人知道,充當「紅娘」的,正是山中苔蘚。
  • 表面張力:一種不容小覷的力量
    原標題:表面張力:一種不容小覷的力量 科學家解密水的「皮膚」 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不僅能使人們理解微觀世界的奧秘,還能幫助人們化解世界難題。水分子間的極性相互作用使得滴落的水滴呈球形,這也離不開表面張力的影響。表面張力使水面富有彈性,即使發生變形也不會破裂;表面張力還能增強水面的附著力,像流沙一樣將不幸落入水中的螞蟻吞噬。 物理學家早已弄清表面張力的成因。水分子總是試圖降低與其他類型分子的聯繫,因此當有外部力量使水的表面發生變形時,被迫發生位移的水分子將努力回到原來位置,維持最小勢能狀態。
  • 這個日本人有意思:他把蘑菇和苔蘚種在一起了
    二三月的時候,在雨後的森林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蘑菇,但是對於一個缺乏藝術細胞的人來說,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蘑菇能不能吃,其次才是看它的顏值。長得好看的,頂多學習文人讚美一番,長得醜的還不能吃的,就直接拋之腦後。要是每個人都如我這般,那今天要分享的作品就出世不了了。
  • 苔蘚微景觀的製作流程及其養護
    苔蘚微景觀,是用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等生長環境相近的植物,搭配各種造景小玩偶,運用美學的構圖原則組合種植在一起的新型桌面盆栽。一、準備材料1、瓶內裝飾:景觀瓶子、苔蘚、植物、輕石、水苔、赤玉土、小石頭、小木頭、 化妝沙。
  • 苔蘚枯萎是怎麼回事,如何養護苔蘚?
    苔蘚枯萎是怎麼回事?一般是缺水和不通風環境造成的,其實苔蘚枯萎的原因很簡單,除了缺水還有其他原因,溼度不敷、泥土鹼性、光照過強、澆水錯誤,都是原因,下面簡單給您分享一下如何養活苔蘚:第一、要保持苔蘚的生長所需溼度和溫度,應保持空氣相對溼度,多噴一點水在周圍空氣中,溫度25-30℃之間,最合適的生長溫度。
  • 福建龍巖梅花山發現中國新記錄苔蘚植物6種
    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多樣性調查工作近期正式結束。此次調查填補了閩西地區苔蘚植物專項調查空白,發現中國新記錄6種。據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慕欽介紹,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賈渝教授團隊負責的「探蘚」調查,歷時3年共在梅花山發現苔蘚植物77科,195屬,394種,8亞種,6變種。其中,包括首次在國內被發現的粗齒光萼苔羽枝亞種、北美毛耳苔、曲葉灰氣蘚、長柄灰氣蘚、卷葉擬假懸蘚等6種苔蘚植物在內,共70種苔蘚植物首次在福建境內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