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的一場春雨,不僅緩解了當前雲南局部地區的旱情,也喚醒了山林中的諸多植物,其中,就包括苔蘚。仿佛是一夜之間,蒼老的樹幹上、陰暗的林地間,乾枯的苔蘚紛紛復甦,在不起眼的地方鋪陳出柔軟的綠意,用它頑強的生命力展現出別樣的自然之美。
苔蘚,這種極不起眼的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不開花,也沒有種子,只以孢子繁殖,一般生長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溼的森林及沼澤地,也依附於山石、朽木、屋瓦等物體表面。可以說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裡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在很多人看來,苔蘚是最低級的植物。可事實上,苔蘚不僅屬於高等植物,而且是高等植物中種類僅次於被子植物的第二大類群。而且在科學家眼中,它還是地球上資歷最為深厚的「元老」級存在,是真正的「先鋒」植物。4億多年前,從某種藻類演化而來的苔蘚成為第一批登上陸地的生命,在原始的不毛之地,它不僅自己存活了下來,還把貧瘠的巖石和土壤轉變成適合其他植物種子萌發和生長的環境,從而使陸地生命有了日益繁盛的基礎。

2014年,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對南極永凍層採集到的已沉睡1500多年的苔蘚泥炭核樣本進行了解凍,一個多月後,這些苔蘚居然奇蹟般地復甦生長。
儘管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但苔蘚在遇到人為幹擾時,依舊是脆弱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由於苔蘚通常缺少保護性的角質層,空氣中的汙染物可以輕易進入,毫無抵抗能力。因此,一個地區如果汙染嚴重,敏感的苔蘚會最先死去。
在植物王國雲南,廣袤的土地上分布著數量眾多的苔蘚植物種類,它們不僅把雲嶺大地鋪染得綠意盎然,也因其只能存活於無汙染的環境,而成為深受邊疆少數民族喜愛的「另類」食材。

青蛙皮(也稱樹蝴蝶)就是其中之一。這種主要寄生在雲南原始森林喬木和巖石上的苔蘚類植物,常常被大理、麗江等地的人們採集回來做成涼拌菜食用。口感清脆,初嘗時略苦,但越嚼越香,山野味十足。而且,據說此菜具有一定的抗菌及清熱去火的作用。
回心草,中藥材名,也是多年生苔蘚植物,又名茴心草、大葉蘚等,一般生長在山中林地、小溪邊或滴水巖等潮溼的地方,全年可採,鮮用或陰乾。在雲南民間,人們常把回心草同豬心一道燉煮而食,以達到安神鎮靜、治療心臟病和神經衰弱等功效。

對於酷愛野菜的雲南人來說,製作苔蘚食物的方式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苔蘚,製作方法也各有不同。比如傣族傳統名菜油炸青苔(傣語稱為「改英」),傣家人通常就是先將採回的青苔壓成薄餅,再撒上些許鹽、薑片上味,經過長時間日曬後,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青苔片,放入油鍋炸至金黃,入口香脆回甜,且對人體有清涼解毒的作用。
怒江州蘭坪縣青苔菜的做法則是,將大山中溪流裡石塊上的青河苔採回晾乾後收藏起來,吃的時候先在溫水裡泡發,然後在開水裡煮一下,再涼拌吃。食用時顏色仍是鮮綠的,口感脆如海帶卻沒有海帶的腥氣,一入口就滿滿的清涼感,似乎還帶著高山溪水的清冽。

可以說,雲南人民的餐桌,始終在刷新我們的認知和想像。而看似微不足道的苔蘚,也為邊疆人民的生活點染出幾分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