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萬丈的太陽是自己發光、發熱的熾熱的氣體星球。它表面的溫度約6000℃,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太陽的半徑是696 000千米,是地球半徑的約109倍。它龐大的身軀裡可以容納130萬個地球。
太陽的質量為1·989×1027噸,是地球質量的332 000倍,是八大行星總質量的745倍。知道了太陽的體積和質量,你能不能知道太陽的密度呢?先想一想。太陽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釐米1·4克,約為地球密度的1/4。太陽與我們地球的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這是一段多麼遙遠的空間距離啊!光的速度每秒約30萬千米,從太陽上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多鐘。這段距離在天文學家們的眼裡,認為並不遙遠,他們常常把這段距離當做測量太陽系內空間的一把尺子,給它一個名稱叫「天文單位」。拿這把尺子去衡量水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0·387個天文單位。木星與太陽的距離是5·2個天文單位。
你看,這是多麼大的一把尺子啊!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才好似「圓盤」大小,它在天空中對我們的張角大約半度。然而,我們已充分感受到了太陽強烈的光芒和酷熱的照射。你可以靜靜地想一想,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不都是靠太陽來維持
生命嗎?埋在地下的煤、石油和水,不也是太陽能量的轉換產物嗎?地球大氣和海洋的活動現象不也是太陽能量的作用嗎?地球上除原子能以外,太陽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萬物生長靠太陽」確有它深刻的內涵。說到這裡,不知你有沒有想到這樣的問題:太陽慷慨無私,向我們免費提供如此巨大的能量,整個地球接收的太陽能有多少呢?太陽發射出的能量有多大呢?科學家們設想在地球大氣層外放一個測量太陽總輻射能量的儀器,使它垂直太陽的光束,這樣測得的輻射不受地球大氣影響,在每平方釐米的面積上,每分鐘接收的太陽總輻射能量約是8·25焦耳。這個數值叫太陽常數。這個能量足以使1立方釐米的水溫升高約2℃。
如果將太陽常數乘上以日地平均距離作半徑的球面面積,這就得到太陽在每分鐘發出的總能量,這個能量約為每分鐘2·273×1028焦耳。如果再把這個熱輻射能換算成機械功率,約為3·68×1023千瓦。然而,太陽雖然做出如此驚人的奉獻,但是地球上僅接收到這些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可是,就是這微乎其微的能量,足以使地球上享受到溫暖和充足的陽光。太陽每年送給地球的能量約相當於100億億度電的能量。比全世界總發電量要大幾十萬倍,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無汙染。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必將在利用太陽能方面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