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入門類
1
陳向明著.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結合教育研究領域中的有關問題介紹了「質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實施方法和操作技巧,在介紹方法的同時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實例,包括西方著名學者、中國學者、學生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實踐。《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的特點是:重點介紹操作方法和實踐過程,將對方法論的討論坐落在具體的、情境化的研究實踐中。不僅介紹了「做什麼」和「如何做」,而且適當討論了「為什麼」的問題。
2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專著,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出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出來的操作手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結合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和說明。
3
黃毅英主編.教授現在告訴你如何開展教育研究[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該書圍繞教育研究的整個過程,從研究問題的構思、文獻數據的處理、研究框架的擬定、研究方法的選擇以及研究結論的分析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方面給讀者呈現教育研究的全貌;另一方面指出並且洋細地回答了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諸如研究問題從何而來、如何勾畫「研究之流」、如何給研究問題塑形、怎樣用數字說話、數字之外是什麼、如何進入敏感地帶、 孰因孰果等。最後針對如何累積研究結果,延伸研究長河,編者指出論文「不發表便發黴」,鼓勵研究者將之作為研究者學術上的責任,認為只有將研究結果公諸於世才能讓其他人從中得到一點點啟示,從而使別人可以在這長河中邁進一步。
4
陳向明主編.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質的研究論文究竟是什麼樣子?質的研究者如何在「實地」開展工作?如何確定研究問題及選擇研究對象?根據什麼來建立思維框架?如何進入研究現場並與研究對象建立和保持關係?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時採取何種策略?如何得到研究結論?如何檢驗研究結果的質量?——以上種種都是質的研究的初學者所關注的問題。本書收錄了四篇質的研究論文、一篇質的研究報告和一篇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意在為讀者提供一些相對完整的質的研究論文和報告,使讀者看到這些研究者是如何從事質的研究的,他們如何講述和構建自己的故事,具有何種不同的風格。
5
郭澤德,白洪譚.質化研究理論與方法 中國質化研究論文精選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質化研究理論與方法—中國質化研究論文精選集》是由學君、白洪譚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學術論文集,教你從學術角度完成第一手資料的實地收集。本書中包括質化研究方法論綜述、方法論倫理、口述史、紮根理論、民族志、田野調查、話語分析、個案研究、深度訪談等多個主題分類。對社會學、人類學、紮根理論、田野科學、口述史、地方志、民族志等專業領域研究人員均有啟迪作用。
6
J. Amos Hatch著;朱光明等譯.如何做質的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本書不僅闡述了質的研究的理論基礎.而且提供了系統、具體的全程指導。全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示了真實的案例,從提出研究設想、確認研究問題,到設計研究、收集研究資料、分析研究資料,直至完成研究報告,一步一步地指導讀者將理論概念轉化為研究實踐。無論是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新手,還是富有經驗的研究人員,都能從中獲益。
7
約瑟夫·A.馬克斯威爾(Joseph A. Maxwell);朱光明譯.質的研究設計 一種互動的取向 [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本書把質的研究設計看作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一個進行中的事情,它需要研究者考慮設計的各個要素之間不斷變動的關係。本書主要討論了研究目的、概念框架、研究問題、方法和效度等五個核心要素之間的互動影響,並就如何建立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富有洞見的方法和策略。本書不僅非常適合質的研究的初學者,也適合那些正在做質的研究的資深學者,同時也可以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研究方法的教材。
技術策略類
8
馬歇爾,(美)羅斯曼著.設計質性研究 有效研究計劃的全程指導 第5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本書是關於質性研究設計和方法的經典之作,並被譯介為多種文字,此次翻譯的是英文版的第5版。首先,按照準備一份質性研究計劃書的過程來組織章節結構。也就是說,本書不但包括了質性研究計劃書的各個部分,而且將這些以一個過程的方式展現出來了,即詳細地展示了質性研究設計的步驟。本書的第二個優點是:在為質性研究設計提供清晰且明確的指導的同時,本書也一再強調實踐的複雜性,進而強調要在質性研究設計中保留靈活性,確保研究者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對研究計劃進行調整。與實踐關懷一致,本書還特別關注質性研究的現實社會意義,明確地強調了研究者需要考慮自己的研究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哪些幫助、可以如何幫助被壓迫群體和被邊緣化的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實現「解放」。
9
大衛·希爾弗曼著.如何做質性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如何做質性研究》共分8大部分(主體是前5部分),次序大體上按照開展一項研究的時間順序安排,並根據新手們在一個完整的質性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實際情境一一講授。第一部分針對的是剛讀研究生的學生。第二部分著力於做研究設計時會出現的基本問題:如何選擇論題、如何運用理論和選擇方法、如何選擇案例、如何撰寫研究計劃書等。第三部分集中處理收集和分析數據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如何進行初步分析、如何運用計算機進行資料分析,以及如何評估質性研究的優劣。第四部分討論了做研究記錄、處理田野中的各種關係,以及如何獲得研究反饋等問題。第五部分是關於質性寫作的。
10
約翰·W·克裡斯韋爾著.質的研究及其設計方法與選擇[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
質的研究的類型(type)或傳統(tradition)是如何形成特定的研究設計的?本書試圖回答上述問題。作者在書中逐一考察質的研究中五個不同的傳統——傳記(biography)、現象學(phenomenology)、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人種志(ethog—raph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並從研究設計的六個階段出發,逐一對它們加以比較。這六個階段是:確立哲學或理論的基礎;研究的導人——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的形成和研究問題的提出;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分析;報告的撰寫;研究質量的標準和驗證。作者還在各章中列出圖表,以概括這些傳統在研究設計階段中的主要區別。在本書的最後,將一個案例研究的論文分別改寫為傳記的、現象學的、紮根理論的和人種志的論文。
11
卡麥茲(Charmaz K)著;邊國英譯.萬卷方法 建構紮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 中文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建構紮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講述了紮根理論是具有高度影響力的處理質性資料的方式,其創立於1960年代,被西方社會科學界公認為是過去四十多年中,質性研究發展中最重要的,卻也是最受爭議的方法論基礎之一。在《建構紮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中,作者引導讀者接觸在社會研究中使用紮根理論的技術,為那些對這個領域還陌生的人提供了清晰的、循序漸進的指導。《建構紮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通篇使用了許多精選的例子,描畫出了紮根理論的奠基人格拉澤和施特勞斯所提出的紮根理論圖景之外的另一種景象。作者認為,紮根理論必須從其實證主義源頭那裡繼續發展,把過去20年來由建構主義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問題融人進來,使其成為一種更加細緻和更具反思性的實踐。
12
莎蘭·B·麥瑞爾姆.質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個案研究的擴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本書系統講述了質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作為一本基礎性讀物,本書在質化方法的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與分析及報告的撰寫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上為讀者提供了充滿實踐智慧的指導和建議。與一般的同類書相比,本書有兩個特點,其一,作者在論述的始終都貫穿了一些案例進行說明,使論述顯得很系統、清晰。其二,本書將個案研究方法放在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即在每一個研究方法之後都特別講述了其在個案研究中的運用,這對於對個案方法有偏愛的朋友有特殊幫助。
13
朱麗葉·M.科賓,安塞爾姆·L.施特勞斯著.質性研究的基礎 形成紮根理論的程序與方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從多種提出問題的形式,到編碼和分析,再到報告研究結果——《質性研究的基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研究者提供了手把手的指導。本版的亮點:·展示了真實的資料分析過程(從描述到紮根理論)以及通過理論抽樣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為讀者提供了思考、寫作和小組討論活動,以強化書中呈現的材料。書中收錄了質性研究軟體中的真實資料和分析實踐。
14
巴尼 G·格拉澤著;費小冬譯.紮根理論研究概論——自然呈現與生硬促成[M].社會學出版社.2009.
這是「紮根理論從書」的第一本華文翻譯書.該叢書由美國紮根理論學院下屬的社會學出版社所出版。本書主要是寫給各種學科領域中獨立思考的研究者.他們的興趣在於通過對定性和,或定量數據進行定性分析來歸納性地提出理論。他們常常被這一必要的工作難住。不僅對他們面對的數量龐大的實地記錄、文件或訪談不知所措,而且經常被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所困擾:基於所研究領域的數據對分析作以整合,從而簡要地創設一個理論闡述。本書的目的在於解決這個問題.並闡明少數研究者是如何解決它的。希望給那些準備展開定性分析、冀望提出實質紮根理論的人,提供必需的基礎知識和程序。
15
埃文·塞德曼著.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 第3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如果您意欲用訪談方法著手研究王作,或者曾經使用過此種方法,閱讀本書將使您在以下問題上獲益:
(1)使用訪談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以敘述作為理解方式的可能性。
(2)如何設計研究方案,以及通過流程對研究者加以引導的簡易而有效的辦法。
(3)研究流程中應避免的陷阱,以及如何建立與訪談對象的交流渠道、如何聯繫和篩選受訪者。
(4)知情同意書應當包括的主要內容,以及制度審查委員會(IRB)發揮作用的方式。
(5)聆聽和提問的方法。
(6)研究參與者融洽關係的複雜性,以及平等性在訪談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7)如何管理、利用和分享從深度訪談中所獲得的數據。
16
陳向明,林小英編.如何成為質的研究者 質的研究方法的教與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本書由北京大學一批修習質的研究方法課程的學生所寫的反思筆記組成。其內容涉及從「選擇研究問題」、「收集和分析資料」到最後形成總的「研究報告」,詳細記錄了質的研究每個研究步驟的具體實踐過程,對學生學習質的研究方法,對老師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什麼問題、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頓悟,以及對初學者了解質的研究方法的過程很有助益。由於研究者的反思筆記涉及各種各樣的研究問題,且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因此也適合所有對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品集
17
李平,曹仰鋒主編.案例研究方法 理論與範例 凱薩琳·艾森哈特論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本書由凱薩琳·艾森哈特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14篇論文彙編而成,其中3篇論文的主題為案例研究方法與理論構建,11篇論文則是案例研究的優秀範例。
案例研究已經成為管理研究中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凱薩琳·艾森哈特的案例研究方法不僅強調方法的嚴謹性,更將重點放在創建理論方面。當前,國內外的學者越來越重視中國本土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創建基於中國特殊文化情景下的管理理論。
18
《聆聽與傾訴——質的研究方法應用論文集》(楊釙林小英編,陳向明指導)
本書集中了一批運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論文,這些研究涉及許多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的問題,研究者以觀察、訪談為主要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對象內心深處,體驗、了解問題的深層原因並給予意義的解釋,是學習和運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生動教材。
本書是一部學生心得體會的匯集,收集的是1999年秋季學期學生的期末論文,本論文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在學習中的反思。從初學者的視角描繪了他們個人的感悟與體會,從這些論文中,我們可以了解這些中國學生在特定教育環境中使用質的研究方法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和取得的收穫。
19
石英主編. 質性社會學研究 2015年第1期 總第2期.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12.
本書設有「刊首語」「專題研究」「理論視界」「田野印跡」「影像筆記」「質性圓桌」「札記?書評」等主要欄目,刊登不同文章體裁的學術作品,旨在為對中國質性社會學有研究興趣、關心其發展的學界同仁創建互動交流、分享經驗、促進研究的學術平臺,並在推進中國質性社會學學科建設、建構理論體系、梳理研究方法以及總結本土經驗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本文轉載自「質化研究」僅供教育科研學習,原文版權歸屬原作者及原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