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時該「捂」還是「散」?捂汗並不能退燒

2020-11-29 騰訊大申網

[摘要]發燒,這個症狀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老人家常說,在身體抱恙發燒寒戰時,蓋上厚厚的被子,出了一身汗,燒也就真的退了。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在西醫中比較常見,那就是物理降溫散熱。

發燒,這個症狀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老人家常說,在身體抱恙發燒寒戰時,蓋上厚厚的被子,出了一身汗,燒也就真的退了。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在西醫中比較常見,那就是物理降溫散熱。那退燒,到底是「捂」好呢?還是「散」好呢?

正確對待發燒

針對退燒這件事情,民間確實流傳著幾種方法。有人說用被子捂,有人說喝碗薑湯,有人說用熱水泡腳等等。根據以上說法,總結到精髓,那就是發汗。而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物理降溫進行體溫控制,如溼敷降溫,在患者額頭上敷一條溼涼毛巾,經常更換;或採用酒精擦浴方式,用25%~50%濃度的酒精擦拭身體,通過其蒸髮帶走人體熱量,理念就是將身體的熱散發出去。

發燒實際上是人體的「大掃除」行為。當人體受到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或其他物質入侵的時候,外來物質對人體產生刺激,促使人體產生一種叫做內生致熱源的物質,作用於人體的下丘腦,從而升高人體體溫調定點,使體溫升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燒。

人體體溫發生了一定改變,各項機能也隨之改變。此時人體代謝會加快,免疫系統產出更多的白細胞、巨噬細胞、炎症因子,將聚集體內的入侵物質從人體中掃除出去。就這一點而言,偶爾發燒可以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增強人體抵抗力是有一定好處。

捂汗並不能退燒

而此時,往往出一身汗,人體會感覺舒服很多,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發燒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病魔的一場搏鬥,當免疫大軍將入侵物質消滅後,人體的各項機能恢復常態。這時候人體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會發出命令,讓升高的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此時「發汗」現象就出現了,通過汗液的蒸髮帶走人體熱量,使患者體溫恢復正常。也就是說,當人體戰勝了病魔之後,通過發汗的這種方式將體溫恢復正常,而非百姓們心中所想的那樣(發汗能夠治療疾病)。中醫講,人體在出汗後,可以帶走體表的寒氣,還可以達到去溼氣的效果。從而降低人體的體表溫度,讓體溫降下來,這樣人勢必會感覺到舒服些。所以可以適當通過喝碗薑湯,有人說用熱水泡腳等,讓身體適當出一些小汗。

對於體質比較弱的人,最好不要採用出大汗的方式,來達到降溫的目的,大汗淋漓帶走過多的水分,這會讓身體本身就很虛弱的人更加虛弱。

對於小寶寶來說,切忌「捂汗」。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熱,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熱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可能是導致「捂熱症候群」,造成休克等一系列嚴重後果。應該首先把孩子的衣服扣子解開散熱,然後進行頭部冷溼敷、溫水擦身等物理降溫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寶寶發燒了,捂汗來退燒科學嗎?
    每當小孩發燒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經常說「吃點退燒藥捂捂汗就好了」,那麼幼兒發燒真的可以捂汗嗎?專家指出,對於發燒的小寶寶而言,裹著被子捂汗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可能會造成捂汗綜合症。過於保暖、捂悶過久容易引起寶寶缺氧、大汗、脫水,嚴重的還會出現高熱驚厥、呼吸、循環衰竭等常見急症。所以寶寶發燒的時候,一定要多補充水分,適當的少穿一些衣服反而有利於退燒。如果孩子是低燒的話,可以使用溫水擦拭身子等物理降溫的方法。
  • 寶寶發燒「捂汗」沒有用 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誤區一:「裹蒸粽」式發熱捂汗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有的媽媽說,孩子發燒了很怕冷的。有的說,穿得厚點是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兒童的汗腺不發達,通過「捂汗」,不易達到「發汗」的目的。
  • 寶寶發燒別盲目捂汗 三個錯誤可危及孩子性命
    如何應對寶寶發燒,媽媽們一定要備上幾招,不能亂了陣腳。那麼,寶寶發燒如何處理?   臨床中發現許多年輕的媽媽不懂護理常識,面對寶寶發熱,手足無措,往往不分析寶寶發熱原因,就急著給孩子吃退熱藥。其實不止如此,年輕父母們在孩子發熱後常常還會進入各種誤區。   孩子正常體溫在36 ℃~37.3 ℃這個範圍內動搖,不是固定在一個值上。
  • 寶寶發燒,捂汗和冰敷?到底哪種方法有效?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家裡的老人說,小孩子發燒不算病,捂捂就好了;但是莉莉堅持用冰敷的方法,她認為物理降溫才是正道。這樣的爭也一定在你的家裡出現過。那麼孩子發燒時,到底是冰敷好還是捂汗好呢?冰敷和捂汗都不是處理小兒發燒的良方。捂汗是民間流傳很久的方法,家裡的老人認為,孩子發燒了,只要給他們穿上厚厚的衣服,喝上幾碗薑湯,等到一出汗,病自然就好了。
  • 發燒應該捂被子還是冰敷?全錯!孩子發燒應該如何正確降溫?
    2、別蓋被子捂汗   很多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每次發燒的時候,出一身汗燒就退了」。   所以,「大量出汗」是發燒的一個必經階段,也是快要退燒的前奏。   這個時候捂汗,反而不利於散熱,還可能讓孩子嚴重脫水甚至死亡。   3、別輕易打退燒針   退燒針有兩種。其中一類是地塞米松,是一種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應,讓體溫不再上升。
  • 孩子發燒別再捂汗了!做好這三點,輕鬆緩解寶寶不適
    「孩子發燒了,蓋蓋厚被子捂出汗就能好了吧!」 很多新手媽媽一遇到寶寶發燒的情況,都會發出類似以上的疑問。 先別著急,今天局長就邀請到了衡謙堂的新派中醫蔡竣宇醫師給大家分享小兒發熱的乾貨知識,教你如何輕鬆應對寶寶發燒!
  • 家有萌寶必備:處理寶寶發燒的6種退燒方式,純乾貨!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六種家庭退燒處理方式。第一種方式:前滷門捂汗法我們都知道寶寶生下來,前滷門是沒有閉合的。前滷門一般要到寶寶一歲半左右,才能完全閉合。所以這時候一歲半以內的寶寶,一定是前滷門未閉合的寶寶,如果發燒了,我們可以採取滷門捂汗的方式降溫退燒。
  • 寶寶發燒了,奶奶說讓我給他蓋被子捂汗就會好,真的嗎?
    可是婆婆以孩子哭鬧不止為理由,說孩子沒有安全感不停我的勸告,最後還是醫生的制止,才勉強同意了。這件事說明我在育兒方面沒有奶奶這個過來人經驗豐富,所以總是想要讓我聽她的。其實她說的對我肯定不會反駁,如果不對,我就會據理力爭了。還記得大寶第一次發燒的時候,是我和婆婆起正面衝突的第一次,也是最厲害的一次。
  • 退燒藥不能治病,只能緩解症狀
    抗感染時動不動就能上40℃ 這時候機體的新陳代謝加快 吞噬細胞活性增強 但有時會觸發隱藏BOSS——熱性驚厥 熱性驚厥是大腦功能短暫發生了紊亂 但給孩子服用退燒藥並不能避免驚厥
  • 孩子發燒了,這些錯誤的退燒方法99%的媽媽都做過,你知道嗎?
    馬上給孩子餵藥,或者趕緊抱著去醫院,不管是白天還是大半夜。高燒要是持續不退,就更急得上火了。發燒了怎麼辦?如何退燒呢?次日,爺爺奶奶又給孩子加了點衣服,希望能「捂汗」退燒。到晚上的時候,寶寶開始呼吸微弱,到醫院急診,第二天念念就因器官衰竭離世。雖然這是極端的例子,家長的做法已經失去了基本的判斷,那孩子發燒了,我們在家裡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什麼情況要看醫生?
  • 「捂」很重要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此外,如果日夜溫差大於8℃也是捂的信號,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氣溫溫差達到8度,也是需要捂捂的。其實,春捂也不一定非要穿笨重的棉衣棉褲,出門選擇容易穿脫的擋風外套,既保暖又透氣,如果衣服裹得太多捂出汗,吹了冷風也容易著涼。
  • 寶寶發燒後,家長最常用的這幾種退燒方式都是錯的,別再害孩子了
    寶寶一發熱家長就開始用溫度計量體溫,確定是發燒了,就開始給吃藥,但發現吃完藥後寶寶溫度還是沒有降下去,於是又開始用酒精擦拭身體...還有很多家長手忙腳亂一會這樣處理一會那樣處理,這樣反而處理不好這種情況。
  • 寶寶發燒什麼時候吃退燒藥 4個誤區要避免
    發燒多少度吃退燒藥   1、兒童發燒38.5°C以上才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燒藥。兒童成長過程,發燒是頻率比較高的疾病之一。小兒發熱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   2、如果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於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前。
  • 發燒多少度吃退燒藥 感冒發燒吃什麼水果
    生吃雖然清脆可口,但還是洗淨煮熟食用最好,且煮過的荸薺更甜、口感更好。發熱時吃荸薺,與梨、藕、蘆根等汁液配伍效果更佳,不過它僅是食療的輔助方法,當高熱不退或病情加重時,還應及早就醫。我兒子一歲前有幾次感冒發燒都是用這種方法治好的,最短的一次只用了15分鐘,最長的一次捂了一個半小時,我的手都麻了,才見兒子頭上冒汗。所以在給寶寶用手心捂前囟門時,家長千萬不要著急,最好是由孩子爸爸來操作,男士的熱量大,寶寶容易出汗。
  • 你真的知道怎麼退燒嗎?
    另外,某些非感染疾病也有可能引起發熱,比如川崎病、風溼熱等等。2. 發燒可以增強孩子抵抗力。發燒意味著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和病毒、細菌戰鬥,通過這場戰爭孩子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的活性增強了,在某種程度上就增強了身體的抵抗能力。
  • 發燒時喝熱(薑糖)水真能退燒?
    發燒時,喝冰水升溫,熱水退燒?場景:智齒發炎,高燒到38.9℃,喝了一杯冰水,立馬寒冷難耐渾身發抖;翌日,又燒到38.9℃,喝了兩大杯熱水,體溫就慢慢就降下來了。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發燒時,喝冰水升溫,熱水退燒」的結論呢?
  • 很多寶媽的退燒方法原來是錯的
    寶寶發燒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注重退燒方法。一定要相信科學的退燒方法,不要使用土方法。2019年4月中旬,家住湖北黃岡的5歲女孩萌萌高燒到40℃,萌萌媽媽聽信診所醫生醫囑使用灌腸來退燒,一連灌了幾天,孩子非但沒退燒,還出現了身上出疹,小便變少,精神變差,便緊急送往醫院。經查發現,孩子身患膿毒血症、腎功能衰竭,還出現了休克症狀,心臟、血壓指數直往下掉。
  • 自測體溫時如何判斷「真發燒」
    【來源:解放日報】■本報首席記者 俞陶然為加強發熱門診篩查工作,上海將在已有117家發熱門診基礎上,增加建設18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篩查工作離不開市民配合,也需要市民進行自我監測。腋下體溫屬於體表溫度,比口腔溫度低0.2—0.4℃,所以37℃及以上是發熱。腋溫測量的誤差比較大,會受到沒將體溫計夾緊、衣服厚導致溫度偏高等因素影響。「公眾監測體溫首選口腔。」馬玉燕說,測溫前半小時,有一些避免誤差的注意事項,如不能運動,不能進食、飲水,因為運動會讓體表產生熱量,易導致假性發燒,而進食和飲水會影響口腔溫度。人雖屬於恆溫動物,但體溫會小幅變化。
  • 小兒發熱 家長護理請避開5大誤區
    李增清指出,寶寶發熱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生理現象如出牙、生長時的生長熱,不一定是壞事;有的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發熱,是寶寶「抵抗」疾病的正常反應。民間「燒成肺炎」「燒傻」等說法和發熱本身的聯繫並不大,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腦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