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有的媽媽說,孩子發燒了很怕冷的。有的說,穿得厚點是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兒童的汗腺不發達,通過「捂汗」,不易達到「發汗」的目的。對兒童來說,往往越捂體溫越高,容易造成「捂熱症候群」(即因捂蓋過嚴使得孩子出現高熱、面色蒼白、反應低下、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李棟方博士說,在兒童發高燒的時候,往往肢體循環會變差,手腳摸起來並不熱,反而有些涼。若出現手足發涼、怕風,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有可能很快出現發熱。所以,家長別以為孩子手腳涼就是穿得不夠。
當孩子發熱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充分散熱,手腳要保暖。很多老人家認為寶寶發燒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著涼。其實發燒的孩子洗熱水澡更有利於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拭浴也是退熱的一個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溫的方法。
剛出生才十幾天的新生兒,著涼發燒38攝氏度,家長心急如焚,到醫院後馬上要求醫生開退燒藥,覺得不吃退燒藥,孩子持續發燒會燒壞腦。
新生兒(出生28天以內)不能使用退燒藥。事實上,一般情況下,6個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燒藥。因為新生兒體質弱,體表面積大,服用退熱藥劑量難以掌握,容易出現虛脫或者胃腸道的損傷。
專家認為, 一般情況下,退燒藥也是要體溫達到38.5攝氏度以上才用,低燒不用使用。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例如溫水拭浴、貼退熱貼、洗熱水澡等。但是如果以前有過高熱驚厥的孩子,再次發燒,應該積極退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在體溫38攝氏度或之前就服用退熱藥,以求儘快降溫以免再次發生高熱驚厥。
孩子都已經燒得滿臉通紅,體溫都升高到39攝氏度了,家長還不給孩子積極降溫,非等見了醫生不可。這樣的父母還真不少見,他們不給孩子降溫的目的是,擔心給孩子吃了退燒藥會影響醫生判斷病情。
孩子如果燒到38.5攝氏度以上,就應該及時降溫,可以儘快吃退燒藥。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對孩子疾病的判斷。現在門診病人多,等候的時間長,孩子都已經高燒才抱來醫院,再掛號、交費、候診,還得三四個小時才能見到醫生,這對兒童來說非常不利,因為長時間高熱不處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