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測量體溫,溫度一旦超過37℃就會有人害怕。還有部分新手家長看到孩子體溫有些高,就會很慌張的帶孩子去醫院,但兒科醫生的建議嬰幼兒發燒不一定就要去醫院,大家都一個勁地往醫院擠,反而可能會造成交叉感染。發燒其實不是疾病,這是身體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身體中免疫系統和細菌病毒進行搏鬥,導致機體出現發熱症狀。
很多人覺得體溫超過37℃就屬於發熱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下面一起來重新認識一下發燒。
測量體溫可以通過人體三個部位,分別是口腔溫度、腋下溫度和直腸溫度,這三個部位的溫度都是不一樣的,口腔溫度一般在36.6-37.2℃,腋下溫度一般在36-37℃,直腸溫度一般在36.6-37.6℃。大家可能已經已經發現,不管是從哪個部位測出來37℃都是屬於正常的,也就是說37℃並不代表發燒。
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體溫是有差別的。例如小朋友體溫普遍高一些,往往在36.5℃以上,這是因為小朋友的新陳代謝快,體溫就高一些。成年人之間也有差別,成年女性的體溫普遍高於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的體溫一般在36.5-37℃之間,男性大約要低0.2℃左右。此外女性朋友在月經期間,受到激素和經血排出的影響,體溫也會出現波動。
另外生理活動也會影響到人體體溫,一般人體溫的最小值會出現在凌晨四點到早上七點之間,甚至體溫可以降到36℃,這是因為機體還未完全甦醒,體溫最大值會出現在下午五點到七點之間,體溫能達到37℃甚至更高一些,這是因為處於晚飯時間,人體攝入了食物中熱量引起的,大家完全不必驚慌。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體溫都是不同的,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天時間內都會出現波動,大家不必覺得腋下溫度超過了37℃就是發燒,一般體溫在37.3-38℃屬於低燒,體溫38-39℃左右屬於中等發燒,超過39℃甚至是40℃屬於高燒!在測量體溫前,最好是沒有經過劇烈運動、洗澡或者吃飯,若是有可以在半小時後再測量一次,這樣測出來的體溫會更加準確。
如何正確地服用退燒藥呢?
很多人在自身體溫超過37℃時就會選擇吃退燒藥,完全沒有必要!醫生建議是成年人體溫沒有超過38.5℃可以採用物理降溫。比如適量脫些衣物、多喝熱水、洗個溫水澡或者是用溫水擦拭腋下、脖頸、胸口、大腿內側、腳心的位置等。若是沒有效果可以選擇就醫,不要盲目吃藥,退燒藥也分很多種。
如今氣溫很低,大家出門一定要做好防寒措施,出空調間之前提前十幾分鐘就穿上衣物,防止溫差過大引起發燒。在睡覺時不要穿太多衣物,選擇貼身舒適的就行,不然也容易著涼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