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捂汗」沒有用 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 李棟方 博士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各大醫院感冒發燒的人爆棚,兒科門診更是人滿為患,就連給打吊針、補液的孩子「舉杆子」的家長都沒地兒站。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有的要求醫生儘快給孩子吊針,有的不見到醫生絕不使用退燒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李棟方博士發現,在處理寶寶的發燒這一問題上,家長們辦法多多,但卻讓寶寶因此而「受苦」不少,存在諸多誤區。

  誤區一:「裹蒸粽」式發熱捂汗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有的媽媽說,孩子發燒了很怕冷的。有的說,穿得厚點是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兒童的汗腺不發達,通過「捂汗」,不易達到「發汗」的目的。對兒童來說,往往越捂體溫越高,容易造成「捂熱症候群」(即因捂蓋過嚴使得孩子出現高熱、面色蒼白、反應低下、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李棟方博士說,在兒童發高燒的時候,往往肢體循環會變差,手腳摸起來並不熱,反而有些涼。若出現手足發涼、怕風,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有可能很快出現發熱。所以,家長別以為孩子手腳涼就是穿得不夠。

  當孩子發熱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充分散熱,手腳要保暖。很多老人家認為寶寶發燒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著涼。其實發燒的孩子洗熱水澡更有利於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拭浴也是退熱的一個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溫的方法。

  誤區二:發低燒急於吃退燒藥

  剛出生才十幾天的新生兒,著涼發燒38攝氏度,家長心急如焚,到醫院後馬上要求醫生開退燒藥,覺得不吃退燒藥,孩子持續發燒會燒壞腦。

  新生兒(出生28天以內)不能使用退燒藥。事實上,一般情況下,6個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燒藥。因為新生兒體質弱,體表面積大,服用退熱藥劑量難以掌握,容易出現虛脫或者胃腸道的損傷。

  專家認為, 一般情況下,退燒藥也是要體溫達到38.5攝氏度以上才用,低燒不用使用。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例如溫水拭浴、貼退熱貼、洗熱水澡等。但是如果以前有過高熱驚厥的孩子,再次發燒,應該積極退熱,可以在體溫380C或之前就服用退熱藥,以求儘快降溫以免再次發生高熱驚厥。

  誤區三:高熱不吃退燒藥,非等醫生給藥

  孩子都已經燒得滿臉通紅,體溫都升高到390C了,家長還不給孩子積極降溫,非等見了醫生不可。這樣的父母還真不少見,他們不給孩子降溫的目的是,擔心給孩子吃了退燒藥會影響醫生判斷病情。

  孩子如果燒到38.50C以上,就應該及時降溫,可以儘快吃退燒藥。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對孩子疾病的判斷。現在門診病人多,等候的時間長,孩子都已經高燒才抱來醫院,再掛號、交費、候診,還得三四個小時才能見到醫生,這對兒童來說非常不利,因為長時間高熱不處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情況發生。

  誤區四:不吃藥只吊針,這樣退燒快一點

  在門診,醫生常遇到一些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吊針,說是吊了針孩子可以快點退燒。李棟方博士說,兒童發熱原則上不給予吊針,因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治療不僅無效,還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現在家長帶孩子看病,動不動就要求醫生給打吊針,以為這樣能比口服退燒藥來得快。

  其實,目前兒童口服的退燒藥布諾芬、對乙醯氨基酚等服用後30分鐘就能起效,起效並不比打點滴慢,更重要的是這些口服退燒藥副作用小,比較安全,而一些退燒針劑,可引起腸胃黏膜損傷,如果注射劑量過大,會使孩子出汗過多、體溫迅速下降,易引起虛脫。事實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數多了,不僅讓孩子食慾下降,胃腸功能紊亂,還可能出現免疫功能低下。

  體虛汗多、煩躁不安、睡不安寧等問題通常都是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的原因。除非有咽喉紅腫、化膿、高熱等嚴重問題,才考慮用抗生素「重拳出擊」。

  誤區五:中藥敷腳心,偏方退熱有效

  最近,在網上有一帖子說是用中藥敷腳心可退高熱,記者仔細一看,原來是用杏仁、桃仁、山梔仁、棗仁研碎成粉末,再用鴨蛋清調成稀泥狀,放在乾淨的紗布或其他乾淨布上,將藥對準寶寶腳掌心敷上。帖子還正兒八經說,「男孩敷左腳,女孩敷右腳。1-2次就能控制高熱,而且不反彈,無任何毒副作用。」這一帖子受到了諸多媽媽的歡迎,紛紛跟帖表示要給寶寶嘗試一下。

  至於給孩子退高熱,醫院裡有很多安全性高且有效的退熱藥,對兒童用藥來說,安全性永遠是排在第一位。因此,專家認為,家長不能隨意相信「偏方」、「秘方」,以此來解決兒童的高熱,至於「男孩敷左腳,女孩敷右腳」,就更加沒有臨床研究來證實了。

  Tips:

  溫水擦浴法

  兒童皮膚薄嫩,皮下血管豐富,發熱時可採用溫水搽浴、退熱貼外敷等物理降溫,尤其是嬰幼兒,副作用少,優於藥物降溫。

  在進行溫水擦浴的方法時,水溫應以35-40℃為宜,擦浴全身的皮膚,注意擦浴時用力要均勻,還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動擴張,促進熱的發散。擦至頭頸部、腋窩、胸部、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些,以助散熱。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鐘。擦浴時應注意避免對風受涼。擦浴後用大毛巾將寶寶包好,並多給寶寶喝些溫開水。

  發熱備藥粥降溫法

  魚腥草豆豉粥:

  鮮魚腥草(後下)15g, 葛根15g, 淡豆豉5g, 生薑3片, 蔥白3根, 粳米100g。將前幾種藥物洗淨,加清水煎煮取汁去渣,澄清沉澱,將淘洗淨的粳米加清水煮沸後,加入藥汁,魚腥草、蔥白煮成粥。用於高熱不退,無汗、頭痛等,吃後汗出熱退即停服。

  薄荷梨粥:

  薄荷3g、帶皮鴨梨1個(削皮)、大棗6枚(切開去核),加水適量,煎湯過濾。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後加入薄荷梨湯,再煮沸即可食用。既可用於發熱的患兒服用,平時容易「上火」時也食用。 綠豆甘草薏米粥

  綠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湯後去甘草包,服用。此粥具有健脾祛溼解毒作用。(張華 朱素穎)

相關焦點

  • 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第1頁: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第2頁: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在處理寶寶的發燒這一問題上,家長們辦法多多,但卻讓寶寶因此而「受苦」不少,存在諸多誤區。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
  • 寶寶發燒了,捂汗來退燒科學嗎?
    每當小孩發燒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經常說「吃點退燒藥捂捂汗就好了」,那麼幼兒發燒真的可以捂汗嗎?專家指出,對於發燒的小寶寶而言,裹著被子捂汗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可能會造成捂汗綜合症。過於保暖、捂悶過久容易引起寶寶缺氧、大汗、脫水,嚴重的還會出現高熱驚厥、呼吸、循環衰竭等常見急症。所以寶寶發燒的時候,一定要多補充水分,適當的少穿一些衣服反而有利於退燒。如果孩子是低燒的話,可以使用溫水擦拭身子等物理降溫的方法。
  • 寶寶發燒別盲目捂汗 三個錯誤可危及孩子性命
    媽媽最怕寶寶生病了。寶寶的身體很敏感,抵抗力不夠強,稍稍不注意都會引起感冒發燒。如何應對寶寶發燒,媽媽們一定要備上幾招,不能亂了陣腳。那麼,寶寶發燒如何處理?   臨床中發現許多年輕的媽媽不懂護理常識,面對寶寶發熱,手足無措,往往不分析寶寶發熱原因,就急著給孩子吃退熱藥。
  • 寶寶發燒什麼時候吃退燒藥 4個誤區要避免
    原標題:寶寶發燒什麼時候吃退燒藥 4個誤區要避免   寶寶發燒是好多朋友特別擔心的情況,特別是高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有好多家長在孩子發燒後就會使用退燒藥,這也是不正常的,我們要根據寶寶的發燒程度進行合理的處理。
  • 寶寶發燒,捂汗和冰敷?到底哪種方法有效?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莉莉的寶寶最近發燒了,這可愁壞了全家人。家裡的老人說,小孩子發燒不算病,捂捂就好了;但是莉莉堅持用冰敷的方法,她認為物理降溫才是正道。這樣的爭也一定在你的家裡出現過。那麼孩子發燒時,到底是冰敷好還是捂汗好呢?
  • 孩子發燒別再捂汗了!做好這三點,輕鬆緩解寶寶不適
    寶寶身體好燙!是不是發燒了?應該怎麼辦?」 「聽婆婆說,小孩子發燒沒事,可以幫它長高,真的假的呀?」 「孩子發燒了,蓋蓋厚被子捂出汗就能好了吧!」 很多新手媽媽一遇到寶寶發燒的情況,都會發出類似以上的疑問。
  • 寶寶發燒物理降溫法你用對了嗎?這些錯誤的方法,很多家長還在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燒可能是令寶媽最著急的一件事情了。說實在的,寶寶發燒之後,媽媽可能整夜整夜的都會睡不著覺,不停地用手去擦試他額頭的溫度,這時就會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來幫寶寶。但是對於物理降溫的方法,家長們真的用對了嗎?
  • 寶寶發燒了,奶奶說讓我給他蓋被子捂汗就會好,真的嗎?
    可是婆婆以孩子哭鬧不止為理由,說孩子沒有安全感不停我的勸告,最後還是醫生的制止,才勉強同意了。這件事說明我在育兒方面沒有奶奶這個過來人經驗豐富,所以總是想要讓我聽她的。其實她說的對我肯定不會反駁,如果不對,我就會據理力爭了。還記得大寶第一次發燒的時候,是我和婆婆起正面衝突的第一次,也是最厲害的一次。
  • 發燒應該捂被子還是冰敷?全錯!孩子發燒應該如何正確降溫?
    所以發燒不一定是壞事,找到病因最重要。   孩子發燒的3大誤區   孩子發燒的時候,這3件事情千萬別做,家長們千萬要留心。   1、別用物理降溫   孩子發燒時,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用冷水、酒精或溫水擦浴,或者用退熱貼給孩子物理降溫。   這些傳統的土方法,都是錯的!
  • 如何物理降溫 科學給寶寶物理降溫的方法
    小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正確給寶寶退燒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如何給寶寶物理降溫呢?小兒發燒應該怎麼辦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為寶寶科學降溫的方法,下面大家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用哦!溫水洗澡或溫水擦浴洗澡能協助散熱,如果孩子發燒時精神狀況較好,可以給孩子多洗澡,水溫調節在32—34℃,也可以給孩子溫水擦浴。
  • 孩子發燒了,這些錯誤的退燒方法99%的媽媽都做過,你知道嗎?
    發燒了怎麼辦?如何退燒呢? 捂著出出汗就好了趕緊用退熱貼用酒精擦,降溫快 可能這些方法很多家長都用過了,孩子發燒,家長緊張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並不是我們做得越多就越好。相反,家長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卻時有看到,比如下面這樣的:1個月大的念念有點感冒發燒,家人立馬給他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次日,爺爺奶奶又給孩子加了點衣服,希望能「捂汗」退燒。到晚上的時候,寶寶開始呼吸微弱,到醫院急診,第二天念念就因器官衰竭離世。
  • 發熱時該「捂」還是「散」?捂汗並不能退燒
    [摘要]發燒,這個症狀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老人家常說,在身體抱恙發燒寒戰時,蓋上厚厚的被子,出了一身汗,燒也就真的退了。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在西醫中比較常見,那就是物理降溫散熱。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在西醫中比較常見,那就是物理降溫散熱。那退燒,到底是「捂」好呢?還是「散」好呢? 正確對待發燒 針對退燒這件事情,民間確實流傳著幾種方法。有人說用被子捂,有人說喝碗薑湯,有人說用熱水泡腳等等。根據以上說法,總結到精髓,那就是發汗。
  • 寶寶發燒,37-40℃不同溫度的護理辦法
    媽媽要知道的是,要是寶寶體溫在38.5℃以下,整體感覺也還好的話、沒有很嗜睡,那麼其實可以順其自然,按照平時那樣照顧孩子,媽媽不用在第一時間裡面給寶寶餵藥,物理降溫對於寶寶來說是最好的。建議方法:1、不要盲目「捂汗」一部分的爸爸媽媽覺得給寶寶「
  • 寶寶發燒,這4種物理降溫才真的有效!
    家長們一碰到寶寶生病的問題就非常不淡定,手忙腳亂的,恨不得十八般武藝齊上陣,讓寶寶立馬降溫。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物理降溫手段,尤其是老一輩的,一直覺得用酒精擦拭身體是物理降溫的最佳手段。但是可不是所有的物理降溫都有用哦,甚至沒有處理好的話還會加重寶寶的病情。那麼寶寶發燒,爸爸媽媽們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
  • 孩子發燒了怎麼辦?不要鬧,聽我的
    新手父母,面對寶寶發燒,往往倍感心疼又手足無措,更甚者病急亂投醫,比如捂汗退燒、酒精擦拭退燒、抽搐了用手卡住牙齒等等,有時候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發燒是寶寶最常見的症狀,是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謠言的集中地。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些問題。
  • 寶寶發燒別著急吃藥,試試這6種「居家物理降溫法」!
    護理寶寶發燒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物理降溫法,利用對流、傳導、蒸發等遠離加快機體的散熱過程,從而起到降溫的作用。新生寶寶為什麼會發燒?但是,如果超過38.5℃以上,就要格外當心了,必須採取有效降溫措施,否則寶寶機體的正常代謝會受到幹擾。2、體溫突然升高,精神狀態尚好,可能是脫水新生寶寶發燒時,機體對發燒的反應能力並不強烈,通常表現出對發燒的耐受力相對較好,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被忽略。
  • 孩子發燒 這些物理降溫方法不可取
    進入寒冬,一個不小心寶寶就感冒了。一旦發燒,家長們都很著急,經過長時間科普教育,大多數家長都會首選物理方法降溫,但有些物理降溫方法,不僅不會讓孩子退燒,可能還會引起反效果。1、用冰袋敷身體會讓更多的熱聚集在體內無法散出,嚴重的會導致高熱驚厥,體表溫度不能代表體內的溫度,毛孔的收縮會讓熱氣聚集在體內,導致手腳冰涼。
  • 家有萌寶必備:處理寶寶發燒的6種退燒方式,純乾貨!
    第一種方式:前滷門捂汗法我們都知道寶寶生下來,前滷門是沒有閉合的。前滷門一般要到寶寶一歲半左右,才能完全閉合。所以這時候一歲半以內的寶寶,一定是前滷門未閉合的寶寶,如果發燒了,我們可以採取滷門捂汗的方式降溫退燒。
  • 寶寶多少度是發燒?發燒咋辦?很多寶媽的退燒方法原來是錯的
    首先,寶寶發燒可不是額頭燙,觸摸是不能判斷的,發燒一定要測量。以下幾個溫度值表明寶寶已發燒。如果寶寶發燒的同時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要立即帶寶寶去看醫生: 1.不滿 3 個月的寶寶,體溫≥38℃。2.大於 3 個月的寶寶,體溫≥40℃。3.2 歲以下的寶寶,發燒持續 24 小時以上。
  • 孩子發燒媽媽餵錯藥!你真的知道怎麼退燒嗎?
    雖然視頻中的孩子最終在醫生的治療之下病情得到了緩解,沒有造成更大的傷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聽到過很多孩子發燒後家長處理不當導致孩子健康受損的事例,今天咱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孩子發燒常見的誤區,下次要是遇到這種問題大家就不用再手忙腳亂了。發燒是大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