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唐麗霞 中國投資參考
導讀
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嘗到自己嚮往的食物,非洲小農在精打細算中量入為出,用自己的邏輯將生活過的更有滋味。根據需求逐步將掙到的現金轉化成實物也是非洲小農被動儲蓄的一種方式
●要求日薪制和周薪制的無奈
●小包裝或零星購買的「量入為出」邏輯
●量力而為的被動儲蓄
隨著中非之間經貿關係的不斷密切,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非洲進行投資,也有越來越多的商貿企業在非洲做生意,非洲大陸的主體是小農,小農的生計模式和消費能力及習慣和中國有著顯著的差別,對於很多到非洲開展投資和貿易的企業來說,如果不能很好地去把握非洲小農的生計模式和消費能力及習慣,往往會造成很多文化上的衝突和互動上的誤解。
要求日薪制和周薪制的無奈
我在非洲調研的時候,很多企業的非洲的員工都是日薪制或者周薪制,對於這種薪酬發放,自然會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一些企業負責人也願意採用,因為這種方式領取工資的員工一般都是臨時工,可以隨時終止僱傭,可以規避轉成正式工和長期工的風險,在很多非洲國家,對正式工和長期工的福利保護是非常高的,一些企業難以支撐勞工福利保護的負擔。但這種方式的弊端是造成了員工的不穩定性和熟練的有技能的員工的流失,使得企業一直處於為別的更加成熟的企業培訓員工的狀態。在很多時候,很多非洲員工自己也非常希望是日薪或者周薪,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非洲國家的非農就業機會非常少,大部分的小農基本上沒有穩定的現金收入來源,其農業也處於一個都不能滿足自給自足口糧需要的水平,無法從農業中獲得現金收入,因此絕大部分非洲小農是沒有任何現金存款的,但其需要每天都有小額的現金收入來支付其剛性的現金支出,如孩子的上學的午餐費、考試費,烹煮食物用的油脂以及其他的生活用品,如果超過一個星期領不到收入的話,也就意味著整個家庭可能都處於沒有現金的狀態,因此他們更歡迎日薪制和周薪制;我曾經在馬拉威的農村調研,一個女性農民的話就生動地概況出了這種生計狀況,她說,「每天我睜開眼睛就想著今天到哪裡去掙500誇查,然後用這500誇查買一點西馬(玉米粉)和其他必需品,這一天就過去了;第二天醒來後繼續想,然後日復一日,日子就這樣過去」。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經常被中國投資者詬病,非洲人沒有存錢的習慣,拿到錢就會及時消費,非洲人其實也非常清楚自己這一點,日薪制和周薪制也使得他們每次獲得的收入很少,可以讓其被動地克服「衝動消費」。我在非洲調研的時候,經常問他們為什麼不存錢,很多人說因為收入太少了,無論如何節約,也存不下錢,還不如索性消費愉快,這樣自己再去掙,因此,我們很多人理解的衝動消費,實際上並不是真的衝動消費,也是他們極低收入水平下的一種生活態度。
小包裝或零星購買的「量入為出」邏輯
我在非洲農村裡調研的時候,經常非常納悶地看到村裡的簡陋的小賣部裡將食用油分裝成10毫升左右大小的袋子裡銷售,沿途叫賣的小商販總是將花生米或腰果分裝成大約只有幾十克的小袋子裡,在一些國家電話卡的充值卡的面值很多都是1美元,都是很小的包裝,幾乎看不到國內產品促銷時普遍採用的加量減價的方式,小包裝和零星購買從整體價格上來說一定是比一次性購買多要貴很多,剛開始的時候我也無法理解這一點。有一次我在坦尚尼亞的一個村莊調研,才恍然大悟。在Rudawe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房子,擺著一張簡陋的長條桌,牆角用三塊磚壘砌的灶臺上正在煮著茶水,一位非洲婦女正坐在地上製作一種叫Chipati(印度薄餅)的小吃,時不時會有村民來這裡買印度薄餅或喝茶。我很奇怪,這裡農民的收入都非常低,為什麼不在家裡自己做早飯,而要來買早點,自己做不是更便宜更合算嗎?「你一天能賣多少張印度薄餅?每一張成本是多少呢?」,這位非洲婦女告訴我,她要在當地市場上買一袋25公斤的麵粉,需要3萬先令,這25袋麵粉可以製作375張印度薄餅,每張印度薄餅賣200先令,五天要用一袋麵粉,一般顧客會在店裡吃,還會要一杯茶,這樣一個套餐就是400先令。初略的計算,可以發現如果農民自己買麵粉做印度薄餅只需要80先令,但為什麼本來就沒有什麼錢的農民會天天來買200先令一張的印度薄餅呢?這時剛好一名婦女來買印度薄餅,我就問她為什麼不自己買麵粉做,「我沒有購買一整袋麵粉的預算,那需要3萬先令,是一大筆錢,我幫別人除草,收玉米幹農活,每天只有3千先令的收入,這3千先令是我一家全天的生活預算,我只有每天購買幾張印度薄餅的預算,所以就天天來這了。」 原來這些超小包裝的商品實際上是為了滿足當地人在有限的消費能力下的基本生活的需求,雖然收入很低,但是他們也希望能夠用一下手機,於是買1美元的電話卡充值,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需要;希望有一點零食可以吃,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嘗到自己嚮往的食物,他們在精心計算中量入為出,用自己的邏輯將生活過的更有滋味。
量力而為的被動儲蓄
很多人對非洲人的印象就是他們不愛儲蓄,我一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發現其實這也是對非洲人的一種誤解。我有一個非洲學生,在中國留學期間,做一點二手手機的生意,慢慢掙錢,然後第一年在他國家的首都買了一塊地,第二年在地上蓋了幾間房,後來他畢業回國以後,在一家國際機構找到了工作,用幾個月的工資又蓋了一個小廠房,慢慢地,像螞蟻搬家似的從鄰國分批次買來小型榨油機,後來,我才知道他一點一點地掙錢,然後掙一點錢就去投資一點,前前後後用了四五年的時間開了一個小油坊。我在很多非洲國家的農村,都能看見很多建蓋到不同程度的房子,有的剛打完地基,有的已經壘砌一半,有得已經上梁,有的已經鋪設了金屬瓦片,村民們蓋房是循序漸進。「我打算蓋房子已經好幾年了,前年我賣了玉米的錢,剛好可以買一塊地,去年我打算把地基打好,於是我就多租一英畝土地,把多收的玉米賣出後,用掙到的錢把地基打好了。今年把收穫的玉米賣了,收入就可以把房子的主體結構蓋完。然後看看買金屬屋頂需要多少錢,就去附近的中國農場打工,掙夠更換屋頂的錢」,在烏幹達鄉村53歲的村民Ayubu告訴我,「我計劃用三年的時間蓋好一棟房子,這樣每年大概需要銷售15袋玉米,加上每年我們家要吃10袋玉米,還有留8袋玉米做來年農業生產的投資,這樣一年收30多袋玉米就夠了,家裡的生活開支用種稻穀出售獲得收入就行了。」我想他們為什麼不先把錢存夠了,然後再一次性把房子蓋好,非要這樣一點一點的進行呢?在坦尚尼亞調研的一個婦女解答了我的疑惑。她在豐收的季節收穫了15袋玉米,6袋留著是一年的口糧,賣了5袋,這樣就有錢購置生活用品,給孩子買幾件衣服,剩下的不敢賣了,因為變成現金後,很快就會被花掉,明年種地的時候就沒有錢買種子了,要等到明年備耕的時候再賣剩下的幾袋玉米。原來這樣一點一點地將掙到的現金轉化成實物也是他們被動儲蓄的一種方式,因為低收入使得他們無法擁有擺脫貧困的現金,永遠不會有足夠的資金來實現他們的生活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在非洲很多國家小額信貸比較受歡迎,因為分期小額償還的方式雖然總體貸款成本高,但是符合他們的生計特點。
因為非洲的小農有著這樣的特點,於是流動的街頭小販經濟和公路經濟就非常的活躍,無論是流動的小販還是在公路兩邊擺攤販賣的固定攤主,每天只需要去販賣出足以支撐他們生活開支的商品,就能夠安然享受一天的生活;如果能夠多賣一些商品,增長收入,他們就能將其轉化成實物,慢慢地積累,從而實現其生活的小目標。因此,在這樣的生計哲學下,非洲人的生活雖然是簡陋的但也是快樂的。我們在非洲開展投資和從事商貿活動時,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
原標題:《【投資非洲】「量出為入」和「量力而為」——非洲小農的生計模式|中國投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