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緣故,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加強防疫,使用的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測體溫,來檢測是否有人發燒、發熱。不過,人們對發燒的溫度,似乎有不一樣的說法,甚至不同測體溫方式,得到的結果也不同。那麼究竟什麼是正常體溫,而多少度才是發燒呢?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是一種生病症狀,也可能是接受免疫注射後的一種反應,這說明人體的免疫系統一切正常,通過發熱等一系列措施來對抗外來的病菌,一般認為發熱的原因有三類:
1、感染:當身體或者某些部位感染細菌和病毒,導致的炎性反應。
2、炎症性因素:患有影響免疫系統的疾病,如類風溼、紅斑狼瘡、癌症等
3、藥物:一般是藥物引起的副作用,比如注射疫苗等
是不是發燒越高病情越嚴重?
一般認為腋溫超過37.3度為發熱,超過38.5度為高熱,但發熱溫度的高低只有參考意義,並不能因此來判斷疾病的輕重。
人的體溫是變化的?
一般認為正常體溫,是人類人體腦袋裡有個部位叫做下視丘,在其內有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這個中樞一般會根據正常人體的情況來設置一個體溫標準點,比如這個人身體最正常的時候體溫是37度,那麼他的體溫標準點就是37度,所以每個人的體溫標準點並不相同。而我們認為的標準體溫是統計了大量數據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適合大多數人。
因為有了標準,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標準來判斷人體是否有異常,如果有感染或者出現炎性反應,體溫調節中樞就會將體溫提高,這樣一來,人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和反應。
不過,有時候人體體溫升高了,但並不是疾病引起的,比如天氣太熱穿的衣服太多,運動的時候,泡溫泉等情況下,體溫也是升高的,但並不是疾病影響,一般找到原因就可以解決問題。
不過,根據最近美國的研究表明,以前認為人體溫度一般為37 ℃左右,不過隨著時代發展,研究人員發現,每10年人體溫度就會下跌一些,這可能跟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不過,這項研究或許在告訴人們,人體正常的參考溫度或許有新的改變,讓本身定為正常溫度的37度不再準確。
體溫低增加患癌風險?
據研究顯示,體溫降低一度,基礎代謝大概會下降12%,會加速老化、熱量消耗緩慢,還容易發胖。除了這些影響外,體溫太低也可能會令患癌風險上升。國外的醫學雜誌指出,研究利用老鼠作實驗,結果發現處於溫暖環境中老鼠的T細胞,相比處於溫度低的老鼠的T細胞,會分泌更多的抗癌物質。研究人員同時發現,處於溫度低的老鼠,會傾向會更易接受腫瘤,而不去對抗它,其癌細胞會生長得更快,擴散得更早。不過研究人員指,未來仍需進行更多研究,去證明相關結果。
為什麼新冠肺炎要測體溫?
因為發燒為新冠肺炎常見症狀首位,根據世衛組織的報導,新冠肺炎中出現症狀最多的是發熱,約為87.9%,其次是乾咳約為67.7%,排名第三的是疲勞,大約是38.1%,第四位是有痰,為33.4%,很多人認為較多的呼吸急促只能排在第五位,只有18.6%,根據以上數據,我們能看出來,測體溫是篩查新冠肺炎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額溫測量誤差較大?該注意哪些事項?
測量溫度的方法可分為口溫、肛溫、腋溫、耳溫及額溫等。體溫隨著人的年齡、運動活動、環境而出現變化。不過,作為發燒的初步評估,使用不同方法量度體溫時須仔細閱讀說明書,並留意其體溫參考值。而當體溫高於參考值時,便應懷疑發燒及看醫生。
口溫:高於37.5℃
耳溫:高於37.5℃,或者偏高一點,不超過38℃
肛溫:高於37.5℃,或者偏高一點,不超過38℃
額溫:高於37.3℃,誤差比較大,目前多測手腕溫度
腋溫:高於37.3℃
另外,體溫可分為核心溫度和表面溫度
核心溫度:人體深層組織的溫度,一般測量以口腔、耳道及直腸為主
表面溫度:皮膚組織的表面溫度,一般量度位置為前額及腋下
由於表面溫度較易受到四周環境的影響而有所偏差,為避免量度體溫時有所偏差,要注意下列事項:
在量體溫前30分鐘內,應避免做運動或進食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和飲料
量體溫前須了解及正確使用體溫計
表面溫度比核心溫度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它的準確度較低,並只會在測量核心溫度有困難時才建議使用。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溫度雖然沒有達到發燒的水平,但感到不適,或已出現一些症狀,應儘快求醫,以免錯誤判斷,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