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的困境:從與自然科學的區別談起

2021-01-17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趙鼎新

  社會科學家自認為是在做「科學」研究,但他們對社會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弱點往往不甚了了。在這一點上,不僅中國學者如此,甚至大多數西方學者——甚至不少知名學者——的學術訓練和知識面也不足以作出提綱挈領的反思。這就給筆者為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寫幾篇關於方法論的文章提供了動機。作為這一系列文章的總綱,本文將從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談起。社會科學自其誕生始終受到自然科學方法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存在諸多誤區。產生這些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區別認識不清,乃至於對社會科學的特殊性認識不清。

  在本文中,社會科學指的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在西方被稱之為 social sciences的學科,而不包括文學、藝術等在西方被稱為humanities的學科 (當然,西方不少人文學科的學者的研究方向已經越來越接近傳統的社會科學領域,這又當別論),也不包括教育學、管理學、法學、商學等被稱之為是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s) 的應用性學科 。

  首先對本文中的幾個關鍵概念作簡單的說明。什麼是科學?在傳統科學觀的籠罩下,科學往往會和「全面」、「系統」和「正確」這些詞彙聯繫在一起。當今的官樣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諸如「全面地、正確地、科學地看問題」這類提法。這實際上是對科學的誤解。從今天的角度來說,科學其實只是一種片面而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面面俱到的觀點一般都不科學,由科學試驗得出的結論也並不一定正確。特別是,科學結論都是特定條件下的結論,離開這些條件,科學結論往往就不正確。

  這裡,我還想說明什麼是機制,什麼是定律(或者法則),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這在概念上非常重要。中西方大多數社會科學學者,甚至不少優秀學者,對這些概念均不甚了了。[1]在本文中,定律和機制指的都是可以被觀察到的,或者是可以通過推理得出的因果關係。定律和機制應當採取同樣的定義,那就是:如果條件C1, C2 , … Cn成立,關係 E 成立。

  定律(法則)和機制有什麼區別呢?筆者認為,它們的區別只有一點,那就是如果條件C1, C2, …Cn能在比較廣泛的場合下成立,那麼E所描述的關係就是一個定理;如果條件C1, C2, … Cn只能在非常有限和特殊的條件下成立(比如,在實驗室條件下),那麼E所描述的關係就是一個機制。例如,牛頓第二定律就是一個法則,因為它所刻畫的因果關係 (f=ma) 在宏觀低速條件下總是成立。而這兒的「宏觀低速」指的是物體大於基本粒子,速度低於光速。換一句話說,牛頓第二定律在人能直接感知的世界中總是成立。但是價格規律(price mechanism)卻只是一個機制,因為如果要想讓價格完全由供需關係決定的話,許多其它條件必須得到滿足:例如,人必須是完全理性的,信息必須是充分流暢的,交易必須是沒有成本的、等等。而這些條件中的每一條在現實世界中都很難得到完全滿足。

  一言以蔽之,定律(法則)是廣適性的「機制」,機制是理想條件下才能成立的「法則」。

[責任編輯:李貝]

14

1

相關焦點

  • 李志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社會科學是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聯繫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其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 趙鼎新: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真正區別是什麼
    因為現在社會科學的好多方法都是從自然科學來的,而自然科學又是從哲學當中來的。哲學家對社會現象、對生物現象、對物理現象、對化學現象都進行各式各樣的猜測。中國有金木水火土,古希臘也認為世界是四個元素組成的,它實際上是對化學做一種猜想。咱們中國有鍊金術,道家的道士其實都是在做化學實驗。但是,到了17世紀以後,歐洲產生了科學革命。科學革命首先從物理學突破,因為力學最簡單。
  • 李志民: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社會科學是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  人文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科學,同樣是人類的自我認識。
  • 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看陰性不易變化特徵
    這一點是社會科學方面體現的特別明顯,其實做人這個方面沒有什麼大道理好講的,只要你是一個好人,就基本上大道理差不多的。記得小編曾經分析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屬於陰性,社會科學屬於陽性,而陰性是相對不易變化的,陽性是相對容易變化的。
  • 談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一體化趁勢
    科學不論從內在發展,還是客觀需求看,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內部,形成了高度綜合,高度一休化。更值得關注的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三者也出現了一體化的趁勢。例如,全球氣候問題,全球生態問題,全球恐怖主義,全球核安全問題,全球流行疾病預防等,需要聚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三方面人才,站在全球立場,從構建人類命共同體的高度,進行綜合整體研究。
  • 西安交大發布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大問題
    西安交大發布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大問題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6-04-10 08:34:49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其實,人文並不屬於科學,人文學科與科學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第一,旨趣不同;第二,致思方向不同;第三,思維方式不同。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
  • 轉基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博弈?
    倘若在自然科學領域,自然,便有了純粹的境地,沒有其它因素的幹擾。著名的普茲泰的實驗,和塞拉裡尼的實驗等等,早已證明了轉基因食品的危害!否則,哪裡會有今天,歐洲國家禁絕轉基因食用?美國的野生動物,也拒絕轉基因飼料!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寫進法律條款的哦!非洲國家,寧願餓死,也不食用轉基因食品。。。
  • 社會科學的性質和意義
    這是社會科學區別於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我們正確認識社會科學的性質和合理地評價社會科學的社會意義的重要前提。社會科學與現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制度和整體結構有著內在的契合和構成性關係,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社會科學具有明顯和強烈的實踐性。自然科學理論及其進步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實踐的格局和狀況,尤其是在人類社會實踐的物質條件和工具體系方面。
  •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and noetic science are main human sciences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汪信硯在2009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學術版著文《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認為,人文並不屬於科學,而「社會科學是比較接近於自然科學而區別於人文學科的。」汪文揭示了一定道理,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僅存在著學科意義上的區別,更呈現出實質內容上的統一:問題領域都屬社會關係;設置目標都為規範或引領社會關係;檢驗尺度都是實踐。
  • 何謂社會科學
    平時寫論文時往往會藉助知網等資料庫,每次下了不少文獻,也是常常僅僅選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就算不懂的也敢大言不慚地據為己有,然而心中卻是經常惴惴不安的。不禁要問到底社會科學有沒有一個標準,是不是任何一個人,提出一套包含了高深術語,看著無比高大上的理論就是社會科學了?首先得承認社會科學有其特殊性。趙鼎新曾詳細做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對比。
  • 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三大困境
    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三大困境 2015年01月14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梁建洪 字號 內容摘要: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三大困境奧地利經濟學家米賽斯指出:經濟學借用自然科學方法
  • 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
    然而,由於「人」與「社會」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即瑞士學者讓・皮亞傑所說的,儘管在理論上可以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區別開來,而在實際中,「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本質上的分別」,所謂的社會現象,主要「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而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又都是社會性的,因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是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討論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性是什麼?
  • |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論文|社科類...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學科範疇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同時也涵蓋社會科學領域。2020年共有2506種期刊入選,其中自然科學領域期刊2106種,社會科學領域期刊400種。  社科類期刊名單如下
  • 「文萃」吳肅然 閆譽騰 宋春暉:反思定性研究的困境
    作為重要的社會研究範式,定性研究的方法論一直受到國內外社會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然而,定性研究的方法論存在著系統性不夠強、理論與方法的關係模糊、方法論與研究技術相脫節等問題。對於定性研究的方法論困境和實踐困境,如果從研究方法教育的角度來解讀,或能另有收穫。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按照另一種,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科學的實質在於「理性地處理感性材料」(馬克思),在於通過「實事求是」(羅素)的研究去追求真理,凡符合這一實質的研究活動及其成果,就屬於科學範疇。因此,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也應該是科學,不應因為有某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別,就否定其科學的實質。鄧小平同志說「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無疑體現了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
  • 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研究方法作為知識生產的工具,其實跟背後的本體論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不關注研究方法背後的本體論。很多人認為不需要關注,但是如果不關注的話,會導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一個誤差。那麼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表面上看,一個是用數學,一個不用數學。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要重視GIS技術,因為其研究對象不僅有時間屬性,還有空間屬性。人文社會科學中很多現象並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中用數學、物理、化學的方法來測量,但是GIS技術為直接或間接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空間提供了可能。  數字與現實世界融合:VR/AR技術。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大數據技術體系為推動社會科學借鑑自然科學成果、形成基於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   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人類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其傳統研究範式在認知準確性方面飽受爭議。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彌補這一缺陷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