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操作!MIT研發自帶UVC光的機器人 可消滅物體表面90%新冠病毒顆粒

2021-01-15 前瞻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一款新型機器人正在一個4000平方英尺的倉庫裡使用紫外線殺死新冠病毒。

這種自動機器使用一種特殊類型的短波紫外線(UVC),以「紫外線殺菌照射」的方式殺死微生物並破壞它們的DNA。

當機器人在倉庫的通道上爬行時,它的四個垂直光束會釋放出UVC,在30分鐘內殺死90%的新冠病毒顆粒。

由於UVC光對人類有害,機器人不得不獨自工作,並在人類工作結束後被派去做消毒工作。

這個機器人可以繪製整個工廠的地圖——這裡是大波士頓食品銀行(GBFB),這是一家提供飢餓救濟的美國非盈利機構。

由於Covid-19的壓力,食品銀行面臨著特殊的需求。Covid-19在全世界已造成50多萬人死亡。

聯合國預測,由於新冠病毒感染,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可能會翻一番,達到2.65億人。

這意味著,至關重要的是,分發給有需要人的飢餓救濟包必須不含這種病原體。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艾麗莎•皮爾森(Alyssa Pierson)說:「食品銀行為我們的社區提供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服務,因此幫助維持這些運作至關重要。」

「這是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為他們當前的工作流程提供額外的消毒能力,幫助降低接觸Covid-19的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表示,表面是新冠病毒SARS-CoV-2以及其它大量有害病原體的宿主。

雖然化學清潔產品是有效的,但使用它們對大面積進行消毒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並可能使人類工作者面臨被感染的風險。

因此,他們求助於UVC和機器人技術。UVC已經被用於消毒醫院設備,而機器人技術則可以在沒有人類工人的情況下操作。

這個自動機器人帶著四個發射紫外線的豎條在倉庫裡四處移動,這些豎條安裝在麻薩諸塞州公司Ava Robotics的底座上。

在GBFB工廠的測試中,機器人以每小時約0.22英裡的速度通過託盤和存儲通道。

在這個速度下,紫外光可以中和工廠各種表面上至少90%的微生物。

該系統可以在半小時內對GBFB的倉庫樓層進行消毒,但也適用於超市、工廠、餐館和學校。

機器人最初是由遠程用戶遠程操作的,該用戶會教機器人在倉庫周圍走哪條路,但隨後它就可以自主操作了。

在返回基地之前,它可以到達其地圖上定義的路徑點,例如裝載碼頭和運輸地板。

這些路點是由人類用戶在最初的遠程操作模式中定義的,他們可以根據需要向地圖添加新的路點。

在GBFB的工廠裡,工人們每天都要穿過走廊,為合作夥伴和配送卡車的多達50輛皮卡收集產品。

通過把重點放在運輸區域,機器人優先處理離開倉庫的物品,以減少病毒傳播到社區的救濟包。

雖然它在直線上最有效,但當光線從表面反射到其它表面時,UVC射線可以到達角落和縫隙,也可以對抗空氣傳播的病原體。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正在探索如何使用車載傳感器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當機器人被部署時,它不知道哪條通道會被佔用,也不知道哪條道路最擁擠。

因此,機器人需要在已佔用和未佔用的通道之間學習,以便它能相應地改變路徑。

麻省理工學院也在研究這些機器人團隊合作的潛力。

皮爾遜說:「當我們駕駛著機器人在食品庫周圍走動時,我們也在研究新的控制政策,使機器人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並確保所有區域都能得到適當的估計劑量。」

他說,我們專注於遠程操作,以便在運行我們的系統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工監督,從而減少Covid-19傳播的額外風險。

通常,在醫院和醫療設施中使用紫外線殺菌技術,在病人不使用房間時對其進行消毒。

在這種情況下,它特別針對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它可以導致嚴重的感染,如血液中毒和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以及艱難梭狀芽胞桿菌,一種可以感染腸道並導致腹瀉的細菌。

美國軍方也在使用由四輪自主機器人發射紫外線來對付新冠病毒。

機器人的輻射能力接近110瓦,使用一個垂直紫外線裝置,在一分鐘多一點的時間內為兩英尺外的表面消毒。

在國內,擎郎智能也提供了一款價值4萬美元(32650英鎊)的醫院機器人,它使用紫外線和液體消毒劑噴霧的組合來殺死病毒。

這臺全自動機器人配備了4組短波紫外線殺菌燈和頂部5個霧化消毒劑噴灑噴嘴。

機器人身高4.4英尺(1.4米),可攜帶1500毫升消毒劑,充滿電需要6個小時。

而在韓國,一家名為UVLEN的公司發明了一種可夾在手機上的 「數碼消毒劑」,聲稱可以把智慧型手機的手電筒變成紫外線。

該設備上的一個薄薄的光衍射濾光片將智慧型手機手電筒發出的光轉換成安全的「遠紫外線」——一種能有效滅活細菌而不會傷害暴露在外面的人類皮膚的紫外線。

哥倫比亞大學放射學研究中心主任大衛·J·布倫納教授此前解釋說:「遠紫外線光的範圍非常有限,不能穿透人類皮膚外層的死細胞層或眼睛的淚腺層,所以它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布倫納博士此前曾就遠紫外線光的潛力做過一次TED演講,並在2018年與人合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將其描述為一種「新工具」,可以通過抗生素控制由空氣介導的微生物疾病的傳播。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稱,能夠殺死Covid-19的手持紫外線設備可能很快就會像手機一樣普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469761/Autonomous-robot-uses-UVC-light-kill-coronavirus-warehouses.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可存活數日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研究發現,在水分蒸發後,掉落於物體表面的含有新冠病毒的飛沫會變成一種煎餅狀的微型薄膜,其傳染性將持續數日。報導稱,轉化過程中,飛沫中99.9%以上的水分在幾分鐘內消失,但是病毒卻在殘留液體所形成的保護性薄膜中存活了下來。微弱的力量使這層厚度僅為幾納米的薄膜緊緊附著在物體表面,並減緩了水分的蒸發過程。
  • 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多久?
    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 除了人傳人之外,接觸傳播也是在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病毒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
  • 英國科學家研發新口罩 稱可高效消滅新冠病毒
    【英國科學家研發新口罩 稱可高效消滅新冠病毒】據英媒報導,一位來自諾丁漢的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抗病毒口罩」,聲稱其殺死新冠病毒的有效性超過90%。這種口罩的特點是有一層防流體的外層,以減少吸入攜帶新冠病毒的飛沫的可能性。口罩材料中嵌入銅,一旦接觸病毒,銅會釋放離子殺死病毒。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
  • 新冠病毒被證實"可由物傳人"!那麼病毒在物體表面可存活多久?
    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除了人傳人之外,接觸傳播也是在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病毒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那麼病毒在不同的物體表面可以存活多久?
  • 金斯瑞科普|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多久?
    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除了人傳人之外,接觸傳播也是在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病毒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那麼病毒在不同的物體表面到底可以存活多久呢?
  • 讓「寄生蟲」DI顆粒幹擾新冠病毒複製能力
    日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報導的一條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報導稱,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抗病毒藥物,其研究重點是缺損性幹擾顆粒——一種常見於RNA病毒的「分子寄生蟲」,自身並沒有感染能力,但有望阻斷感染並消滅這種疾病。
  • 憑咳嗽聲就可檢測出新冠患者?MIT研發可辨別新冠病毒AI模型
    普通的新冠病毒患者在得病之後會伴隨咳嗽、流鼻涕、發燒等症狀,他們往往較為容易追蹤和檢測;相反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卻能夠隱藏在人群中很難被識別,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患病。然而 MIT 似乎找到了高效識別無症狀患者的方法。
  • 澳洲研究稱新冠病毒表面存活28天,遭質疑與實際條件不符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澳大利亞國家科研機構的一項研究結果稱,新冠病毒在鈔票、手機屏幕和不鏽鋼等表面可保持28天傳染性,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比預想的要長得多。但是,實驗是在黑暗中進行的,而紫外線已經被證明可以殺死病毒。一些專家也對現實生活條件下,新冠病毒通過物體表面傳播的實際威脅提出了質疑。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新聞—科學網
    「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張輝團隊研究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他指出,鐵蛋白納米新冠疫苗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有潛力的新冠疫苗。 「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新冠病毒在光滑表面可存活28天
    外媒稱,澳大利亞頂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研究顯示,鈔票、玻璃和其他常見表面上的新冠病毒可能在數周內一直具有傳染性。這項研究強調了紙幣、觸屏設備、門把手和扶手傳播病毒的風險。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0月11日報導,澳大利亞疾病防控中心的科學家說,新冠病毒「非常頑強」,室溫下(20攝氏度)能在手機屏幕和塑料鈔票等光滑的表面上存活28天,相比之下,流感病毒只能存活17天。研究表明,在40攝氏度的溫度下,新冠病毒在某些表面只能存活不到一天的時間。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病毒學》月刊上。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選自news.mit.edu作者:Adam Conner-Simon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吳攀MIT 研發出的反饋系統能夠讓人類操作者僅通過大腦信號就能實時糾正機器人做出的選擇。研究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閱。為了讓機器人按照人類想法行事,它們就得理解我們。
  •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 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打開APP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 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發表於 2021-01-16 09:20:45
  • 委內瑞拉已研發出一種藥物,可100%消滅新冠病毒,沒有副作用?
    疫苗的研發過程無疑是非常漫長的,在疫情再次反撲之際,人們對疫苗的期盼越來越迫切。但是疫苗的研發必須要經過重重的試驗,確保其安全性之後才能夠面向民眾接種,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據環球網援引今日俄羅斯報導,近期傳來了一個關於疫苗的好消息,一直默默無聞的委內瑞拉宣稱已經研發出一種藥物,不僅可以100%消滅新冠病毒,而且還沒有副作用?
  • 委內瑞拉已研發出一種藥物,可100%消滅新冠病毒,沒有副作用?
    疫苗的研發過程無疑是非常漫長的,在疫情再次反撲之際,人們對疫苗的期盼越來越迫切。但是疫苗的研發必須要經過重重的試驗,確保其安全性之後才能夠面向民眾接種,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當前世界上有不少的疫苗頻頻傳出好消息,讓我們相信或許距離疫苗的誕生已經不遠了,只要我們再次之前能夠做好防護,一定能夠順利的戰勝疫情。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儘管我國已經全面控制了新冠疫情的大面積傳播,然而仍有一些輸入性病例和零星本土病例偶現。開發強效地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成為了當前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目前全世界有261款備選疫苗處於研發當中,其中有58款處於臨床驗證階段。在COVID-19爆發初期,新冠疫苗研發多集中於技術路線相對成熟的滅活疫苗、核酸疫苗和腺病毒疫苗。
  • 神獸「草泥馬」立功 科學家在羊駝中發現抗體可消滅新冠病毒
    南美的羊駝被中國網友稱為神獸「草泥馬」,很久沒神獸的消息了,沒想到神獸還有立功的一天——比利時科學家在羊駝身上產生了抗體,能夠消滅新冠病毒。據外媒報導,比利時科學家日前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一隻名為「冬天」(Winter)的羊駝參與了冠狀病毒的研究,起初主要是用來研究SARS非典及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它產生了兩種抗體可以消滅這兩種病毒。目前肆虐的COVIDI-19也屬於冠狀病毒,科學家們證實羊駝產生的兩種抗體也可以用於新冠病毒,能夠消滅病毒。
  • 日本廣島大學證實222nm UVC可有效滅活新冠病毒
    據外媒報導,日本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可在人類周圍安全使用的紫外線波長也能殺死導致新冠病毒。本次研究題為《波長為222nm的紫外線對新冠病毒表面消毒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of 222-nm ultraviolet light on disinfecting SARS-CoV-2 surface contamination),已於2020年9月4日發表在《美國感染控制雜誌》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 令人震驚的新研究:新冠病毒能在某些物體表面存活28天
    澳大利亞國家科研局1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在寒冷和乾燥的天氣中,可以在諸如鈔票和電話之類的物體表面存活長達28天。根據該機構今天的報導,澳大利亞研究局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學家測試了新冠病毒(科學名稱為SARS-Cov-2)在黑暗中和在3種不同溫度下繼續傳播的能力。
  • 又一研究發現UVC LED可殺死新冠病毒
    Crystal IS公司發起這項研究,旨在掌握新冠病毒 SARS-CoV-2(導致新冠疫情的元兇),在對應Klaran LED所發出的不同紫外波長(260-270nm),以及在相同紫外波長下,不同紫外劑量照射後所發生的反應。
  • 外國專家支招如何避免經物體表面傳播新冠病毒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25日發表記者弗朗西斯科·雷耶斯對阿根廷商業大學研究員索菲婭·亞斯基的採訪文章,對有關新冠病毒經由物體表面傳染這一傳播途徑的種種疑問進行了解答。採訪內容如下:問:新冠病毒是否有可能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答:近期一些相關研究指出,病毒在物體表面保持活躍的時間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