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本報首席記者 俞陶然
為加強發熱門診篩查工作,上海將在已有117家發熱門診基礎上,增加建設18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篩查工作離不開市民配合,也需要市民進行自我監測。昨天,記者就發熱相關問題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治醫師馬玉燕。
指標與測量部位有關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這與測量部位有關。據介紹,接觸式測量的人體部位主要有口腔、直腸、腋下3個。口腔測量是臨床上最推薦的方式,正常體溫範圍為36.3—37.2℃,37.3℃及以上是發熱,37.3—38℃屬於低燒,38.1—39℃屬於中燒,39.1—41℃屬於高燒,41.1℃及以上屬於超高燒。與成年人不同,兒童發熱經常達到39—40℃高燒,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對於嬰幼兒和部分老年人,需要用肛表測量直腸體溫。這個部位的溫度比口腔溫度高0.3—0.5℃,37.6℃及以上是發熱。腋下體溫屬於體表溫度,比口腔溫度低0.2—0.4℃,所以37℃及以上是發熱。腋溫測量的誤差比較大,會受到沒將體溫計夾緊、衣服厚導致溫度偏高等因素影響。
「公眾監測體溫首選口腔。」馬玉燕說,測溫前半小時,有一些避免誤差的注意事項,如不能運動,不能進食、飲水,因為運動會讓體表產生熱量,易導致假性發燒,而進食和飲水會影響口腔溫度。人雖屬於恆溫動物,但體溫會小幅變化。一天內,凌晨和早晨的體溫會比較低,到了下午會升高一點,變化範圍不超過1℃。有些人早晨量一次體溫,下午再量時發現溫度升高,以為自己有發燒趨勢,其實很可能是人體正常現象。
捂汗不可取,吃藥有禁忌
發熱原因有多種,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風溼性疾病、部分內分泌疾病等。市民發現自己發熱後,應持續監測體溫並採取一些退熱措施;如果超過39℃,應儘快就醫。
馬玉燕說,38.5℃以下的發熱,可能是普通感冒引起,建議物理降溫為主,如適當減少衣物以保證散熱,洗溫水澡等。還需多飲水,不建議積極吃退燒藥。民間有蓋被子捂汗這種所謂降溫方法,臨床上不提倡,這不利於散熱,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如伴隨明顯全身酸痛、頭痛等不適,可口服退熱藥緩解症狀,及時就醫。
一般體溫超過38.5℃,可用退燒藥。目前市場上退燒藥的主要成分是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都是非甾體抗炎藥,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傷,不建議同時服用,不能擅自加量,頻次也不能過高。這兩類退燒藥,成年人和兒童都可服用。還有一種退熱藥叫吲哚美辛,可以肛塞,肝腎功能損傷、白細胞減低等副作用比較大,服藥後出汗較多,容易脫水,建議慎用。39.1—41℃屬於高燒,容易出現意識模糊等腦功能障礙,病因很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而是新冠病毒、甲流、乙流等毒力較強的病毒感染引起,建議及時就醫,找出病因並做退熱處理。41.1℃及以上的超高燒很罕見,由嚴重感染、藥物過敏、中暑等引起,應第一時間送患者去醫院接受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