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為加快日本軍國主義投降步伐,美國分別於6日和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市各投下一顆原子彈,終於促使日本在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籤署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當時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為何放棄核彈統一世界?
第一,二戰剛剛結束德國的例子就擺在美國眼前,而且德國用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已經證明了,想要武力控制全世界的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即便是美國擁有了可以摧毀世界的武器,美國也不會輕易地步入德國後塵,向全世界去發動戰爭,因為戰爭的結果是美國承受不了的。
第二,雖然不能武力控制全世界,但是美國也沒有放棄使用其他方式來控制世界。我們可以把二戰以後美國的對外策略看作是一場「新殖民主義」運動,和殖民主義最大的區別就是目標國擁有在政治經濟上的自主權,但是在軍事上完全需要依附於美國,並且通過抱團的模式來取得世界遊戲規則的制定權,而作為這個組織實際控制國的美國,自然的成為了世界唯一的霸權國家。
第三,孫子兵法中曾記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很顯然美國在這方面比德國要研究的透徹,這也凸顯了美國這個民族思想的變通性,二戰後美國聯合歐洲對抗蘇聯,最終強大的蘇聯在美歐的聯手之下轟然解體,美國用最小的代價站在了世界頂端,而歐州也因此位居次席,這時的美國幾乎已經得到了世界利益的支配權,也可以說美國完成了德國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
第四,當年希特勒的策略就是拉攏日本和義大利控制世界,而美國其實是沿用了這個策略,只不過是核心國家成員數量比德國要多得多,美國深知老牌西歐列強在二戰中損失巨大,但是其筋骨還在,而且發展潛力很大,所以成了美國極力拉攏和援助的對象,而且當時全世界的民族主義已經完全覺醒,老式的殖民主義早已經失去了成長的空間,所以美國必須尋找一個可替代的對外策略,新殖民主義政策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第五,我們都知道原子彈威力巨大,但是同時也伴隨著嚴重的核輻射,這種核汙染的傷害是永久性的,所以原子彈只被作為一個國家的戰略核威懾武器,美國除了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射了兩枚之外,核武器在二戰結束以後的若干年裡一直都沒有運用到實戰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對環境的破壞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所以這種對環境的破壞力就決定了美國對全世界開戰,因此現在還是常規武器為主核武器為輔,所以美國想要武力取得世界霸權必將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很顯然當時的美國是沒有這個承受能力的。
由此可見,核武器猶如一把雙刃劍,害人害己,如果美國用核武器來一統天下,不是輕而易舉,殊不知應對遭受核打擊而遭受核汙染的傷員和難民,這對美國來講將毫無價值,美國本土也會被輻射,這樣的結果有如同歸於盡,世界歸於死寂,美國核科學工作者在研製核武器時,早就對其具有的危害性一清二楚,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建議美軍使用核武器,儘管美國很想趁機使用原子彈統一全球,奈何這種武器的特殊性和致命性,只好放棄這種想法,而是將其作為戰略性武器來對別國施以威脅,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