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一新在近日召開的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上強調,要抓好舊村改造和特色民居建設,優化村莊規劃布局,創新建設模式,彰顯人文特色,設計推廣獨具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農民喜歡的「甌派民居」。
說到「徽派民居」,你會想到粉牆黛瓦、馬頭牆;說到「泉州民居」你會想到紅磚文化和燕尾脊……但說到「甌派民居」你腦海裡會浮現怎樣的畫面呢?
昨天記者來到蒼南縣八畝後村,帶你揭開「甌派民居」的神秘面紗,尋找「甌派民居」背後屬於溫州的獨特符號。
「甌派民居」觀賞性極佳
午後,記者走進蒼南縣八畝後村,明媚的陽光灑在一壟壟茶田,鬱鬱蔥蔥,只見山谷平地,一幢一幢整齊排列的白牆黛瓦民居點綴山間。八畝後村海拔400多米,整個村莊沿山而建,小青瓦、白粉牆、八字坡頂、騎樓挑簷……沿著山勢錯落有致地排列開來,顯得別具一格,透露著江南的詩情畫意。
「我們就像生活在畫裡面一樣,房子漂亮,村莊變美。在我爺爺工作的茶園裡,現在也修建了遊步道和紅色的自行車騎行道。」14歲的村民吳子妍指著遠處的茶園告訴記者,「那邊還有很漂亮的亭子,邊上有泳池、鞦韆和滑梯,現在每到周末,都會有很多外面來的客人在我們這邊露營燒烤呢。」
吳子妍口中美如畫的八畝後村,十年前,原本是一個破舊、貧困的山村。因常年受颱風的影響,大部分民居成了危房。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蒼南提出要實施「美麗民居」建設,打造「浙江美麗南大門」,並委託中國美院、同濟大學為之「量體裁衣」,設計了20套民居樣板,按照「一個規劃、一套款式、一套機制、一個政策、一個示範」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對包括八畝後、桃湖、前河蔣、中對口在內的首批4個示範村進行民居改造。
當地村民根據實用和美觀性,反覆斟酌,最後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選擇採取傳統中式浙派民居風格的挑簷加大走廊和平直間兩種方案,對核心區的138間民房,兩間廠房和一個茶文化中心進行整體景觀規劃和建築設計,圍繞茶文化主題進行統一修繕裝飾。
「甌派設計」使用感超棒
在靠近村口的一間民居前,記者遇到了正在打掃自家門前空地的村民楊金釵,她告訴記者,在民居改造之前,家裡的房子大門上並沒有遮擋物,夏天很曬,雨天又常常濺得大門口都是水,改造後整個村的房子都有騎樓。所謂騎樓,就是房子一樓和二樓之間向外突出的類似房簷的設計,每一幢民居的騎樓都是相互連接的,上面鋪上青瓦,簷下掛上紅燈籠,就算太陽再猛烈,居民大門前的區域都是一片清涼。
楊金釵說:「現在我們住得舒服多了,而且房子和房子之間有大連廊連接,下雨天去鄰居家串門,或是去小賣部買個東西,都可以不用帶傘呢。」
她邀記者來到二樓,推開窗戶,指著對面樓的窗子說:「這裡夏天經常刮颱風,為了防颱風以前的房子門窗都造得很小。現在新房子的窗戶變大了,專家在設計時考慮到颱風影響,特意在窗戶外加設了木製的窗框用以加固。這樣一來,天晴的日子我們還可以打開窗戶,滿眼都是好風景呢。」
記者看到,每幢房子的窗戶都有棕色的木窗框「貼」在牆上,顯得古色古香,颱風來的時候,村民可以在窗框上插上木板,颱風走了,直接卸下木板即可。
「經過改造,現在這房子既安全又舒適。」楊金釵說,她家地勢高,當時選擇了平直間設計,平直間一共3層,有130多平方米。
設計師眼中的「甌派符號」
去年年底,在浙江,一場「美麗宜居」優秀村居方案設計競賽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富陽市洞橋鎮何村塢村、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桐廬縣富春江鎮茆坪村……一個個鄉村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文化韻味,也巧妙地融入了設計師們別具一格的驚豔設計。
那麼在設計師眼中,屬於溫州的文化韻味和符號是怎樣的呢?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健就是參與這次「甌派民居」設計的專家。他說,民居設計中要能看得見鄉愁,落到具體實處,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當時在設計蒼南的一系列民居時,他們的團隊也多次來到溫州進行實地調研考察。他們發現,溫州多山地,但村落之間組團聯繫緊密;並且,這裡夏季多雨,多颱風;除此之外,傳統民居的山牆上還會使用倒梯形、菱形的圖案進行裝飾,在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區,更會在房梁、大門等地方使用一些獸紋裝飾。這一切,就體現了溫州的民居所處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符號。
因此,他們在基於功能的考慮上,進行了藝術形態的升華。首先是功能方面,他們採用騎樓和連廊的形式連接村裡的房子,再用八字坡頂的形式解決雨天的排水問題。在審美方面,使用了古色古香的木窗貼,在裝飾的同時加固了窗戶的牢度;每幢房子門前都有一盞裝飾了鏤空圖案,並掛有木牌、流蘇的太陽能路燈。每當夜幕來臨,路燈會自動亮起,點綴著夜晚的八畝後村。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