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浮沉的時間裡
瀋陽給人的印象
是金屬質感的工業軀殼
是寒冷肅殺的漫長冬天
是豪爽仗義的東北性情
短視頻時代
主播、喊麥、穿貂、炫富……
這些刻板印象又把瀋陽再次妖魔化
這座北方工業城市的重重盔甲下
有堅強也有柔軟
有信念更有期盼
爛漫晚霞下的市府廣場 / VCG
01
濁流直擬下崑崙
襟帶陪都眾水尊
瀋陽地處遼河平原中部
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
聯結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
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瀋陽市域總面積1.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2個上海、6個深圳
瀋陽東部、北部為丘陵山地
屬長白山系哈達嶺南延部分
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
最高峰石人山為臥龍之脊,海拔441米
坐落在市區東北方的國家森林公園
可縱覽九十九座山峰
晨觀日出,晚看霞落,夜察星相
山間森林茂密,負離子含量高,空氣清新怡人
是避暑消夏的最佳去處
瀋陽國家森林公園,瀋陽周邊的天然次生態森林氧吧
石人山西南部還有大洋山、棋盤山、輝山
四山對峙,各領風騷
形成逶迤起伏70平方公裡的茂密林帶
岡巒起伏,溪谷迂迴
林海松濤,氣象萬千
棋盤山風景區
遼河蜿蜒曲折
渾河穿城而過
共同衝積出廣闊肥沃的平原
渾河是流經市區唯一的大河
也是瀋陽的母親河
因水流湍急,水色混濁而得名
渾河潤澤了瀋陽的人傑地靈
瀋陽人也把它妝扮得風景如畫
暮色中再現盛京八景之「渾河晚渡」
渾河岸邊,盛京大劇院形如鑽石 / VCG
瀋陽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
受緯度和季風影響
春季多風,秋季晴朗
夏季短暫而多雨
冬季寒冷而漫長
最低氣溫可達-30℃
入冬後的瀋陽
便是一派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
更是冰雪運動愛好者的樂園
宮城團回凜嚴光,白天碎碎墮瓊芳 / 24HOURS
國際冰雪節雪雕
瀋陽市東北亞滑雪場
02
一朝發祥地
兩代帝王都
即便是在風霜苦寒的環境中
祖先仍堅毅地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7200多年前
先民在這裡刀耕火種、農樵漁獵
創造出新樂文明
也發現了貯藏於腳下這片土地的黑色寶庫
他們用烏亮如玉的石塊雕琢打磨出精美墜飾
是中國最早的煤精工藝製品
煤精珥璫形器 / 新樂遺址博物館
先人也將他們對奮進、光明的信仰
刻在部落圖騰「太陽鳥」木雕上
市府廣場曾矗立著以此為原型的雕塑,後搬遷至新樂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
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
在此地修築「候城」(意為瞭望之城)
此為瀋陽建城史之初,距今已2300餘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瀋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瀋陽作為遼東郡中部都尉治所
規模日益擴大,初具城市輪廓
撫近門 / VCG
唐朝,「候城」改稱「瀋州」
五代時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移河北民眾至此
並新建瀋州城,生產也隨之發展
元代統治者將眾多被俘歸順的部落安置在遼東
組建管理這些民眾的瀋陽路
自此,「瀋陽」一名正式出現在史料上
明洪武年間,朝廷開放馬市
此前為避戰禍而流亡的4萬餘戶逃民返回瀋陽
這座古城頓時人歡馬嘶,熱鬧非凡
同時,明軍粉碎元軍殘部後,大賞功臣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
「守遼有功者,千戶升為指揮
百戶以下遞升有差,凡二百七十五人」
不少官員連同家屬留下定居,實行屯田
並加強軍事戍衛功能,改建城牆
瀋陽人口劇增,衛城地位確立
明末後金攻瀋陽衛城圖 / 冷兵器研究所
但明太祖大概想不到這座城池
會在200多年後成為他的朝代終結者的龍興之地
努爾哈赤率八旗大軍挺進遼東,攻城拓地
一步步將都城從費阿拉遷到赫圖阿拉
又遷至當時東北最大城市,遼陽
4年後,汗王不顧群臣反對,突然決定再次遷都
儘管野史傳說將這次遷都歸因於風水
但一個領袖自有他出於實用主義的考量
據《清太祖實錄》記載,努爾哈赤理由有三:
「四通八達,西徵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
渾河通蘇蘇河……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
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東塔橋 / 國家地理
誠然,地處遼中的瀋陽
向西遙控蒙古諸部,向東威脅遼東、朝鮮
地形平坦,水系相通
憑藉良好的機動性,八旗兵可進退自如
背靠廣闊的東北平原,交通便利、物產豐富
又不像遼陽被漢人佔據多年
給了滿族創業者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瀋陽東陵公園。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寢,陵號福陵 / VCG
就這樣,瀋陽從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皇城
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繼任者皇太極興修八座城門、四塔四寺
並尊瀋陽為「穆克敦」,漢譯「天眷盛京」
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後,瀋陽成為陪都
盛京設奉天府,與順天府並稱,可見規格之高
東塔,原護國永光寺 / VCG
清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清朝國門
1906年奉天開埠通商,瀋陽的城市近代化由此開啟
國內外公司商號紛至沓來、雲集於此
造幣廠、機器局、菸草公司林立
滙豐銀行、花旗銀行、匯理銀行在奉天設立支行
《奉天通志》中記述
「近者省會開闢商埠,建築宏麗,悉法歐西
於是廣廈連雲,高甍麗日,綿亙達數十裡
櫛比鱗次,頓易舊觀」
當時瀋陽城市建築氣派典雅,不亞於上海黃浦江畔萬國都會
1910年,東北鼠疫肆虐,死亡6萬餘人
讓清廷認識到亟須吸取國外醫學經驗
1911年4月,在奉天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
是由清廷主辦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
大大推動了中國近代公共防疫事業的發展
萬國鼠疫研究會確定了許多準則,為此後的國際防疫合作奠定基礎
辛亥革命後,又一次的政權更迭中
瀋陽成為盤踞東北的奉系軍閥首府
首領張作霖投資建設的奉天軍械廠
經過10年擴建,發展成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日產量可裝備一個營,月產量足夠裝備一個師」
奉係為衝破國外資本對民族工業的束縛
將瀋陽城市的重心向外轉移
開闢大東工業區和西北工業區
瀋陽的民族工業得以穩定發展
據1931年《東北年鑑》統計
「瀋陽當時有染織廠87家、鐵廠25家、印刷廠25家
皮革廠65家、釀造廠34家……」
「東北王」張作霖
1928年因張作霖拒絕日本
在東北築路、開礦、租地等要求
關東軍在皇姑屯為他布下「必死之陣」
為防日本趁火打劫
張學良秘密潛回瀋陽,部署軍隊
穩定東北局勢後才替父親發喪
同年,少帥宣布東北易幟
中國實現當時名義上的統一
張學良通電易幟
03
車馬何倉皇
欲駐安能駐
瀋陽強大的軍工產能
給了張氏父子馳騁東北的底氣
讓其成為影響中國政壇時局的重要力量
同時,為了維持隆隆機器的運轉
奉天督軍斥巨資從關內招攬移民
粗略統計,當時遼寧省每年人口淨流入20萬左右
他們進入各大工廠,成為中國最早的工人階級
奉天軍械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徹底控制東三省
因忌憚奉天是舊軍閥老巢而選定長春為「新京」
但瀋陽仍是偽滿洲國第一大都會和樞紐
奉吉、奉山、南滿鐵路三支幹道在此交匯
向東南可抵達朝鮮龍巖浦、平壤
向西南可直插黃渤海的旅順軍港
新京-奉天鐵路可通往關內
在日本攻陷華北規劃中至關重要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 VCG
1933年3月,日偽發表《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
設想按照大阪模式把奉天建成工商大都市
交通先行,日本人重新規劃鐵路線
在皇姑屯、奉海設置貨物中轉站
還鋪設了通往鐵西工業區的支線
今天瀋陽一年一度的「蒸汽機車節」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一睹工業時代的標誌引擎 / 國家地理
運力大大提高,為掠奪物資提供便利和保障
鐵西區建成了奉天發電所,供應工業用電
製糖、毛紡、機器加工等一系列日資株式會社落成
為日後瀋陽的「工業長子」地位奠定基礎
鐵西區 / 中國工業博物館
來自日本、朝鮮的移民源源不斷
1938年,瀋陽人口已達到78萬
市內公路、電車軌道、廣場公園修建起來
下水道鋪設、煤氣發展計劃也順利完成
改頭換面的奉天城與彼時的上海、天津、漢口匹敵
商業街春日町(今太原街)
新中國成立時,瀋陽人口逾百萬
城市化率高達50%
建國初期,瀋陽風光無限
依託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臨近港口的地理優勢
得到計劃經濟毫無餘力的傾斜與支持
又有蘇聯的直接援助
瀋陽第一工具機廠、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原112廠)
瀋陽電纜廠、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得以建立
工廠煙囪林立的瀋陽被冠以「東方魯爾」美名
創造新中國工業史上200多個「第一」
鋼鐵叢林 / VCG
在那個國際局勢極其緊張的年代
瀋陽對外面向東北亞,軍事地位險要
對內扼守東北與華北平原關口
東北大地的糧食、礦產、鋼鐵通過瀋陽輸往全國
對於這樣一座重鎮,中央的指示是
「逐步把瀋陽建成一個打不散、炸不爛的
軍事要塞和戰時生產基地」
中山廣場 / VCG
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軌
南方民營企業相繼崛起
東北產業空心化與缺乏能動性問題立即暴露
自此,瀋陽逐漸褪去光環,走向失落
習慣「統購統銷」模式的廠子壓根沒有營銷系統
不知如何創新產品、打開銷路
瀋陽防爆器械廠是新中國第一家破產的國企
曾經轟鳴的工廠安靜下來,大鍋飯被打破讓工人不知所措
1990年代的下崗潮,讓瀋陽備受磨礪和考驗
繼而在陣痛中探尋轉型
創新是命脈所在
作為東北科技創新中心
瀋陽擁有47所高等院校、107個科研技術開發機構
為傳統產業向智能製造升級提供動力
華晨寶馬、東芝
沈飛、新松機器人等企業
是如今瀋陽工業的中流砥柱
殲31、殲15、蛟龍號
120萬噸乙烯機組、
「太行」軍用航空發動機
是瀋陽從製造走向智造的見證
曾經的「共和國裝備部」
繼續肩負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的使命
瀋陽華晨寶馬車身車間的焊接機器人 / 虎嗅
憑藉全國最高等級的「一環五射」高速公路網
東北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
東北最大的民用航空港
瀋陽成為立體交通物流樞紐
更是國際聯運通往朝鮮、俄羅斯的必經之路
從瀋陽南站通往北京、天津、長春、哈爾濱的高鐵朝發夕至
瀋陽作為東北的經濟中心
也是東北金融業最早萌芽的城市
西塔地區的盛京金融廣場被稱為「金融航母」
是瀋陽面向東北亞對外開放融合的多元平臺
惠工廣場、國際金融中心、盛京銀行總部大樓 / VCG
2017年,國務院批文中
瀋陽被稱為「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與大連攜手領銜遼中南城市群
輻射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
振興之路漫漫修遠
瀋陽的答卷值得期待
瀋陽奧體中心 / VCG
04
城市風猶古
弦歌化漸行
興衰浮沉的歷史中
帝王、梟雄、鐵騎、流民、掠奪者
呼嘯而來,匆匆又去
他們留在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實在太過多元、複雜、跳躍
以至於街景變換宛若穿越時空
朝霞破暝,故宮黃瓦頂交映城市天際線 / VCG
女真部落在太祖欽定的寶地
苦心經營多年,修成一座巨大繁華的宮殿
住滿了八旗貴族和他們的包衣奴僕
層層宮牆裡儘是封建制度的森嚴等級
草原部族崇尚的強權武力外化為的莊嚴的大政殿
大政殿,帳幄式造型,是滿族人從狩獵組織發展而來的立國之本——八旗制的再現,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所僅見 / 圖蟲
但隨著權力核心浩浩蕩蕩移往北京
僅留下宏偉寂寥的皇陵
除了後世王公偶爾巡行祭祖的儀仗
盛京城門庭冷落
康熙年間,居民總數只有5500餘人
又有「滿漢不可雜居」政策
關內移民無法逾越龍興之地的高牆
清昭陵皇家園林,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是瀋陽清帝陵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的一座 / VCG
200年後,清帝國大廈搖搖欲墜
鬆弛的防備讓封禁政策有名無實
中原戰火紛飛、饑荒連年
東北大量待墾的土地成了災民的希望
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正式開始
黃河下遊的漢民湧入
有人耕種他們見所未見的肥沃黑土地
有人在密林裡發現取之不盡的山珍野味
有人進入正在興起的工廠,獲得遠高於農耕的報酬
滿文化便徹底銷聲匿跡了
棋盤山下的關東影視城
新移民也從未經歷過長達6個月的冬天
漫長的蕭索寒風裡,無農活可做
只能呆在室內,難免乏味無聊
於是誕生了二人轉這種只需兩名演員
在自家屋裡就能上演的地方戲曲
時至今日,瀋陽一直是文娛領域的中流砥柱
從這裡走出的歌手、演員家喻戶曉
瀋陽中街劉老根大舞臺 / VCG
瀋陽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中仍能自娛,難怪可以戳中全國觀眾的笑點,也難怪鐵嶺喜劇演員要用它作為自己的藝名
歌手那英、鋼琴家郎朗都是瀋陽人
移民除了來自關內還有海外
1878年法國傳教士在小南街建起哥德式教堂
南關天主教堂,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後用庚子賠款重建 / VCG
開埠後,鴉片、洋教、洋貨紛紛流入
三經街、二緯路一帶形成美日俄法等國領館區
奉天軍政要人、富紳名流也大規模購地建宅
張作霖官邸內的大青樓是典型的仿羅馬式建築
儘管受西洋文明影響
但軍閥心中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
「前政後寢」的建築功能表現地非常鮮明
張氏帥府,緊鄰瀋陽故宮,是對至高皇權的迷戀 / VCG
西化與傳統的對立統一
同樣體現在瀋陽的商業街和學校
1918年,張作霖為促進商業發展興修市場
建築規劃仿照八卦布陣,頗有兵家謀略意味
地況複雜,緻密的店鋪鱗次櫛比
逛來遊去,沉浸其中,最易招徠顧客
八卦街,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命名街名
1922年張作霖下令籌辦東北大學
校舍仿德國柏林大學設計
開設數理化、機械土木、英文俄文等西洋文理學科
而校訓「知行合一」源於王守仁的心學思想
東北大學,梁思成、林徽因在這裡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築系
東北淪陷後,日本、朝鮮人來到瀋陽
繼續改變著城市的面貌
奉天驛(今瀋陽站)。紅磚技術借日本人之手被帶入瀋陽,是中國大型磚混結構公共建築的開端
西塔韓國城,朝鮮半島移民聚居區,滿是韓國商場和餐廳
計劃經濟時代,作為全國工業心臟的瀋陽
始終像蘇聯城市一樣運轉
廠房遍地,工人成群
為解決眾多職工及家屬的住房
鐵西區建設了巨型「工人村」
143棟「赫魯雪夫樓」擁擠,且缺乏個性
一間屋子不到20平米,廚房衛生間公用
在全國多數人還住在平房的年代
有自來水、暖氣、電燈甚至電話的蘇聯樓
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豪宅」
赫魯雪夫樓建造快速、成本低廉,成為大工廠、大單位建造職工住宅區的首選 / VCG
每個時代都在瀋陽留下獨特印記
故宮紅牆下,是熱鬧的小吃夜市
走過成排的方盒子居民區
會遇到偽滿時期的辦公樓
種植日本赤松的街邊,二人轉小劇場喧嚷歡騰
時空交錯,魔幻迷離
中街商業街流光溢彩 / VCG
05
誰道塞寒衾似鐵
黑甜鄉裡好溫柔
經歷過數次人口換血後
瀋陽城裡最突出的是工業氣質
植根於瀋陽人心中的是揮散不去的工業情結
不同於傳統社會裡宗族血緣是最強紐帶
計劃體制下,組織決定一切
長年累月過著軍事化、工業化、標準化生活
人們對國家感召有極高的服從性
也就不難理解,瀋陽為何計劃生育率如此之高
瀋陽80、90後大都是獨生子女 / 攝於1985年
父輩們在國企廠子裡呆了半輩子
對集體的信任和依戀深入骨髓
相比於種地要看天吃飯
工廠裡每月都能領到工資
和工友們穿同樣的制服,住同樣的宿舍
給足了那一代人安全感
他們也希望這份安穩傳承給子女
不少家庭願意花重金、託關係
安排孩子進入體制內工作
今天瀋陽仍然是中國集體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公有部門從業者在就業人口中佔比高達 42.9%
有單位的瀋陽人是幸福的,如果連單位都不存在,人會變成孤獨的原子 / 電影《鋼的琴》劇照
曾經流行「企業辦社會」
大國企都有自己的學校、醫院
衣食住行都不用離開熟悉的生活圈
長期生活於熟人社會之中
瀋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格外親密
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泡澡、吃燒烤
是瀋陽市井生活最常見的側影
「坦誠相見」才算真老鐵。每周必洗一次澡,洗泡蒸搓不能少
人手一把烤麵筋,紅柳枝串著油邊,下過水的豆皮兒迸發著滋啦聲響
瀋陽人的工業性格
還有一大典型特點是粗糲與豪爽
大鍋飯年代,追求宏大而非精細
也容易培養人得過且過的惰性
工人們像齒輪一樣,日復一日地運轉
接受規則,完成分內工作
缺乏個性和獨立思考的環境裡
民營經濟自然相對薄弱
瀋陽方圓大廈 / VCG
時代的洪流註定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工廠子弟
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
被迫走向外面的世界
瀋陽防爆器械廠廠長石永階(左一)看著工人們領救濟金。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 攝於1986年
紀錄片《鐵西區》三部曲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無數 / 劇照
瀋陽最代表性的食物就誕生在這段最困苦的歲月裡
雞架之於瀋陽
如同腸粉之於廣州、火鍋之於重慶
它市井、不高級、充滿了煙火氣
但凝結了最家常的滋味和最平民的日子
1990年代,中國開始大規模養殖白羽肉雞
並將雞腿、雞翅、雞胸分割之後出口
遼寧省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養殖區之一
積累了大量副產品——雞架
烤雞架酥香入味。細心拆骨,啃光表面的肉,箇中樂趣,其他食物是不能給予的
下崗大潮襲來,這種價格低廉、棄之可惜的食物
是只有低保收入的家庭的肉食首選
沒了工作的工人們出去喝酒解悶
便宜又經吃的雞架是最好的下酒菜
於是瀋陽人發明出燉、烤、燻、拌、炒多種做法
最妙的是把雞架放在大鐵板之間滋啦作響
炸香以後撒上孜鹽、辣椒
能令每一個瀋陽人念念不忘
一個雞架、一瓶雪花的夜晚,「賊好」
雞架、抻面、雪花啤,瀋陽最經典的組合
見過了大風大浪的瀋陽人是達觀的
他們容易滿足
也缺少把生活過得精緻的習慣
但他們依舊那麼真誠
真誠得足以抵禦世道無情的變遷
就好似他們愛吃的東北菜
雖然沒有精細的刀工,考究的擺盤
但分量夠大,用料夠足
豬肉燉粉條的騰騰熱氣
總能驅散寒冬的冷風
鍋包肉的酸甜醬汁
足以撫慰逆境的苦澀
白菜豬肉燉粉條
鍋包肉
瀋陽曾經繁華驚鴻,但如今雄風消逝
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懷念
所以瀋陽人戀舊
地鐵的城市宣傳畫,不是新城區的高樓大廈
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鐵西廣場
以及拆遷前的五裡河體育場舊照
2001年10月7日,在五裡河體育場,中國男足1-0戰勝阿曼,打進世界盃決賽階段
2007年2月12日,瀋陽五裡河體育場被拆除 / 新華網
瀋陽很多家常菜館就開在破舊的居民樓裡
沒有美食博主的宣傳帶貨
沒有瘋狂擴張的連鎖分店
甚至沒有一塊像樣的招牌
但店裡的美食叫人念念不忘
老闆娘忙裡忙外,平易近人
就像是自家大姨
平和、體貼、知足
可以說是大部分瀋陽人的生活哲學
像寒冬的爐火,溫暖透亮,柔軟綿長
策 劃 | 王海濤、賴顥寧
撰 稿 | 錢琪瑤
地圖編輯 | 錢琪瑤、陳丹丹
海報製圖 | 錢琪瑤
排 版 | 錢琪瑤
- 內容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搜狐立場 -
- 點擊圖片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