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書

2020-09-07 思想與社會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國際發展系副教授Elliott D. Green對從Google Scholar中收集的引用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了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書籍。其中,排名前六的書籍分別來自於社會科學的不同學科。

01《科學革命的結構》

託馬斯·庫恩著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by Thomas S. Kuhn


簡介| 該書是現代思想文庫中的經典名著,作者從科學史的視角探討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的本質,第一次提出了範式理論以及不可通約性、學術共同體、常態、危機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等觀點,深刻揭示了科學革命的結構,開創了科學哲學的新時期。


02《創新的擴散》

埃弗雷特·羅傑斯著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by Everett Rogers



簡介| 《創新的擴散》一書奠定了羅傑斯作為創新擴散開創者的地位。在書中,羅傑斯用細膩的文筆闡述創新如何在人群中得以擴散,並梳理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如S曲線、臨界大多數、擴散曲線,以及商界耳熟能詳的「跨越鴻溝」等,不僅改變了許多知名企業的新產品營銷策略,而且重新定義了擴散的實務。該書不僅是國內外新聞傳播學領域繞不開的歷史豐碑,而且是政策(國家、企業)在人群中滲透等領域研究的標杆之作,還是在新產品的市場營銷運營中指導我們如何快速引爆社群的方法源泉。


03《被壓迫者教育學》

保羅·弗萊雷著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by Paulo Freire



簡介| 本書介紹發展中國家的著名教育家弗萊雷的解放教育理論與實踐。該理論以培養批判意識為目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闡明了教育與覺悟的關係,指導了發展中國家的成人掃盲教育,提出了情景對話式的教學方法,注重教育與現實的結合。弗萊雷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影響更大。

04《競爭戰略》

麥可·波特著

Competitive Strategy, by Michael E. Porter



簡介| 《競爭戰略》由「競爭戰略之父」、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所著。《競爭戰略》《競爭論》《國家競爭優勢》等作品被公認為管理學界的「聖經」。競爭戰略是指企業在同一使用價值的競爭上採取進攻或防守的長期行為。波特在本書中提出了三種卓有成效的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戰略,並對這三種通用戰略實施的要求進行了詳細闡述與分析。他認為,所有企業都應該了解並制定相關戰略,否則企業將在市場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並導致市場佔有率低下、缺乏資本投資,從而削弱自己的競爭優勢。沒有形成競爭戰略的企業註定是低利潤的,它必須做出根本性的戰略決策,向三種通用競爭戰略靠攏。

05《想像的共同體》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



簡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像的共同體》是一部在20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作者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像的共同體」,認為這些「想像的共同體」的崛起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家方言的發展等。《想像的共同體》影響所及幾乎橫貫所有人文與社會學科,是在理解人類社會諸多現象時不可或缺的指引。自本書1983年在英語世界問世,到2007年年底為止,已經在33個國家和地區中,以29種語言出版。

06《社會中的心理》

維果茨基著

Mind in Society, by L.S.Vygotsky



簡介| 維果茨基是著名心理學派——文化歷史學派的奠基人,該學派對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受到西方學者的推崇。《社會中的心理》於1978年問世後,維果茨基思想在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本書收錄了維果茨基許多未曾被翻譯成英語的著名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概述了認知發展的辯證唯物理論。維果茨基認為,不能脫離周圍的社會而進行孤立的理解。人是使用工具來改變自己內心世界以及周圍世界的唯一動物。從手帕打結作為簡單的助記符裝置到符號語言的複雜性,社會提供了可用於塑造頭腦的技術介質。知覺、注意力、記憶、語言和遊戲在這一理論框架內發展。


07《規訓與懲罰》

米歇爾·福柯

Discipline and Punish, by Michel Foucault



簡介| 《規訓與懲罰》是法國著名思想家、結構主義大師米歇爾·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於1975年問世。福柯視其為「我的第一部著作」,包括他自己對此都重視有加。本書論述關於現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係的歷史,論述現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並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自己超常的獨特性。在對時代進行診斷的哲學家圈子裡,福柯對時代精神的影響是最持久的。


08《正義論》

約翰·羅爾斯著

A Theory of Justice, by John Rawls



簡介| 《正義論》是一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政治與倫理著作,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政治哲學、法學和道德哲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該書試圖用經過改良的社會契約論來處理分配公正的問題,並將由此產生的理論稱為「作為公平的正義」。書中的正義原則源於兩點:一是所謂平等的自由原則,二是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該書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學萬馬齊喑的冷清局面,以其獨特性和思辨性令人耳目一新。


09《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

阿爾伯特·班杜拉著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by Albert Bandura



簡介| 本書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堪稱是「學習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它標誌著學習理論的參照點由行為、認知、情感或環境等單一方面向三者綜合的轉變,改變了傳統學習理論重個體輕社會、重直接經驗輕間接經驗、強調單向決定作用而忽視人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傾向。在該書的序言中,班杜拉開宗明義地指出,他的理論「冠以『社會』一詞,意指人類的思想和行為的諸多社會根源;冠以『認知』一詞,是認識到思維對人的動機、情感和行為的因果歸因影響」。


10《文化的解釋》

克利福德·格爾茨著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



簡介| 20世紀後期是一個「文化泛濫」的時代,也是一個探索的時代,其間充滿了衝突,但也不乏有益的試驗和真知灼見。《文化的解釋》便是其中極富洞見的一本。它是克利福德·格爾茨關於象徵人類學的重要著作,直接影響了20世紀八十年代「新歷史主義」思潮的出現。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側重修辭,常以比喻例證闡釋其說,很少平鋪直敘,既有理論的深度,又能融氣勢、激情、學識和智性於一體。

11《性史》

米歇爾·福柯著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3 Volumes)

by Michel Foucault



簡介| 《性史》一共分三卷(本計劃六卷),第一卷《認知的意志》(La volonté de savoir),也是最常被引用的那一卷,是1976年出版的,其主題是最近兩個世紀性在權力統治中所起的作用。對於弗洛伊德等提出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性壓抑,福柯提出置疑,指出性在17世紀並沒有壓抑,相反得到了激勵和支持。社會構建了各種機制去強調和引誘人們談論性。性與權力和話語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第二卷《快感的享用》(L'Usage des plaisirs)和第三卷《關注自我》(Le Souci de soi)是在福柯死前不久於1984年出版的。其主要內容是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對性的觀念,關注一種「倫理哲學」。此外福柯還基本上寫好了一部第四卷,其內容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對肉體與性的觀念和對基督教的影響,但因為福柯拒絕死後出版任何書籍, 家人根據他的遺願至今未出版完整版本。


12《情景學習: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

珍妮·拉弗、埃蒂納·溫格著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by Jean Lave and Etienne Wenger



簡介| 本書作者拉弗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學教授,溫格則是一位從事學習研究的科學研究者。在此書中,他們從根本上對有關「學習」的概念進行了極其深刻的反思。他們站在人類學立場,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完整的人身上,將知識視為個人和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聯繫的屬性以及互動產物,並將研究學習的焦點移至實踐共同體中學習者社會參與的特徵,從而將參與視作學習的關鍵步驟。由此,該理論認為意義和身份是同時在互動中建構的,這一建構受到情境脈絡的極大影響。

13《第五項修煉》

彼得·聖吉著

The Fifth Discipline , by Peter M. Senge



簡介| 《第五項修煉》描述公司如何通過採用「學習型組織」的戰略和行動對策,來排除威脅組織效率和事業成功的「學習障礙」。在「學習型組織」中,新型的、擴展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體的熱望得到釋放,大家不斷學習如何開創真心嚮往的成就。《第五項修煉》是經典商業教材,譽為影響最深遠的管理書籍之一、世界企業學會(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榮譽的開拓者獎、《哈佛商業評論》評為近百年最具影響力的管理類圖書 。


1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道格拉斯·G.諾思著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y Douglass North



簡介| 當全世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正處於改革和轉型之時,所有的社會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應該細讀諾恩的這本《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道格拉斯·G.諾思在本書中基於經濟制度形成的相關文獻,提出了有關不同時空的經濟體存在差異的重大問題。這部激動人心、富有啟發的著作在經濟史學家的研究中佔有重要位置,對於政治學家和其他社會學家了解非主流經濟學的主要思想也相當重要。15《文化的重要地位》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著

Culture’s Consequences, by Geert Hofstede



簡介| 霍夫斯特德在20世紀70年代末,進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調查研究,調查了66個國家117000位IBM員工的工作價值,形成了1980年出版的《文化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能夠對企業管理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化差異的四個指標,即權力差距可接受程度的高與低、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及男性化與女性化。他認為,這四種文化指標或因素對於管理中的領導方式、組織結構和激勵內容,將產生巨大影響。後來,霍夫斯泰德又結合中國文化特點,加入了「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這一指標。這本學術專著使他成為跨文化比較研究領域的創始人。

16《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歐文·戈夫曼著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in Everyday Life,

by Erving Goffman



簡介|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擬劇論的倡導人。1945—1951年間曾在設得蘭群島從事實地研究。他以個人經驗觀察的結果為主要資料來源,對社會互動、邂逅、聚集、小群體和異常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他首創了「擬劇論」,認為人賦予社會秩序或特定行為以意義。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社會成員在社會舞臺上扮演多種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務於欲達目的。他還提出「汙記說」,認為先賦的或自致的汙記貶低了個人或群體的價值,限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人們一旦給異常行為者標上汙記,他們就走入了「越軌生涯」,結果是異常行為被強化。

17《資本論》

卡爾·馬克思著

Das Kapital, by Karl Marx



簡介|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同時也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馬克思在這部著作裡,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

18《區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皮埃爾·布迪厄著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by Pierre Bourdieu



簡介| 皮埃爾·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法蘭西學院唯一的社會學教授。他與英國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國的哈貝馬斯(Jurgen Harbermas)被認為是「當代歐洲社會學界的三傑」。布迪厄橫跨眾多領域,打破了學科界限,從跨學科的角度入手,對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哲學、政治學、史學、美學、文學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思想範疇,建構了相當新穎的學術框架。


19《現實的社會構建》

彼得·伯格、託馬斯·盧克曼著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by Peter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簡介| 本書出版於1967年,是社會學領域的一本經典,是一本與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涂爾幹的《自殺論》齊名的社會學經典。本書的問世,開啟了社會科學領域一個跨學科的學派——社會建構主義。書中考察了知識是怎樣形成的、怎樣得到代表它的制度和擁護它的人的維持和修正;現實是怎樣通過社會互動形成的,人與其共同體之間的符號/象徵關係。


20《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喬治·萊考夫、馬克·詹森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by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簡介|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作為當代語言學經典著作,是公認的認知語言學隱喻系統研究的開始,在國外隱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響。喬治·萊考夫和馬克·詹森在書中指出隱喻不僅是語言中詞彙的問題,還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參與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還從認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完全顛覆了幾千年來人們對於隱喻的狹隘看法,國內外但凡論及隱喻、認知的論文和專著,無不以此為經典。


21《壓力、評價與應對》

理察·拉扎勒斯、蘇珊·福克曼著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by Richard Lazarus and Susan Folkman



簡介| 拉扎勒斯帶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團隊進行了壓力、應對研究,從而成為了整個壓力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這本書,既對壓力的整個研究背景進行了總結,又歸納了他們團隊的所有研究,並提出了壓力評價理論,並認為應對是過程的,而非特質的。 同時,書中還對研究方法等進行了描述和反思,對於壓力研究的設計非常有價值。拉扎勒斯是美國應激理論的現代代表人物之一,對情緒和適應作了大量的研究。關於應激反應的對付過程,他提出了認知評價的重要性,認為生活過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認知評價為轉移的。198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2《實踐社團》

埃蒂納·溫格著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y Etienne Wenger



簡介| 知識是當今市場的重要資源,但是系統地組織和利用知識仍然是一個挑戰。許多領先的公司已經發現,只有技術是不夠的,培養實踐社團才是有效實施知識戰略的重點。在《實踐社團: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指南》一書中,作者在對戴姆勒-克萊斯勒、麥肯錫、殼牌石油和世界銀行等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管理知識、驅動公司戰略的實際模型和方法。作者勾畫了實踐社團的基本元素,指出了培養實踐社團的七大原則和主要建議,討論了實踐社團的潛在缺陷以及分布式社團面臨的主要挑戰,最後還說明了認識實踐社團創造的價值及圍繞社團制定知識戰略的方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本書是一本組織領導者的必讀之書,是一本為了組織和在組織中工作的人的利益和長期成功,發展「實踐社團」的權威指南。


23《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奧利弗·E.威廉姆森著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by Oliver Williamson



簡介|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闡述的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是西方極端右傾的與政治密切有關的經濟思想流派。他們頌揚自由放任下的資本主義的市場和價格制度,認為它幾乎是解決任何經濟問題的極好機制;主張國家應該創造條件使市場和價格制度發揮極大的功能。儘管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具有很大的錯誤,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具有某些值得參考的論點和資料。這些資料有助於暴露自私自利的動機對社會可能造成的有害後果。《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主要論點為:競爭的資本主義,即通過在自由市場上發生的私有企業來執行我們的部分經濟活動,是一個經濟自由的制度,並且是政治自由的一個必要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次要論點是:政府在致力於自由和主要依賴市場組織經濟活動的社會中所起的作用。


24《動機與人格》

亞伯拉罕·馬斯洛著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by Abraham Maslow



簡介| 《動機與人格》是「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的代表作,奠定了馬斯洛的學術地位。本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理論,其中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高峰體驗理論最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本書自1954年初版後,對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和實際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是一部經典的、解讀「人性」的著作。閱讀本書,就如同在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它並不晦澀難懂,適合每一位想了解自己、了解人性的讀者閱讀。


25《依戀理論》

約翰·鮑比著

Attachment, by John Bowlby



簡介| 「依戀理論」首先由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提出,1944年他進行了一項關於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發了他研究母子關係的興趣。隨後,他開展了一系列「母親剝奪」的研究並指出:在個人生活的最初幾年裡,延長在公共機構內照料的時間或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對人格發展有不良影響。文章來源|哈佛商業評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國際發展系副教授Elliott D. Green

相關焦點

  • 質化研究必讀的19本書
    2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本書的第二個優點是:在為質性研究設計提供清晰且明確的指導的同時,本書也一再強調實踐的複雜性,進而強調要在質性研究設計中保留靈活性,確保研究者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對研究計劃進行調整。與實踐關懷一致,本書還特別關注質性研究的現實社會意義,明確地強調了研究者需要考慮自己的研究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哪些幫助、可以如何幫助被壓迫群體和被邊緣化的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實現「解放」。
  • 南京理工大學在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取得佳績
    迄今為止,本文在Google 學術資料庫被引用100多次,入選經濟商學類ESI 高被引論文。截止2019 年12 月,該文引用次數在JBF 近4 年發表的所有論文中排名第二。本文主要結論也得到了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肯定性評價。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6期目錄
    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四川出版·期刊獎一等獎獲獎期刊《社會科學研究》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於1979年3月創刊,主要刊登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刊四川出版·期刊獎一等獎獲獎期刊《社會科學研究》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於1979年3月創刊,主要刊登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新興交叉等學科的研究論文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
    四川出版·期刊獎一等獎獲獎期刊《社會科學研究》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刊物,於1979年3月創刊,主要刊登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學、新興交叉等學科的研究論文,是我國人文社科界向海內外展示優秀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 中國SCI論文中化學學科論文最多,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
    導讀 1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召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從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佔比以及國際合作狀況等角度給出分析報告,其中化學學科表現突出。
  • 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悖論
    為什麼社會科學研究能夠迅速對大數據做出響應?大數據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有哪些應用?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體現出哪一些價值?而它在應用中又有哪些悖論使其不能解決社會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本文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 研究方法 | 社會科學論文選題策略與寫作技巧
    一、藍海戰略:選擇你的研究領域研究領域和選題不一樣,選題是我們寫一篇論文或一本書時所提出的一個研究問題,而在進入選題階段之前,我們先要選擇一個研究領域。我們不能把中國看得過於特殊,一定要在比較的視野中觀察和思考中國。所謂「為中國」,用英文來表述就是social science for national interest,社會科學必須關注社會的福祉和人類的命運,作為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者,還有義務為中國的社會發展與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梳理!
    其中,在檢驗研究假設結束之後,需要與現有的文獻對話,再次發現新問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在這個環節之中,資料分析作為重要一環,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極為重要。-2-資料分析的方式分類教育研究包含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及分類。
  • 新加坡81人登上「2020年被高度引用的科學家名單」
    「2020年被高度引用的科學家名單」出爐,這是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連續第七年發布該名單。入榜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均發表了多篇被高度引用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在同儕中排名前1%,彰顯他們的重要學術影響力。  無庸置疑,在知識的競賽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致勝關鍵。
  • 「掠奪性」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獲得很少或零引用
    Jeffrey Brainard於 2020年1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 在「掠奪性」期刊樣本中發表的每10篇文章中有6篇在5年內沒有獲得一次引用,與許多開放獲取期刊一樣,掠奪性期刊會要求作者發表論文, 但掠奪性期刊的被引率大大低於傳統的,經同行評審的期刊。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盧東民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小學起,就開始涉獵具有世界影響的歐洲歷史名人的故事,如伽利略、克卜勒、培根、笛卡兒、胡克、彌爾頓、莎士比亞。作為該主張的體現,書中在論述時大量引用和探討了宗教、文學和藝術等方面的跨學科內容,這不但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橫跨不同學科的知識,如何在17世紀西方發生的科學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而且還有助於我們反思當前學界從事學術研究時是否應該過分強調學科背景。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 做世界一流的社會科學研究...
    這些刊物涵蓋國際關係、比較政治、社會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哲學等不同領域,包括《歐洲國際關係雜誌》《國際問題研究評論》《社會科學哲學》《國際關係評論》《安全研究》《社會學理論》《世界政治》等。他2009年發表在《安全研究》的《安全困境:一種概念分析》一文成為了該期刊有史以來下載量最高的文章之一,併入選歐美院校國際關係專業課程的必讀文獻,英文引用也超過200次。
  • 2020全球引用量最多學術論文前九來自中國 均與新冠肺炎研究相關
    資料圖中國文件檢索權威機構《生物世界》近日公布了2020年全球被引用最多論文Top10,其中,有九篇來自中國,且均與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相關。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教授和彭志勇教授領銜發表於JAMA上的論文,被引用量高居前三位。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給全球衛生體系和整個世界都帶來了嚴峻挑戰。但來自中國的病毒學家、傳染病學家和臨床醫務工作者化「危」為「機」,基於COVID-19的研究數據和臨床救治經驗發表了大量高質量論文,為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 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影響力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發布,湖南高校入選...
    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 本排行榜為長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成果,轉自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公眾平臺立場。 排行榜說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已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
  • 計算社會科學:一種新研究範式
    時隔10年,這些學者再次在Science政策論壇發表文章,反思計算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不足和問題,同時提出若干建議。作為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通過「10年回首」的方式進行自我反思,清理研究領域所面臨的若干問題,對於學科未來的發展很有必要。本文試圖通過回顧計算社會科學過去十多年的相關實證分析,對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領域存在的若干爭論進行分析,以呈現此領域在當前所面臨的若干挑戰。
  • 關於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
    ;(24)國際問題研究;(25)交叉學科/綜合研究。本項目申報學科門類以2009年國標《學科分類與代碼》為基礎,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作了部分調整,共分為25個學科門類。  ——在本次申報通知中,專門設立了體育學學科,偏重於體育史、體育理論、體育教育學、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等方向。  20、《申請評審書》中研究類別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與發展三類,如何理解實驗與發展?是否等同於綜合研究或其他研究?
  • 每日Excel技巧(熟能生巧):引用中的 「相對引用和絕對引用」
    引用中的特殊概念「相對引用和絕對引用」先糾正一個概念:我們日常都習慣稱為「報表」「表格」「**表」,實際上指的是工作簿。它包含sheet1、sheet2……多個工作表。在這裡,我將用通俗語言來解釋。一、從同一報表內的不同工作表引用、提取數據。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大數據技術體系為推動社會科學借鑑自然科學成果、形成基於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在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大數據技術被描述為:不再基於傳統隨機分析法,而採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的處理模式。海量性(Volume)、實時性(Velocity)、多樣性(Variety)和有效性(Volatility)成為大數據的典型特徵。這也是大數據定義中被廣為接受的3V、4V或nV。
  • 社會科學研究的困境:從與自然科學的區別談起
    作者:趙鼎新  社會科學家自認為是在做「科學」研究,但他們對社會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弱點往往不甚了了。在這一點上,不僅中國學者如此,甚至大多數西方學者——甚至不少知名學者——的學術訓練和知識面也不足以作出提綱挈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