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讀書寫作,喜歡分享備孕、孕期、育兒知識,喜歡我的文可以關注我哦!
導語:小兒發燒,38.5度是個關鍵的發燒穩定,如果超過38.5度的時候會建議吃退燒藥,為什麼呢?
小兒發燒到38.5度時,寶寶可能就不舒服了,為了讓寶寶舒服點,可以選擇吃退燒藥,這裡有個疑問,為什麼會推薦38.5度時吃退燒藥呢?看看崔玉濤醫生的答案。
在他的育兒書中提到了,因為體溫達到38.5度並不意味著是最高溫度,很多時候體溫還會繼續上升,而藥物的吸收需要一定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體溫還可能繼續上升,當體溫達到38.5度時,服用退熱藥後至少需數分鐘或者是更長時間才會起效,退熱藥物起效時正好溫度是39度左右,否則過高溫度有可能導致熱性驚厥,服用退熱藥後體溫降到38度以下即可,因為低熱可以刺激免疫系統成熟。
雖然每個人的基礎體溫不同,但體溫增高到同一水平所代表的意義卻基本相同,發熱不會燒壞孩子,退熱的目的是避免熱性驚厥和降低體內過多的消耗,而且低燒有助於動用免疫系統並促進免疫系統成熟,所以體溫超過38.5,再服用退熱藥即可。
使用退熱藥物除了還要考慮體溫上升速度,很多家長糾結當體溫在38到38.5之間是否應該用退熱藥,若體溫上升很快就應服用。如果上升緩慢可觀察輔助物理降溫。不要糾結哪種測量體溫方式準確,只要測量方式得當都有意義。
吃退燒有3種途徑,但不是都推薦。
1、口服美林或者泰諾林退燒是首先推薦的。
2、經肛門使用栓劑,對於嘔吐或對口服藥物極力抗拒的嬰幼兒使用。
3、肌肉或靜脈注射是不推薦的。
無論是口服或者是直腸用藥都會通過胃腸黏膜進入血液起作用,對肝腎的負擔一樣。藥物的作用是強迫人體增加散熱,散熱過程主要依賴皮膚排汗過程完成,如果孩子攝入量不足,體內水分欠缺,即使服用退熱藥也達不到預期退熱效果,這就是為何有些發熱的孩子服用退熱藥物的效果越來越差的原因。很多家長覺得靜脈注射退熱效果好,所以會選擇輸液,其實這是不推薦的。
孩子發熱不能以孩子的皮膚溫度,特別是不能以四肢溫度來判斷發熱的程度,發熱時由於人體需要保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往往出現末梢血液相對減少的傾向,導致四肢冰涼。因此,家長一定要給孩子進行體溫測定,通過體溫判斷發熱的水平,根據體溫測定值決定。