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 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2021-01-21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 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發表於 2021-01-16 09:20:45

 

隨著新冠病毒在2020年初暴發成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無數企業被迫停業,而機器人製造企業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境地:許多公司的訂單激增。機器人不需要口罩,很容易消毒,而且它們都不會生病。

隨後,一支機器人大軍開始部署在世界各地來幫助應對危機:它們監測病人,對醫院進行消毒,派送物品,幫助一線醫務人員減少病毒暴露等。但並非所有機器人都能自主操作,事實上,許多機器人需要人的直接監督,而且大多數機器人都局限於簡單的重複性任務。但機器人製造商表示,他們在這次火線考驗中獲得的經驗將使得未來的機器變得更加智能,更有能力。這些頁面展示了機器人是如何幫助我們抗擊這次疫情的,以及它們將如何幫助我們應對下一次大疫情。

滅菌器

在6名醫生感染新冠病毒後,義大利撒丁島的薩薩爾塞(Sassarese)醫院加強了安全措施,並引進了機器人。這些由UVD Robots公司開發的機器人使用雷射雷達自主導航。每一臺機器人都可發出短波紫外線C光,照射幾分鐘,就可破壞病毒和其他病原體的遺傳物質。隨著世界各地的醫院開始部署紫外線消毒機器人消毒重症監護室和手術室,現在紫外線消毒機器人的需求激增。

圖片:UVD ROBOTS

跑腿當差

在醫療機構中,機器人的理想角色是接管重複性任務,這樣護士和醫生就可以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任務上。在中國深圳第三人民醫院,一個叫Aimbot的機器人在走廊裡穿行,幫助執行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並噴灑消毒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附近的一家醫院裡,Diligent Robotics公司開發的一款機器人取出供應品,送到病人的房間。它日夜不停,不知疲倦地重複這項任務,讓醫院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互動。

機器人團隊

在盧安達基加利的一家醫療中心,一隊機器人形成了阻止人際傳播的第一道防線。這些機器人會利用頭頂上安裝的熱感攝像頭對走進這家醫療機構的病人檢查體溫。中國的優必選科技公司開發的這些機器人還利用其獨特的外觀——類似於電影《星球大戰》中的角色——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並提醒他們洗手和戴口罩。

張大嘴說「啊」

為了加快COVID-19的檢測速度,來自南丹麥大學和Lifeline Robotics公司的醫生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正在開發一種全自動拭子機器人。它利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來識別人喉嚨內的準確目標點;然後一隻機械臂將長長的咽拭子伸進嘴裡採集樣本,完成所有這些工作的速度和穩定性是人類無法比擬的。在這張照片中,研發者之一的埃斯本•斯特加爾德(Esben Østergaard)冒險證明機器人是安全的。

醫生來了

義大利北部的瓦雷澤是該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Circolo醫院的護士和醫生用機器人作為他們的替身,夜以繼日地檢查病人,同時減少暴露,節省防護裝備。這些機器人由中國三寶公司開發,配備了攝像頭和麥克風,還可以獲取患者的血氧水平等數據。遠程臨場機器人,最初是為辦公室設計的,現在成為醫務人員治療COVID-19高傳染性疾病的一種寶貴工具,降低了他們感染病原體的風險。

機器人哨兵

辦公室、商店和醫療中心都在利用機器人作為新冠病毒防治法規的強制執法者。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富通醫院,一臺叫Mitra的機器人在用熱感攝像頭對病人進行初步篩查。在突尼西亞,警察使用坦克狀機器人在首都的街道上巡邏,在宵禁時間核查公民的外出許可。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橋公園為了搜尋違反社交距離規定的人,放出一隻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的名為「點點」的機器人狗,點點不會對人們吠叫,而是播放一段錄音提醒遊客保持距離。

來自天上的幫助

一些國家的管理部門嘗試使用無人機來強制執行封鎖和社交距離規定,但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仍不清楚。無人機更好的用途是運送物品。美國初創公司Zipline部署了固定翼自主無人機,連接兩家相距17公裡的醫療設施。對於北卡羅來納州亨特斯維爾醫療中心的工作人員來說,口罩、防護服和手套真的是「從天而降」。人們希望,像Zipline這樣的無人機有朝一日能夠運送其他類型的重要物資和檢測樣本,以及配送藥物和疫苗等。

藉助機器人的生活

機器人當然無法取代真實的人類互動,但在會議和其他社交活動大多處於暫停的情況下,機器人可以幫助人們感受更多聯繫。在比利時的奧斯坦德,ZoraBots公司把它的一款齊腰高的機器人帶到了一家療養院,機器人配備了攝像頭、麥克風和屏幕。目前療養院禁止探訪,這款機器人使住在療養院的喬澤夫 •古維(Jozef Gouwy)與親人進行交流。在馬尼拉,近200名高中生輪流被「遠程傳送」到一個高高的有輪機器人上,走上他們的畢業典禮臺。這款機器人是由學校機器人俱樂部開發的。儘管日本千葉動物園因疫情暫時關閉,但動物園使用了一臺名為「RakuRo」 的自主機器人演播車,其配備了360度攝像頭,為在家中隔離的兒童提供虛擬遊園服務。

特殊的派送

雖然還沒有實現完全的機器人接管,不過在全球幾十個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上,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輪式機器人匆匆而過。因為在線訂單不斷飆升,現在送貨機器人的需求量很大。在德國漢堡,由Starship技術公司開發的六輪機器人利用攝像機、GPS和雷達導航,為顧客送貨。在哥倫比亞的麥德林,一家名為Rappi的初創公司部署了一支由Kiwibot製造的機器人車隊,為居家隔離的人送外賣。京東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在湖南長沙用20臺機器人運送商品;每臺機器人有22個分隔的貨艙,顧客可以通過面部識別解鎖。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問題是,這種大流行速度沒有顯示減緩趨勢,反而呈現第二波加速之勢。,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具有怕熱喜冷的特性,可以在溫度低的水中長期保持感染性。 獨角鯨生活的北極海洋水溫更有利於病毒長期存活。因此,科學家的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目前,研究團隊的主要工作是收集這種動物的活細胞樣本以監測被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
  • 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全球大流行?
    新冠病毒 有很強的毒力,和極易播散擴散傳播力,而且在體外也有較久的存活力(起碼3天之內),易感並免疫力弱的個體被感染後,5~8天之內是毒力最強和最容易傳染他人的窗間區段,即使是此個體仍然處在潛伏期,仍然無症狀,「好好的」,也可以傳染病毒。同時還存在無症狀感染者,更是防不勝防。
  • 許多地方流行的新冠病毒已不同於原始病毒…
    然而,病毒的突變對人類而言絕非好事,典型例子就是流感病毒的突變,它使得上一年還頂呱呱的疫苗到了第二年,面對變異後的新毒株就「武功全廢」、效力大減。根據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的一項新研究,一種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突變株——似乎比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伊始的病毒具有更高的傳染性。這種名為D614G的新毒株於2月份在歐洲浮出水面,之後出現在美國東海岸。該報告稱,自3月中旬以來,它成為在全球傳播的主要毒株。
  • 新冠病毒源自中國?別讓虛假信息也跟著「大流行」
    針對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21日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就現有證據來看,這一病毒起源自動物而非實驗室人為製造。她同時表示,該組織目前正與兩種「大流行」鬥爭,分別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虛假信息大流行」。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異具有大流行的潛力
    據外媒BGR報導,一些研究人員擔心丹麥的水貂新冠病毒變異具有大流行的潛力,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則表示,在提出目前的COVID-19候選疫苗可能對新菌株無效之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官員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激進的方案,是因為新冠病毒在圈養的水貂體內發生了潛在的危險變異。來自丹麥媒體的報導稱,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已經感染了至少12人。研究人員擔心,新的病毒株可能非常危險,以至於可能有效地使目前的COVID-19候選疫苗失去作用。現在,一份新的報告帶來了更多麻煩的消息,因為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菌株具有大流行的潛力。與此同時,其他人則呼籲保持冷靜。
  •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Science論文:新冠病毒大流行後的傳播動態預測
    但是很多情況下,科學研究要預測未來,所以依據過去發生過的事實,建立模型來預測未來成為很多科學領域研究的一種手段。美國《科學》雜誌5月份,發表了一篇根據模型預測新冠病毒流行後的動態,很遺憾的告訴大家結果是悲觀的,病毒很可能會一直存在,即便疫苗研發出來,新冠病毒也很可能每年爆發一次或者每幾年爆發一次。
  • 日本專家的新觀點:新冠病毒「七階段模式」,預測今冬的流行狀況
    超過50%成為集體免疫值的可能性也不低。並且,6月以後報告增加了的後遺症的出現,第4~5階段增加了。雖然不多,但是這種早期併發症是由新冠病毒損傷血管,為了修復血管而聚集血小板形成的血栓引起的。新冠病毒特有的手足的發紅和顏色的變化,嗅覺·味覺障礙的一部分等從初期的輕度到中度的後遺症的大部分,被認為是由血栓引起的。
  •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表示,擺脫新冠病毒大流行...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表示,擺脫新冠病毒大流行危機,實現全球經濟復甦可能需要長達五年的時間。文/冷靜2020-09-17 18:25:40來源:FX168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表示,擺脫新冠病毒大流行危機
  • 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但在病毒快速傳播、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從7000萬至8000萬僅用時14天的當下,疫苗的生產依然需要與時間進行一場未知的賽跑,同時,在分配等領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義」做一場或明或暗的較量。歲末年初,當《環球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全球疫苗研發的種種努力和展望明年疫苗是否會給終結這場大流行一個時間表時,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同在,因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無人會安全」。
  • 新冠病毒或將在全美大範圍流行!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疫苗有望!
    UPDATING:CDC做好新冠病毒在全美大範圍流行的準備,屆時可能會關閉商業、學校等北加Sacramento和Humboldt地區新增兩例確診美國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是研製疫苗的關鍵一步!CDC在本周五的電話會議中說道,衛生署已經做好了準備,應對新冠病毒在全美範圍內的大流行。
  • 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為城市居民敲響了警鐘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慕盛學,ID:mu030426】人類進入21世紀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保健的增強,人民十分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特別是多次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讓全世界出現了恐懼,例如目前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讓全世界陷入恐慌。
  • 新冠病毒已成常駐病毒?何時能打上新冠疫苗?張文宏回應
    其中特別是依靠先進的科技,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高通量的分子測序、抗原抗體的優選分離等先進技術,在預測疾病發展規模、重症發展可能性,機器人咽拭子採樣、新型藥物包括中藥、西藥研發,單克隆抗體製作以及在我國5種類型疫苗研發上都起了很關鍵的推動作用。
  • 不畏拮据 秘魯科學家尋求抗擊新冠病毒新方法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8月20日報導,秘魯是南美受新冠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南美科研投入最少的國家之一:僅佔GDP的0.1%。秘魯的面授課程因疫情於3月暫停,自4月以來一直進行遠程教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科學家特裡略於6月研發了一種分子測試法,可以在40分鐘內檢測唾液中的新冠病毒。該測試與妊娠測試相似,花費約為14至20美元。在秘魯,類似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國家衛生研究院正在驗證其有效性。秘魯國立工程大學教授曼塔尼領導了一個科研項目:一款非侵入式供氧頭盔。他正在尋求改良義大利在大流行期間成功使用的一種系統。
  • 新冠病毒源頭找到了?
    圍繞新冠病毒溯源的課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凱庫勒認為,儘管中國發現了病毒,並發出了警告,還示範了阻止病毒傳播的方法,但其他國家並沒有及時地採用,導致了病毒的傳播沒有被阻止。凱庫勒認為:「所以本質上那裡才是起點,全球大流行的起點並不在武漢。」他還說,這種高傳染性的病毒無法避免在全世界傳播,但武漢和其他地方情況不同:武漢疫情傳播是因為面對病毒時一無所知,而歐洲卻是因為收到警告後長時間內不夠重視導致大流行。
  • 當世界愛滋病日遇上新冠大流行-青年參考
    當世界愛滋病日遇上新冠大流行 綜合編譯 胡文利   青年參考  ( 2020年12月04日   04 版)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科學家對全球6000多個冠狀病毒序列進行了計算分析,結果發現,一種命名為「Spike D614G」的新毒株正在成為世界傳播的主要毒株。該毒株自2月初在歐洲蔓延,隨後傳播至美國東海岸,並從3月中旬發展為「主流毒株」。
  • 「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4日刊載題為《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的文章,作者系該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文章稱,美國今天患上的病,用新冠肺炎疫苗是治不好的。人們已經失去對彼此、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觀的信任——這些都是應對一場衛生危機所必需的。
  • 【環球深度】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但在病毒快速傳播、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從7000萬至8000萬僅用時14天的當下,疫苗的生產依然需要與時間進行一場未知的賽跑,同時,在分配等領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義」做一場或明或暗的較量。歲末年初,當《環球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全球疫苗研發的種種努力和展望明年疫苗是否會給終結這場大流行一個時間表時,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同在,因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無人會安全」。
  • 美國紐約新冠病毒最初大流行的源頭找到!應該還中國清白了
    美國《科學日報》近日發表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在紐約和長島暴發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早,當時有數十人感染了主要來自歐洲的毒株。文中指出,美國在此前在3月3日的檢測中發現了第一例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調查人員還發現,95%以上感染新冠病毒的紐約人所攜帶的病毒變種可能使其更容易傳染給他人。莫蘭諾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病毒在紐約傳播如此迅速,即使是在這個城市人口密度很高的情況下。在基因測序中,研究人員比較遺傳密碼的小片段,以確定只在特定毒株中發現的突變。莫蘭諾說,這些「標記」可以用來追蹤菌株是如何在一段時間內傳播的,類似於用於追溯人類祖先的測試。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 科技日報記者 胡定坤4月8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認為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可劃分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