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並沒有那麼大——基於國際比較視角

2020-12-06 騰訊網

作者

閆德利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

對數字經濟規模的測算,世界範圍內大致形成了兩套體系。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他們對2017年本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的測算結果是5.5%-8.9%;二是我國,結果高達32.9%。差距之懸殊,令人咋舌。如下圖所示。

不同機構對2017年本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的測算結果(括號內的機構為數據來源)

歐美:數字經濟規模

佔GDP的比重不足10%

美國、英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往往把數字經濟作為一個特定行業。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數據,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規模是1.85億美元,佔GDP的9.0%,是繼房地產和租賃業、政府、製造業之後的全美第四大行業。

2020年8月,BEA對2018年的數字經濟分類標準(數字使能基礎設施、電子商務和數字媒體三部分)進行了修正,在此基礎上得出以上結果。修正後的分類包括三部分:

(1)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主要是ICT產品和服務,包括硬體、軟體和相關支撐設施(尚未納入統計)三類。

(2) 電子商務(E-commerce)

(3) 收費的數字服務(Priced Digital Services):包括雲服務、數字中介服務(尚未納入統計)和其他收費數字服務三類。

根據BEA測算,其他收費數字服務是美國數字經濟的第一大行業,佔比47.5%;電子商務是第二大行業,佔25.1%,其中B2B佔16.8%,B2C佔8.3%;軟體、硬體和雲服務分別佔13.4%、10.1%和3.7%。如下圖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數字經濟中製造業佔比非常低,硬體僅佔10.1%。這是與我國的一個明顯不同

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的組成結構

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把數字經濟劃分為九個子行業:電子產品和計算機製造;計算機和電子產品批發;出版(不包括筆譯和口譯);軟體發布;電影、電視、視頻、廣播和音樂;電信;計算機編程、諮詢和相關活動;信息服務活動;計算機和通訊設備維修。根據DCMS測算,2018英國數字部門增加值為1490億英鎊,佔經濟總增加值(GVA)的7.7%。

加拿大統計局也對本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進行了測算,2017年是1097億加元,佔GDP的5.5%。

信通院:我國數字經濟規模

佔GDP的36.2%

在國內,信通院、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科院數技經所)、清華大學等機構對數字經濟規模測算做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其中,信通院的起步最早,投入最多,研究最持續,數據最系統,影響也最大。

信通院把數字經濟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部分:

一是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具體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電信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網際網路行業等。

二是產業數位化,即傳統產業應用數位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信通院數據,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的36.2%。這一數據被廣泛引用。

社科院數技經所採用了類似的分類方式,但測算結果與信通院有明顯差異,如下表所示。

一是總體規模不同。根據社科院數技經所測算,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佔GDP的17.2%,而信通院是36.2%。

二是組成結構不同。根據社科院數技經所測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部分的規模相當,大致是1:1,而信通院則是1:4。

信通院和社科院數技經所對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測算結果對比

清華大學許憲春教授(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採用了與歐美國家類似的方式,把數字經濟劃分為數位化賦權基礎設施、數位化媒體、數位化交易和數字經濟交易產品四部分,並測算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的6.46%。結果與歐美國家相近,便於國際比較。

按歐美口徑,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

佔GDP的比重宜為7.2%

(一)信通院和BEA結果懸殊的原因主要在於產業數位化

信通院和BEA分別是中美兩國最有影響力的測算機構。對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BEA的測算結果僅為9%,信通院的結果高達60.2%。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把數字經濟劃分為數字部門、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經濟三個層次,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兩者巨大差異的原因。如下圖所示。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對數字經濟的層次劃分

(1) 核心是數字部門(Digital sector)也即IT/ICT部門,包括硬體製造業、軟體和IT諮詢業、信息服務業和電信業。

(2) 窄口徑是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在數字部門的基礎上加上數字服務、平臺經濟,以及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的一部分。

(3) 寬口徑是數位化經濟(Digitalized economy)在數字經濟的基礎上加上電子商務、工業4.0、精確農業、算法經濟,以及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的另一部分。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指出:「根據定義的不同,數字經濟的規模估計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5%至15.5%之間。」不同機構發布的測算結果都稱之為數字經濟,但具體指向不同。這是信通院和BEA差異的最大原因之所在。歐美國家把數字經濟看作一個特定行業或相關行業的集合,統計的是數字部門或窄口徑的數字經濟。而信通院測算的是數位化經濟,不僅統計了信息通信業(數字產業化)這一特定行業,還加上了賦能融合部分(產業數位化)。從國際比較角度,我們似乎宜拿數字產業化部分與歐美所指的數字經濟進行比較。根據信通院數據,2019年我國數字產業化佔GDP的比重為7.2%,2018年為7.1%,低於美國同期9.0%的水平。

(二)統計意義上,產業數位化不宜算作數字經濟

根據信通院的定義,產業數位化是傳統產業應用數位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數位技術一樣,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也廣泛應用於其他行業。二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催生了當時新的經濟形態——工業經濟。作為原有傳統產業,農業通過應用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提升了效率,增加了產出。但人們不會把新增的農產品作為工業經濟的組成部分。通過施用化肥而多收的麥子,仍是麥子,仍屬於農業。鴨子因吃了飼料而長得更快更好,人們不會把多長的二兩肉算作工業經濟。因此,從統計意義上講,不把產業數位化作為數字經濟的組成部分,似乎更為恰當。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對產業數位化進行測算的價值和意義。如何衡量數位技術對其他行業的賦能和提升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信通院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測算成果領先世界。

對產業數位化進行測算,首先需要回答數位技術對其他行業的貢獻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又或者是什麼其他關係。如果是因果關係,2019年產業數位化佔GDP的29%,給人的直觀感覺是過高。如果是相關關係,那麼產業電力化(電對其他行業的貢獻)佔GDP的比重可能要接近100%。其實,不管是哪種關係,人們都難以得出產出中是有多大比例分別是由勞動、資本、數位技術等要素所帶來的。實際操作中只能採用模型估算的方法,極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

由於數據準確度不同,把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分開測算、分別使用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是實現了產業數位化的完整性。當前產業數位化測算的是信息通信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應用數位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是把信息通信產業排除在外的。信息通信產業不僅構成了數字產業化部分,其本身也面臨數位化轉型問題,也通過數位技術應用提高產出和效率,當然是產業數位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其他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歐美承擔測算工作的多是政府部門,我國則是科研機構

在歐美國家,對數字經濟規模進行測算的多是行業主管部門、統計部門等政府機構,例如美國是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英國是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加拿大是國家統計局。我國則是以信通院、社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教育機構為主,尚未看到政府部門關於數字經濟規模的成果發布。相較於政府部門,科研教育機構所掌握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比較有限,測算工作高度依賴國家統計局的公開結構化數據,不得不進行權衡、取捨和估算。

(二)在我國,網際網路行業僅佔數字經濟規模的3.4%

「數字經濟」概念的提出和網際網路直接相關。中科院計算所李國傑院士認為,全球資訊網是最近三十年信息領域最偉大的基礎發明,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名詞均不及其影響深遠。1993年,全球資訊網技術免費向公眾開放,網景、雅虎、亞馬遜、eBay等一大批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創立,網際網路產業化元年到來。在此背景下,Don Tapscott於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了「數字經濟」術語。

今天,提起數字經濟,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公司市值也比較高,容易受到關注。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並不突出。例如我國今年有133家公司上榜財富500強榜單,但網際網路公司僅有4家——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排名也不高,分別為第102名、132名、197名和422名。

在數字經濟中,網際網路佔比並不高。信通院沒有給出數字產業化內部結構的具體數據。根據下圖可以判斷,我國數字產業化的主體仍然是電子信息製造業和軟體產業,兩者增加值合計佔比達80%以上。網際網路行業增加值大約僅佔數字產業化的6%,是最小的一個行業。根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業務收入12061億元。據此計算,網際網路行業佔數字產業化增加值的17%,佔數字經濟規模的3.4%。

2019年我國數字產業化內部結構

(來源:信通院)

數字經濟是隨著不斷發展、快速演進的數位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對其沒有也難有一致的認識。如何準確衡量數字經濟,對全世界的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都是一個巨大挑戰。BEA、信通院等機構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對提升人們對數字經濟的認識水平、完善數字經濟測算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我們仍處於數字經濟的早期階段」(古特雷斯,2017),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和測算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共同努力。

參考資料:

[1]閆德利,數字社會發展與治理叢書之《數字經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4月

[2]馬駿、司曉、袁東明、馬源、閆德利,《數位化轉型與制度變革》,中國發展出版社,2020年5月

[3]閆德利,認識數字經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18年9月27日

[4]閆德利,我國數字經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 ——基於中美比較視角,騰訊研究院微信公眾號,2020年10月13日

/往期文章

「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世界第二,下一個轉型重點是什麼
    如果說亨利福特的T型車奠定了工業經濟時代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那麼可以認為賈伯斯的iPhone奠定了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 其實,和亨利福特沒有發明汽車一樣,賈伯斯並沒有發明智慧型手機。在iPhone出現之前,市面上最暢銷的手機是諾基亞。
  • 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與前景
    自2016年以來,我國政府把發展數字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數字中國」的宏偉目標,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表明,2018年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6.4萬億元,佔GDP比重為7.1%,增長14.2%;2019年數字產業增加值達7.1萬億元,同比增長11.1%,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為核心的增長極之一。
  • 羅貞禮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個基本屬性
    當前,數位技術日新月異,應用潛能全面迸發,數字經濟正深刻改變傳統經濟的發展方式,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引擎,並在重塑我國社會治理格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經濟發展直接關係到從人人互聯邁向萬物互聯平臺的快速成長、治理規則和治理責任,關係到從側重消費環節轉向更加側重生產環節等政府監管的多維度政策取向。
  • 智能經濟有望實現我國數字經濟「從0到1」的突破
    三是我國智能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軟體及應用市場半年度研究報告(2019H2)》報告顯示,到2024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27.5億美金,2018—2024年複合增長率達39.0%,遠遠超過全球市場20%的複合年增長率。四是我國智能經濟產業鏈趨於完善。
  • 智能經濟有望實現我國數字經濟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人工智慧將掀起金融業大變革。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結合,金融機構減少人工幹預,規避傳統風控基於人工經驗的盲區,將提升金融風控的效率,最終達到自動防範風險的理想狀態。金融監管機構應用人工智慧等技術,通過知識圖譜挖掘,及時掌握宏觀金融風險趨勢。
  • 彭文生:數字經濟的下個十年
    以下為彭文生演講全文:我講的題目是「數字經濟:下個十年」,我想今年疫情的衝擊可能使大家都意識到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我就此提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講,我們談到數字經濟,大家可能會想到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學習,由此延伸到擔心以後會不會有失業問題。
  • 李鋒亮 王瑜琪|研究生教育規模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
    然而,已有實證研究較少關注研究生教育與本專科教育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差異,遑論碩士與博士層次的獨特作用了,僅有少數研究比較了研究生教育程度勞動力與本專科教育程度勞動力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基於國別數據進行的分析則更不多見。
  • 王雍君:增長、平等和穩定視角下的數字經濟、數字企業與數字稅觀
    這個很有力量的觀點,非常適於對照解讀時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數字企業和數字稅。基於以上兩個二分法,接下來的討論分三部分:數字經濟的潛能與樂觀前景,數位化尋租及其負面後果,作為全面財政調整戰略一環的數字稅。二、數字經濟的潛能與樂觀前景奔騰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系統中的數字洪流正在成為取代勞動力和常規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主導力量發揮作用。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化「疫」為「翼」:科技「武器」助力我國數字經濟騰飛
    「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針對「加快數位化發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
  • 數字人民幣穩步推進,我國正逐漸步入「無現金時代」
    數字人民幣的普及,能夠加速我國資產數位化進程,進而促進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從目前的幾處試點來看,數字人民幣在支付方面的功能已經比較完備,線上線下常見場景均已支持,在無網環境也可以實現支付。我國逐漸進入「無現金時代」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第4季度,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交易規模約為59.8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3.4%。
  • 2020-2025年四大數位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影響
    (1)當前數字經濟規模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近年來,數字經濟貢獻水平顯著提升。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005年的2.6萬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萬億元,區間複合增速20.6%。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佔比較2018年提升1.4個百分點。
  • 點燃發展新引擎,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將於10月啟幕
    為響應國家和政府號召,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不斷提高數位技術研發能力和產業創新能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由深圳市工信局指導、高科技行業門戶OFweek維科網主辦的「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將於2020年10月28日在深圳舉行。
  • 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排名: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劉育英)14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發布的一份白皮書顯示,2019年數字經濟規模美國排名第一,中國居第二位。  這份《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大變局下的可持續發展新動能》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這是信通院第四次發布該報告。
  • 陳越: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
    中國進出口銀行深圳分行陳越發表「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的主題發言。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陳越:我是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的陳越,這次我分享的題目是《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
  • 數字經濟大咖縱論「黃河鯤鵬」:風起揚帆正當時
    但也應看到,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缺乏自主知名品牌的龍頭企業、軟硬體產業的生態薄弱、傳統企業上雲的規模和應用深度不高,這些都制約了河南省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首先計算產業的市場空間足夠大,這在全球是一個一萬億美金的規模產業,在中國也是萬億人民幣的市場;另外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計算產業正進入架構創新期,這意味著原有的市場格局將被打破,一個巨大機會的藍海正在出現。」徐直軍表示,河南大力發展鯤鵬計算產業,是風起揚帆正當時。
  • 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勢所必然)
    不同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有效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獲得了高速蓬勃發展。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2.9%,數字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
  •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四大數位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影響
    (1)當前數字經濟規模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近年來,數字經濟貢獻水平顯著提升。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005年的2.6萬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萬億元,區間複合增速20.6%。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佔比較2018年提升1.4個百分點。
  • 數字經濟時代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增長動力
    要解決數字經濟規模的測算問題,核心就是考察ICT的替代效應、協同效應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數字經濟其實可以分為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傳統的與數位技術直接相關的特定產業部門。計算機製造,通信設備製造,軟體與信息服務,毫無疑問是要劃到數字部門,這是傳統的數字部門,這屬於數字產業化。第二種形式是融入數字元素的後的新型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就基於ICT的滲透性。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將出席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
    屆時,國內外科研專家、政府高層、業內領軍企業高管等行業領袖將齊聚一堂,深度交流數字經濟產業各大重要領域話題,分享數字經濟下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國內知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已確認將會出席本次大會,為現場嘉賓、觀眾帶來主題為《數字經濟與轉型升級: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